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情题材作品在教科书中呈现的问题及策略建构.doc
6页亲情题材作品在教科书中呈现的问题及策略建构打开文本图片集道德价值观的培养是语文课程必然要承载的重要任务,而亲情是一切道德的头,是维系人类社会存在、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理论认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社会心理发展的“同一性角色混乱”阶段,个体逐渐摆脱父母而转向同伴群体,易产生亲情冲突研究表明,青少年的亲情观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最为积极,进入初中后出现明显下降因此,初中阶段成为传递正确亲情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语文教科书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引导学生认识、分析^p 、理解事物,进行反思、批判和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本文以人教版、苏教版和语文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为对象,研究亲情因素在教科书中的呈现、问题及建议对策,探究语文教科书如何更好地发挥“导航仪”作用一、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关亲情的选文概要1.选文数量及分布(见下表)2.选文的表现形式这些亲情题材作品的体裁,有散文、诗歌、小说、书信、话剧等其中散文最多,6~8篇;小说次之,3~5篇;诗歌和文言1~2篇人教版和苏教版在九年级上册各选了两篇应用文书信体,是以父亲的身份写给儿女的信,谆谆教诲,拳拳之心溢于言表话剧体裁仅有孙鸿的《枣儿》一篇(人教版九下),表达了老人盼儿归,孩子盼父归的感情。
总的来说,散文因其情感性,小说因其宽阔的背景容纳性,成为亲情题材作品的首选叙述角度有以成年“我”的口吻追忆亲人、从儿童的视角观察亲人、从成人的视角看孩子三种方式以成年“我”的口吻追忆亲人的课文共有17篇,行文中充满了“我”对亲人的崇敬、感激、怀念从孩子视角书写家庭亲情故事的只有三篇课文,分别为《羚羊木雕》《爸爸的花儿落了》《小巷深处》,呈现出一定的家庭>中突和矛盾从成人视角看孩子的课文主要为书信体,共有4篇,为《给我的孩子们》(丰子恺)、《给儿子的一封信》(刘亚洲)、《给女儿的一封信》(苏霍姆林斯基)、《傅雷家书》3.选文涉及内容亲情题材课文在内容上主要体现在家庭成员的亲情关系、亲人的形象和“非主流”亲情三个方面1)亲情关系包括“长辈-晚辈”“兄弟姐妹”“夫-妻”三种描写“长辈-晚辈”亲情关系的篇数最多:人教版13篇,苏教版13篇,语文版12篇,各占亲情题材选文总篇目数的92.9%、92.9%、85.7%长辈-晚辈”亲情关系中涉及的长辈主要有父亲、母亲、外祖母、祖父、叔叔等选文话题的焦点是亲子关系,描写父母双亲的课文,人教版11篇,苏教版10篇,语文版12篇兄弟姐妹”关系涉及较少,更没有描写姐妹亲情关系的课文。
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各只有1篇课文描写兄弟关系,人教版和语文版选文为鲁迅的《风筝》,苏教版选文为《世说新语》中的《人琴俱亡》夫-妻”亲情关系仅在语文版中出现,是邓颖超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九年级上册)和林觉民的《与妻书》(九年级下册)2)亲人的形象塑造最多的亲人形象是父亲和母亲父亲的形象一般是慈父、恩师《我的第-本书》中的父亲知书识礼、乐于助人、温和善良,《背影》中的父亲体贴细心、迂执困顿但又很努力,《台阶》中的父亲勤劳朴实、顽强坚韧、忠厚善良,《第一千个球》中的父亲尊重民主、教子有方母亲的形象一般是勤劳、奉献胡适《我的母亲》中的母亲善良、宽容而不乏刚气,邹韬奋《我的母亲》中的母亲慈爱可亲、吃苦能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亲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祖父母、外祖父母拥有的共同形象是:慈爱的朋友高尔基《童年的朋友》中的外祖母乐观、坚毅,对“我”平等尊重,是“我”的知心朋友;《呼兰河传》(节选)中的祖父豁达、慈祥,也是“我”亲切、随和的朋友三版教科书中着力塑造亲人形象的课文共17篇(除去重复篇目),只有两篇课文出现了“问题型”的亲人形象,分别是《羚羊木雕》和《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羚羊木雕》中的父母重义轻财,伤了“我”的心;《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中的父亲是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是“我”反抗的对象。
总的来说,父母一般是人生师长,具有一定的威严父亲系列的人物形象多严格勤苦,不擅表达爱意母亲系列的人物形象多温柔可亲、坚韧勤劳相比而言,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形象更为慈祥,给“我”的感觉是更为受尊重,更为自由3)“非主流”亲情在歌颂亲情之美外,课文也出现了另一类“非主流”亲情,即“悲情”,展现真实世界的另一面黄飞的《甜甜的泥土》,在塑造了一个极为疼爱孩子的母亲的同时,又塑造了凶恶的后妈和父亲,表达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至爱亲情的强烈愿望魏志远的《小男孩》讲述了一个离异家庭里小男孩去爸爸处要生活费未果而只能冒雨失落返回的故事,故事中的母亲被艰辛生活所压迫,宽厚弱小,父亲咒骂殴打妻子,还不给孩子生活费二、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亲情因素建构总的来看,三个版本教科书的亲情因素蕴涵丰富,也不乏佳作,但亲情题材选文的数量及分布中庸无序,选文内容功利单一,选文形式死板僵化,说教气息浓重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五点建议:1.选文分布应关注心理发展特点三个版本教科书的亲情题材作品篇数的分布未能考虑到年级差异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与父母的亲密程度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一是与父母最亲密的时期,初三是与父母冲突最严重的时期。
