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探寻“大红袍”之谜.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5127396
  • 上传时间:2018-03-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0.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自古以来,武夷山“大红袍”就以它奇妙悠远的韵味和独特的 岩骨花香被尊为岩茶之王、万茶之尊,引得多少爱茶人梦寐以求, 赋诗吟唱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战乱火毁,文献缺失,“大红袍” 与武夷山的船棺一样,都披着一层神秘玄妙的面纱,历史故事、神 话传奇以及民间认识众说纷纭,使其成为一个不解之谜说来惭愧,笔者曾供职武夷山市八载有余,却也没有弄通 弄懂“大红袍”今年,时逢茶界泰斗张天福老先生百岁生日,笔 者编写《张天福的武夷茶缘》一书,作为献给这位老茶人百岁生日 的礼物于是怀着揭开“大红袍”母树之谜,探究“大红袍”身世 的愿望,笔者查阅有关历史文献以及相关人士的文章,采访了多位 茶人,掌握了大量的资料,终于理出两条线索来揭开这个谜底一 是揭开“大红袍”母树之谜;二是揭开“大红袍”身世之谜尽管 是笔者的一家之言,但来源依据确实可靠,相信基本能还原出“大 红袍”的本来面目故写此文,以飨读者大红袍”母树之谜笔者在武夷山市工作时就听到对“大红袍”有三种说法: 一是说大红袍即极品肉桂;二是说大红袍是几个名丛搭配而制的混 合香型的茶;三是说奇丹单丛即大红袍当时听了就觉得晕乎乎的, 实在不知所以然去年在网上又看到一篇文章,对“大红袍”母树 真假之谜也有三种说法:一是根据陈舜年等著的《武夷山的茶与风 景》一书《上篇·茶》有记载大红袍有正副之分。

      寺僧因游人任 意采摘,不肯以真品示人”依据书中这句话,文章作者这样诠释:“为了保护‘正大红袍’茶树,僧人故意在‘副大红袍’茶树附近 刻上‘大红袍’三字,以转移游人的视线因为‘副大红袍’长在 较高的地方,游人不易采摘僧人这样刻意地‘掉包’实属无奈之 举但此举既可以保护‘正大红袍’茶树,无意中也大大提高了 ‘副大红袍’茶树的名气,延续了‘大红袍’的品种和品牌这 种推测,总觉得不够可靠因为武夷山宋代的摩崖石刻比比皆是, 却看不到明代僧人所刻的“大红袍”二是根据作者访问张天福老 先生,张老说原来的“大红袍”茶树在距离现在“大红袍”不远的 地方,就在一个大岩壁下的路边,树丛也将近一米,上面有水滴从 数丈高的岩壁上滴下,终年不干,正好滴在茶树上,茶叶非常茂盛, 可是在五十年代就死了这种说法显然有漏洞,既然这株“大红袍” 长得茂盛,又有水源,怎么会死掉呢?再说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正本 “大红袍”也不止一处三是民间说法,说的是人们把“正大红袍” 改称为“大红梅”,以混淆视听,更好的保护“大红袍”据1951 年担任“大红袍”母树所在地天心村土地改革小组组长,现已八十 高龄的傅志美老人的回忆,确有其事现在“大红袍”附近是有一 丛大茶树叫做“大红梅”,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枯死了。

      如此说法 与第二种说法十分相似,亦应存疑带着有关“大红袍”母树之谜,笔者决定找陈德华先生去, 陈德华何许人也? 陈德华——中国茶叶学会会员,武夷山著名的茶人,1963 年从福安农校毕业,分配到武夷山市茶科所工作,四十多年来一直 从事武夷岩茶科研工作,曾任武夷山市茶科所袍母树过去我在武夷 山市工作时听过三种说法,近期在网上又看到三种说法,你以为如 何?”他说:“大红袍是最好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是大红袍 那几种说法都是错误的,张天福老先生是我最敬重的人,他强烈的 事业心,对科学执著的追求,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永远是我的楷 模去年6月,张老写信给我,说看到我写的《武夷大红袍二三事》 一文,让他想起1981年在省茶科所评茶时,很凑巧地将大红袍与肉 桂排列在一起,难道大红袍和肉桂品质风格上确有其相近之处吗? 张老又谈到5月间,有友人来舍喝茶,他泡武夷山茶人刘宝顺的 2005年大红袍与肉桂各二杯,也难分得出是哪一种,你认为这是很 普遍的现象吗?”说到这里陈德华先生停顿下来,呷了一口茶,继 续说道:“其实大红袍就是大红袍,也就是现在三丛大红袍的第2 株就是大红袍母树正本我在《武夷大红袍二三事》中写过1962年 中国茶科所派员来武夷山九龙窠剪枝正本大红袍,1964年春福建茶 叶研究所也派员到九龙窠剪枝大红袍带回福安繁育,2005年我到中 国茶科所和省茶科所看过他们剪枝培育的大红袍,与母树在茶树、 树型、叶型上都是一样的,与肉桂茶树比较则完全不一样。

