心经全文注音心经全文 注音 解释.docx
2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心经全文注音心经全文 注音 解释 《心经》也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佛典,是修学佛法者日常修诵的佛经小学生作文网 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经全文 注音 解释,供大家参考选择 心经全文 观自由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可怕,远离颠倒理想,到底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全文注音 bō rě bō lu? m duō xīn jīng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经 guān z zi p s xng shēn bō rě bō lu? m duō sh , zho jin wǔ 观 自 在 菩 萨,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照 见 五 yn jiē kōng d yī qiē kǔ a sha l zǐ sa b y kōng ,kōng b y sa 蕴 皆 空,度 一 切 苦厄.舍 利 子,色 不 异 空, 空 不 异 色, sa j sh kōng , kōng j sh sa sh?u xiǎng xng sh y f r sh 色 即 是 空, 空 即 是 色。
受 想 行 识,亦 复 如 是 sha l zǐ sh zhū fǎ kōng xiāng b shēng b mia b g?u b jng 舍 利 子,是 诸 法 空 相, 不 生 不 灭,不 垢 不 净, b zēng b jiǎn sh g kōng zhōng w sa w sh?u xiǎng xng sh w yǎn ěr 不 增 不 减,是 故 空 中 无 色,无 受 想 行 识,无 眼 耳 b sh? shēn y w sa shēng xiāng wai ch fǎ w yǎn jia nǎi zh w y 鼻 舌 身 意,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无眼 界,乃 至 无 意 sh jia w w mng y w w mng jn nǎi zh w lǎo sǐ y w 识 界,无 无 明,亦 无 无 明 尽,乃 至 无 老 死,亦 无 lǎo sǐ jn w kǔ j mia do w zh y w d? yǐ w suǒ d? g 老 死 尽无苦 集 灭 道,无 智 亦 无 得,以无 所 得 故 p t s duǒ yī bō rě bō lu? m duō g xīn w gu i w gu 菩 提 萨 埵,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心 无 挂 碍。
无 挂 i g w yǒu kǒng b yuǎn l diān dǎo mang xiǎng jiū jng nia pn sān 碍 故,无 有 恐 怖,远 离 颠 倒 梦 想, 究 竟 涅 槃三 sh zhū f? yī bō rě bō lu? m duō g d? ā nu? duō lu? sān miǎo sān 世 诸 佛,依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得阿耨 多 罗 三 藐 三 p t g zhī bō rě bō lu? m duō sh d sh?n zh?u sh d mng zh?u 菩 提故 知 般 若 波 罗 蜜 多,是 大 神 咒,是 大 明 咒, sh w shng zh?u sh w děng děng zh?u n?ng ch yī qiē kǔ zhēn sh b xū 是 无 上 咒,是 无 等 等 咒 能 除 一 切 苦,真 实 不 虚 g shuō bō rě bō lu? m duō zh?u j shuō zh?u yuē 故 说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咒即 说 咒 曰: jiē d jiē d bō lu? jiē d bō lu? sēng jiē d p t s p? hē 揭 谛 揭 谛,波罗 揭 谛,波 罗 僧 揭 谛,菩 提 萨 婆 诃。
心经全文解释 译文: 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 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可怜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一个字也没有更改;鸠摩罗什法师也有翻译这部心经,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如是我闻等语,但不及老和尚传给玄奘法师所说的那么干脆流利领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么人呢?他就是观音菩萨 玄奘法师后来到印度取经,经过八百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经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经,全体邪魔鬼怪暗藏,仗这心经的功德神力,告成到印度取经,十五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潜心翻译经典 心之神力是观音菩萨,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心内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贤菩萨,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萨。
这部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烦扰作业,受无边生死苦,所以文中云:观自由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开头就教我们要熟悉自己,自己不熟悉不能度自己,熟悉自己就能度自己,还要熟悉众生,熟悉众生就能度众生,诸佛熟悉自己,也熟悉众生,故诸佛成佛度众生 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聪慧,力无畏亦然十方如来同一个心,无两个心,阿弥陀佛的心与释迦佛的心一致,释迦如来的心与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心亦一致,所以十力无量佛都是一个心,返观众生心,个个不同,由于众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会一致,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何谓观自由?对机说法,对病落药,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观法,背菩提心观法是分外危害的,所以于一切法不得自由,被法所缚,离菩提心观色,便著色,为色所缚,不得自由,离菩提心听闻,便染声,被声音所缚,不得自由,离菩提心嗅香,为香所染,为香所缚,不得自由,离菩提心讲话,著了语言文字,亦不得自由,离菩提心觉触,昧著了触,为触尘所缚,不得自由,过在何处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观一切法,著一切法,于一切法不得自由,若能背法观心,心明法空,于一切法得自由,故观音菩萨的观字,不是叫我们观法,若观黄金,可能起盗心:观色那么著色,观名那么求名,所以要离境-离三界之境、离六尘之境、离人天之境、还有,离目前之境,而观自己的心,观心那么无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于一切法得自由。