因此,在亲情题材作品的分布上,可以参考心理学研究理论,从七年级至九年级,呈上升趋势分布,并且在九年级时,适当选用正确处理家庭冲突题材的课文,以引导初中生正确处理与亲人之间的矛盾2.选文内容应避免成人中心的价值预设亲情题材课文中的长辈们几乎都以“道德模范”的面貌出现课文存在着一种价值预设,即父母(长辈)都含辛茹苦,无私奉献,隐含了一种或明或隐的“为了成人”而教育儿童的倾向如果纯粹以长辈为“是”,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依旧生活在“以过去为定向”的传统文化中,有碍于对健康、创新人格的培养人们常说对子女的爱要有原则,同理,对父母(长辈)的敬爱也要有“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现代中学生的亲情价值观倾向于公平、公正,已不再盲从父母长辈同时,与传统的孝道相比,青少年更加重视公平、自由、隐私等普世价值,这些都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面临与父母或长辈、兄弟姐妹>中突的情况下,一些青少年缺乏对亲人应有的尊重和忍让,甚至表现出对亲情的无知、不屑和冷漠如果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科书的亲情价值取向必须扭转3.叙述视角应亲近儿童生活经验语文教科书中渗透着亲情因素的课文,大多以成人的视角书写,但初中生往往难以理解成年人那种深沉的感情,往往会产生隔膜。
为了亲近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消除心理接受上的鸿沟,应该多选择以孩子的视角阐发的故事,营造生活情境,尊重孩子的思维特点和内心想法这样有利于贴近孩子的内心世界,减少学生对课文说教的抵触心理4.应避免“亲情”变成“伤情”现有的亲情题材选文对离异家庭的亲情描写倾向让人担忧当前社会,婚姻、家庭的不稳定甚至破裂现象并不罕见,单亲家庭孩子的群体日益庞大,这样必然会导致部分家庭的孩子所感受的亲情残缺亲情语文极有可能在客观上给部分家庭异常的学生带来心灵痛苦面对越来越多的“问题家庭”,如何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亲情语文”选文应非常谨慎一方面,需要选择能够饱满地表达出人间美好亲情的篇目;另—方面,这些篇目在表现手法、行文风格等方面应该委婉含蓄一点同时,教科书选文应该注意:无论是美好还是缺憾,亲情都无法选择与回避无论是感恩还是痛恨,亲情都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尤为重要的是,针对单亲家庭孩子,应该强调,亲情是美好的,要懂得“感恩”;同时也要让孩子们明白,亲情也会有缺憾,也会收获伤痛,重要的是积极面对这种伤痛5.应注重亲情教育隐性价值的发挥把编者和教师所认可的亲情价值观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会产生相反的教育效果。
语文教科书在传授亲情价值观方面,教育、说教痕迹过于明显,带有强迫性和权威性,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于感到麻木某种有传递价值的东西,一旦被打上教育的烙印,就会变得高不可攀,让儿童望而生畏从心理学看,作为个体而言,每个人都有受暗示性、归属、无意识等心理特征,而隐性价值暗合了这样的心理特征因此,需要淡化教育的痕迹,注重教科书隐性价值的发挥在语文学习和文本解读的过程当中,借助无意识联想激发出移情效应,从而不断积累、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提升无意识领域里的道德信息储备,产生潜移默化的内化效力,以此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亲情题材作品可以选择客观地陈述一些家庭事件的方式,让学生自我判断、自我感悟和自我思考学生道德观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除了道德的认知,还有道德的体验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亲情价值观的建立更是需要长久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参考资料[1]李维鼎《语文教材别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__4年版[2]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__5年版[3]郑国民《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3年版[4]魏婷婷《“多”中的“少”:语文教材中的多元文化教育》,《上海教育科研》2021年第3期。
[5]何文胜《语文教科书编选体系的构建》,《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11期[6]张文新、王美萍《青少年的自主期望、对父母权威的态度与亲子冲突和亲和》,《心理学报》20__5年第6期第 6 页 共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