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诗五首.docx
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诗五首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及诗歌特色 3、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 4、品评诗歌意境及语言 5、掌管诗歌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背诵诗歌 课时安置: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进展过程中,展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诚恳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结果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对付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确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闲自满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从自然景物中探索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解释自读一遍,再听其次遍录音,学生悄悄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解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犹如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根基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
是说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犹如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其次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赏识,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对比轻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日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嚣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资产、荣誉之类了 ②“悠闲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凝望,“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悠闲”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闲”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假设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鲜明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规律语言是缺乏以表达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布局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赏识品评 . (1)名句品评 ①“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结果两句在布局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结果两句在全诗的布局上显得分外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议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这在当时切实是不易做到的。
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资产、荣誉,往往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诧异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高兴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赏识诗词的方法 明确:赏识,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赏识,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闲自满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特别清静,由于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无意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分外安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喜欢。
其次课时 一、学习《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苦,反映了政治上遇到挫折后,诗人内心的猛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表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气力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著名的呢!但 是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的心情分外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活力之时,却不能被皇帝持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遇打击之大,无以复加。
他感到这情况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苦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痛楚万分 3、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 二、自读<己亥杂诗》 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边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梦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表达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切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切实、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布局及思路的根基上,反复地诵读,留心地体会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根基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第三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留神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慨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达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领会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其次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慨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陪衬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说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