大悲忏内,观音菩萨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歼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满大聪慧观音菩萨观心,于一切法得自由,故名观自由 普门品云: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于火坑得自由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于水得自由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于王难得自由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于怨贼得自由 观音菩萨不但于种种难得自由,于贪嗔痴三毒亦得自由,亦令受持观音菩萨圣号的人得自由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抚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聪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于求男求女得自由 但抚养观音菩萨,与受持抚养恒河沙菩萨的功德一致-所谓一多自由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于一切身得自由 有些人把观自由解作观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么?自己要熟悉自己,自已是众生:只缘众生迷了佛,识得众生便识得佛,不是佛迷了众生,度了众生便无迷,不迷便见佛,佛是众生所成,确定要熟悉众生,犹如馒头、水饺,为面粉所成,是故确定要熟悉面粉。
下文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如何照见五蕴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察觉自己就是五蕴,五蕴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蕴所覆,便不能熟悉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识得念佛是谁,由于被五蕴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但这个深字很重要,大乘称为深般若,小乘称为小般若,我认为这个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们念佛,佛从何处出呢? 你要看! 越看越深,绝不轻易看毕竟,所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们看这个念佛是谁,亦无有来处,惟有看他从那个地方出,就从那个地方直看下去,诸法无有来处,是故看不到来处,若有来处,如来便不是无所从来,而是有所从来,既然如来无所从来,佛号亦无所从来,既无来处,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无底虽然看不到佛号从何处来,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这个浊恶世便空了,无论你看甚么,看念佛是谁、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讲话、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切法都无来处,甚深!甚深!故般若称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禅时身体空了,他使害怕起来,切不要害怕,身体虽然空了,但心还末空嘛!身体空的时候,心便现出来,你再看这个心,心有无量的妄想,你便看这些妄想,无量的妄想不生,那时你的涅盘心便现出来,所以在深般若中,观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众生,五蕴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熟悉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蕴,蕴即盖覆之意,五蕴盖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蕴所覆,确定要空了五蕴,菩提心才现出来:我们现在这个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称为道心,可以说是人我是非,贪名贪利的心,五蕴空时见菩提心,从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极乐世界也要空五蕴:劫浊就是色蕴,烦扰浊就是想蕴,见浊就是受蕴,众生浊就是行蕴,命浊就是识蕴,空了五蕴便能到极乐世界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释迦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教我们空五蕴,心经故然如此,弥陀经离五浊即空五蕴,妙法莲华经过五百由旬到宝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蕴,乃至解深密经空八识,转八识成四智,八识也是五蕴,眼耳鼻舌身识便是受蕴,所对五尘是色蕴,第六意识是想蕴,第七识是行蕴,第八阿赖耶识便是识蕴,是故八识便是五蕴,唯识教我们转八识成四智,不是教我们分别甚么名相,转八识即空五蕴,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字也要解释一下:一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时指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过去现在未来都行深般若,所谓过去不成得,过去便有般若,未来不成得,未来便有般若,现在不成得,现在便有般若,时者,即过去未来现在不成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多字的是心经,我现在再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未来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过去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现在学佛的人亦要照见五蕴皆空,路就是这样行,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照! 照即照管,人人可以照管,例如带小孩子出外确定要照管,不照管便会跌倒,或是丢失了,行路要照管呀,不照管便踏著粪秽,或是堕进坑内,讲话也要照管,不照管便会讲错话,拜佛也要照管,当照管时便察觉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诵经时口诵心思惟,随文入观,照管其义,便会察觉经中义理无穷,便能演说经中道理,持咒时亦要照管,照管这个音声从那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