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太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19页
  • 卖家[上传人]:Mr****ng
  • 文档编号:252864796
  • 上传时间:2022-02-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2.06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太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简笔与繁笔周先慎⑴从来文章都提倡简练,而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⑵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⑶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使读者深为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所感染⑷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⑸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⑹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

      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⑺感此,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也许并不算得多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有删改)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18.从文中看,画线句中的“提炼”一词包含着哪几层意思?(6分)19.结合全文内容,阐释“简笔”“繁笔”的内涵并简析“简笔与繁笔”之间的辩证关系参考答案:17.(6分)首先在肯定前人主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2分);接着阐明自己对“简笔”“繁笔”的认识(或:申述繁和简各有各的好处,应该从实际出发)(2分);最后揭示了本文的论点(2分)18.(6分)一是下笔时的字斟句酌;二是对写作素材(或“生活”)的提炼;三是在艺术手法上要力求洗练每点2分)19.(6分)内涵:简笔——惜墨如金且言简意赅、富有神韵;繁笔——用墨如泼,描摹物态穷形尽相,刻画心理细致入微2分)辩证关系:“简笔”与“繁笔”各有其妙,两者间并无优劣高下之分;关键是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各得其宜每点2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

      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摘编自赵畅《读书是一种“遇见”》)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读者选择读什么样的书,作者认为一定要遵循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B. 平庸的书籍,尽量少读或不读,因为它会损耗你选择读经典的时间和精力C. 作者列举吴宓、王竹溪、华罗庚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读书可打通文理D. 读书要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避免人云亦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遇见”这一比喻形象地阐释读书的实质,并较为深入地进行分析B. 文章以“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为立论前提,引出选择主动权问题C. 文章以梁启超反复研读还原历史真相一事,证明读书是一种主观能动行为D. 关于读书,文章先论述读书的正确态度,接着阐述选择书籍的原则及范围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打开书本,你就能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就能吸取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B. 如果我们认真读一本经典著作,可以抵得上读几十本乃至上百本平庸的书籍C. 读书和交友道理一样,交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面越广越好D. 一个人如果读书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那就是他对自己的治学态度不负责任参考答案:1. C    2. D    3. A【1题详解】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项,列举吴宓、王竹溪、华罗庚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读书面越广越好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项关于读书,文章先阐述选择书籍的原则及范围,接着论述读书的正确态度3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A项文中是“接触不同时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不是“就能吸收……菁华”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里的中秋月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周礼·夏官》云:“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此处“中秋”,指“中秋八月”《周礼·春官》载:“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唐人陆德明释曰:“祭日月,谓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春分朝日”是指春分时白天祭日,“秋分夕月”即秋分时夜晚祭月秋分祭月的传统古已有之,但中秋节真正成为全民参与的世俗节日是比较晚的根据梁代记载,南北朝时尚未形成中秋节大约在隋唐时期,“中秋节”的节令概念才逐渐形成到了宋代,中秋节成为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重大节日中秋节明显的节候特点是秋高气爽、皓空明月,主要的民俗活动是宴饮团聚、玩月游赏宋代中秋节更是文人的良辰佳节,他们于此时雅集宴饮,玩月赏月,赋诗作词节日的欢赏盛景和民俗风情在宋词中有充分表达,中秋节作词也成为重要的节日风俗活动宋词中,写中秋节的作品约290首,其中绝大多数会写到月亮宋词里,中秋之月首先作为一种自然客观物象而出现,在词中营造纯净清雅的意境如李光《水调歌头》:“风定潮平如练,云散月明如昼中秋夜晚,明月高悬,千里澄辉,万川映月,朦胧清静,尘世之喧嚣浮华都在天地间流泻的月光中荡涤澄清,人的内心也回到静谧平和的状态,“心与秋空一样清”,词人在皓皓月色中,在对自然的体味中悄然返入自我心灵世界,回归于一种本真、自由和圆融的人生境界。

      从中秋节普遍的民俗心理来看,中秋之夜,圆月当空,月亮皎洁而圆满的客观特征与人们祈盼亲人团圆、世事圆满的心理相契合,所以宋词里的中秋月常有团圆的意喻,中秋月成为人们表达思念、寄托祝福的象征和载体,如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然而人世间常聚少离多,宋代词人多处官僚阶层,历经仕宦,转徙各地,中秋佳节,团圆之时,词人往往漂泊异乡,宋词里的中秋月有时也以黯然的面貌出现,其中寄窝游子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察之感,如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在词中借月表露自己孤独冷清的心境而到了宋末遗民词人的笔下,中秋月的团圆之喻义,更是从一己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家国的层面,江山易主,明月仍如旧,国家覆灭,明月仍圆满,这一轮明月引发的是词人深切的亡国之哀和故国之思宋词里的中秋月也常引发词人的宇宙人生感悟,承载了词人对有限与无限、瞬间与永恒的深沉哲思,流露出深刻的时间和生命意识如苏轼的中秋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以月为中心,上阙因月而生发天上之奇想;下阙因月而感慨人间之事实宇宙苍茫,世事无常,明月亘古如斯,人生短促若寄,词中透露出永恒的悲剧意味和理性色彩在宋词中,词人常通过中秋之月来表达个体层面对宇宙时空的迷茫和思考,展现丰富的人生意趣和生命体验。

      摘编自《光明日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