      再则, 从萌发期来看,肉桂一般在每年5月10日左右就可采摘,而大红袍要迟5到7天此外,正本大红袍在岩韵上与肉桂也是有区别的 ”1985年11月,陈德华先生到福安参加福建省茶叶研究所 40周年所庆活动,私下向该所一位老同学要了5株大红袍茶苗,带 回栽种在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御茶园”名丛观察园中,也就是这5 株大红袍茶苗茁壮成长,承担着繁殖推广的任务,20多年来,繁育 了大量苗木,使纯种正本大红袍的面积年年不断扩大武夷山大红袍于上世纪60年代初就走出九龙窠,20多年后, 绕了一个弯,又回到武夷山回顾这段历史,面对大红袍母树的各 种说法,陈德华先生真是感慨万千……“大红袍”身世之谜看完以上的文字,我们已经明确“大红袍”母树现在仍然 实实在在地存在,纯种正本的大面积的大红袍也存在大红袍” 无论从茶树的树型、叶型以及萌发期和品质、香型、岩韵都不同于 肉桂、奇丹等其它茶品种,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现存的“大红袍” 这株母树,是不是历史上最早被命名为“大红袍”的那株?这就有 赖于茶叶科研人员做进一步研究工作,本文这节则要探究“大红袍” 身世之谜 在对于“大红袍”由来的传说中,有“状元报恩说”、 “皇后治病说”、“县丞祭茶说”、“县长命名说”等几种说法, 下面笔者想对几种说法逐个作个分析判断。

      一是“皇后治病说”这种说法显然不符合情理和逻辑 历史上离武夷山最近的京城是南宋的杭州城,试想当时的信息和交 通条件,皇后得了“鼓胀病”,要用“大红袍”来消积治病,即使 用快马,也要十天半个月,且一路上山高路陡,马能否跑这样的山 路?可见,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二是“县丞祭茶说”虽然自古以来武夷山就有祭茶的习 俗,也是地方官员出来领头进行祭茶活动,但作为七品小官穿大红 袍祭茶是不合乎古代官场严格的着装礼制,故这种说法也有些牵强 了三是“县长命名说”因为现在武夷山九龙窠“大红 袍”摩崖石刻,是民国三十二年县长吴石仙书写,由天心村石匠所 刻的,因此有人推算“大红袍”得名于1943年这种说法有点简单 化1921年蒋希召著的《蒋叔南游记》第一集《武夷山游记》中写 道:“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 数两耳可见,在1921年之前武夷山肯定有“大红袍”茶了还 有清朝道光年间,著名学者郑光祖撰写的百科全书《一斑禄·杂述》 卷四里写道:“……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 ”“建”,即指建宁府(现建瓯市),武夷山当时隶属建宁府管辖;“旗”,指的则是茶,古代新采茶芽状似旗、枪,古人常以“旗”、 “枪”比着茶叶,按照“五十年来盛行于世”推算,也就是说“大 红袍”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名扬天下了。

      足见,“县长命名说”不准 确了四是“状元报恩说”说的是明初有个福建籍举子雷镒赶 考途经武夷山,中暑昏倒路旁,被天心寺僧人抬入寺中,以茶入药 为其治病举子病愈后赴京考上状元,回天心寺报恩,方丈说救他 的乃是一株茶树,雷镒即以状元大红袍披盖此茶树,以表谢恩这 个故事不胫而走,从此,这株茶树就被人们称为“大红袍”这种 说法,最合情合理,也最令人信服其理由是:大红袍,顾名思义就是大红的袍服我国服饰的发展史上, 衣着大红色的袍服主要见于明朝,明朝洪武时期确立了基本的官服 定制,朝廷明确规定“一至四品着绯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 绿袍其中“绯”就是指大红色刚中状元显然还没有品级,但状 元地位特殊可着红袍,“大红袍”茶出现于明代比较合理《明史·胡潆传》记载明成祖广泛“颁御制诸书”敕封寺 院宫观,受封的寺院宫观大都冠以“永乐”字号朱棣为追杀建文 帝,曾派胡潆遍访寺院宫观,胡潆到了武夷山时入驻天心寺,爱喝 茶的胡潆听了“大红袍”的故事,便请旨敕封,封天心寺为天心永 乐禅寺,并正式册封九龙窠那株茶树为“大红袍”茶清代释元贤 著的佛教古籍《瑞岩实录·诗偈》中有胡潆的《夜宿天心》诗:云浮山际掩禅院, 月涌天心透客居。

      幽径不寒林影下, 红袍味里夜可无?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夜宿天心寺,彻夜品饮“大红袍”的情 形,足以证明,尚在明初天心寺僧人就有“大红袍”一说,与“状 元报恩说”十分吻合综上所述,“状元报恩说”和其他说法相比, 更具有史料性、文化性、逻辑性、合理性,其故事情节、时间、地 点、人物均和有关史料记载相符合,顺理成章,令人信服行文至此,“大红袍”神秘的面纱已被揭开,“大红袍” 的身世及“大红袍”母树真假之争都在世人眼前展示其“庐山真面 目”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