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山西省运城市西太阳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19页2020-2021学年山西省运城市西太阳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近日,央视节目《朗读者》制片人、主持人董卿返回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与《朗读者》节目总导演田梅、执行总导演邵玉峰、导演荣毅参加由华东师大传播学院承办的第十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活动之“人文精神能否照亮中国电视变革之路——朗读者现象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哲学教授童世骏说:“从第一期《朗读者》开始,《朗读者》现象核心大概就是朗读者和观众们的一起倾听《朗读者》最吸引人们的是那种与情交融,但并不是被情淹没的理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教授单世联则表示,“朗读者”的读书场景是非常完美的,几乎无可挑剔,不过这种高雅有时会对别人产生排斥感,有时会对自己产生优越感,两者都不利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直言,《朗读者》这一节目无限的用镜头逼出眼泪,“太潮湿了”在她看来,《朗读者》如果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从美学上说,应该有种更克制的追求摘编自《董卿现身母校,与专家学者聊“朗读者现象”》)材料二: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向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一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摘编自江德斌《(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材料三:谈起综艺节目,人们首先想到跑男、歌手、亲子、小鲜肉,还有真人秀,鲜少有人会想到文化其实,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就火很长一段时间,节目以文化题材为主,还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一批专家2013年,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此后,各大卫视陆续推出了以弘扬和传承文化的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如今,文化类节目再次赢得满堂红,大放异彩,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正如董卿说的“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了一个春天,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并且反观如今的综艺节目形式,文化类节目的春天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张雄艺术网《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文化类节目依然任重道远》)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材料一中,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在谈到“朗读者现象”时,都指出了《朗读者》这一节目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希望引起注意B. 根据材料二可知,很多电视台的读书节目之所以受众面相对狭小,是因为它们只是偏重介绍图书、作者、时代背景等,内容局限于知识C. 从材料三中可知,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D. 如今,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虽再次大放异彩,但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要想受到大众普遍而持久的欢迎,依旧任重而道远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材料一中,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认为:《朗读者》节目很感人,追求一种现代的美学,但要学会更克制地追求B. 根据材料二可知,由于《朗读者》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因此它能够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C. 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观众希望在繁琐的生活里能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D. 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一批专家,这说明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一定会长久地受大家欢迎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央视节目《朗读者》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参考答案:4. A 5. B 6. 成功之处:①做到了情理交融,理又不被情淹没:②比较贴地气,能触动观众的同理心;③能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感受到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不足之处:①读书场景的高雅有时对人对己都不利;②太煽情,无限地“用镜头逼出眼泪”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材料,找出与选项相关的内容,再与选项内容进行比对A项,“都指出了《朗读者》这一节目存在的一些不足”错误,从材料一来看,第二段说“在研讨会上,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哲学教授童世骏说:从第一期《朗读者》开始,《朗读者》现象核心大概就是朗读者和观众们的一起倾听《朗读者》最吸引人们的是那种与情交融,但并不是被情淹没的理”,童世骏只是分析《朗读者》最吸引观众的是什么,并没有指出不足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A项,“《朗读者》节目很感人”错误,从材料一来看,“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直言,《朗读者》这一节目无限的用镜头逼出眼泪,‘太潮湿了’”,由“用镜头逼出眼泪”和“太潮湿”可知,毛尖应该是认为“《朗读者》节目太煽情”;“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但要学会更克制地追求”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在她看来,《朗读者》如果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从美学上说,应该有种更克制的追求”,“如果……”只是假设C项,“观众希望在……”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观众也开始分化,一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文中只是“一部分人希望……”,并非全部的观众D项,“一定会长久地受大家欢迎”错误,“一定”的说法绝对,这些节目的成功并不能说明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节目就一定会受欢迎,且材料三第一段还说“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央视节目《朗读者》的成功与不足之处”,然后到材料中圈出写《朗读者》成功和不足的文字,最后分点概括首先找“成功之处”,即人们认可该节目的内容,如材料一中童世骏就肯定了《朗读者》的可取之处,即“从第一期《朗读者》开始,《朗读者》现象核心大概就是朗读者和观众们的一起倾听《朗读者》最吸引人们的是那种与情交融,但并不是被情淹没的理”,由此得出“做到了情理交融,理又不被情淹没”这一点;如材料二中“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由此得出“比较贴地气,能触动观众的同理心”这一点;由“《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可以得出“能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感受到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这一点,这些都是《朗读者》的成功之处接着找其不足,如材料一中,“单世联则表示,‘朗读者’的读书场景是非常完美的,几乎无可挑剔,不过这种高雅有时会对别人产生排斥感,有时会对自己产生优越感,两者都不利”,由此可以得出“读书场景的高雅有时对人对己都不利”这一点,毛尖直言,“《朗读者》这一节目无限的用镜头逼出眼泪,‘太潮湿了’。
在她看来,《朗读者》如果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从美学上说,应该有种更克制的追求”,由此可以得出“太煽情,无限地‘用镜头逼出眼泪’”这一点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2. 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让建筑拥有生命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建筑业将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它们不再仅仅是一幢幢由无数钢筋和水泥堆砌起来的框架结构,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赋予它们生命,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建筑生命建筑概念是1994年底来自15个国家的科学家在美国讨论时提出的而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科学家在努力研究试验,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如: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把光纤直接埋在建筑材料中作为建筑物的“神经”,通过感知光信号的相对变化特征,来反映建筑物变形和振动的情况;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罗杰斯研究小组,则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记忆合金(SMA)纤维,由电热控制的SMA纤维能像人的肌肉纤维一样产生形状和张力变化,从而根据建筑物受到的振动改变梁的刚性和自动振动频率,减少振幅,使框架结构的寿命延长此外,生命建筑还应具有“大脑”,有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让建筑物内的无数光纤维传感器驱动执行器有条不紊地工作为此,科学家们为它们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个程序模仿一个真实的神经细胞,它能在突发的建筑事故中,具有判断能力,并由神经网络作相应处理;同时,生命建筑还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以便在必要时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达到防御灾害的目的。
由于地震和风灾会造成建筑物大幅度震动,导致崩塌摧毁,因此生命建筑有极好的自我保护功能日本开发成功的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就有显著作用当地震发生时,生命建筑中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会迅速改变建筑物内的阻尼物的质量,从而改变阻尼物的振动频率,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震动美国则研究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让生命建筑之间能自动伸出自己的驱动阻尼器,并连在一起,就像人在摇晃的船甲板上手拉手一样不易跌倒至于生命建筑的自我修复,美国科学家已找到了好办法,它的执行元件是充有异丁烯酸中酯粘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当生命建筑有裂缝时水管断裂,管内物质流出时形成自愈的混凝土结构让建筑拥有生命不久的将来,生命建筑将可能在公路、桥梁上首先实现,从而造福人类社会1.根据文意,对“生命建筑”理解最全面、最准确的一项是A.能感知建筑物变形和振动从而做出判断反应,调节建筑物的刚性和自动振动频率,减少振幅,使框架结构的寿命延长B.具有“大脑”及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在突发建筑事故中能做出判断和相应处理,防御灾害C.能以生物界的方式感知建筑物的状态和外部的环境,并能及时做出判断的反应,一旦灾害发生,能及时进行自我保护和修复D.具有极好的自我保护功能,一旦灾害发生能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