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再别康桥》中学生读后感500字范例.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1824****985
  • 文档编号:306726089
  • 上传时间:2022-06-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6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再别康桥》中学生读后感500字《再别康桥》读后感500字1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我很早就读过,百看不厌他的诗淡然悠远,却在奇妙的意境中饱含着离愁和向往仿若他生命的辉煌而短暂,便如这般“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那如新娘般的金柳也只在他的心头一晃而过,留下无限的情悠悠思悠悠,纵然他甘愿化为水草,那也只是揉碎在浮藻间的梦 寻梦而来却悄然离去,心中有笙箫响起,夏虫缄默,康桥缄默,诗人缄默,我缄默…… 渐渐读来,美妙而伤感,我们的情思不由化在这浓浓的诗意里,随他而去谁说他没有带走一片云彩,他把我们的魂魄都带走了,最终只剩缺憾和怅然…… 此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清丽秀美的诗句,宛如温柔委婉的一首歌,轻轻地唱来,拨动着我们的心弦,显得优美悠远,难分难舍 《再别康桥》读后感500字2 中学的时候接触了现代诗歌,记得语文书的第一课就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当时只觉得这首诗韵律很协调,文字很美,并没有从诗的深层次来剖析!现在看来,当时其实是处于读诗的初级阶段,呵呵,但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始终深深衬托在脑海里,始终到园地实行读书活动,才把《再别康桥》这首诗又拿出来读了几遍。

      现在把我的一点感受和心得写在这里,希望大家多多探讨指教! 《再别康桥》诗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清风一般来到康桥,不仅在韵律上达到了回旋的好处,而且一下子将读者的心带入了一片别时万千离愁的感情宣泄的环境中,我在读的时候没把握好,速度太快,并没有很好的驾驭这种感情,这是我不足之处 第2节至第6 节, 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特别美妙的,足以唤起全部读者的宠爱之情,应当是及其愉悦的语气朗诵出到“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里应当是一个高潮,语气也应当是最兴奋的 恰似“文章看山不喜平”,极端繁华之后必定是深深的落寞,作者此时由喜转为惆怅,融情入景了这时的“静静”和前面的狂喜构成了一个剧烈的对比画面,正是“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所谓的高兴只是为最终的落寞做铺垫这时候语气应当做到极致的慢加缓,将读者带入深深的思绪当中! 总的来说,我所朗诵的《再别康桥》并没有做到上面所述的种种要求,存在许多硬伤但是作为一个新人,第一次朗诵出自己喜爱的诗歌,我还是很快乐的,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再别康桥》读后感500字3 一帆风顺,踏上归国的船只,行驶在浩瀚的大海上。

      这时候徐志摩会想些什么呢? 终归那是他曾留学的康桥,留下了他美妙的回忆在夕阳下,他走在河畔,看着那柔情似水的柳树,好像犹如夕阳中的新娘,望着水中的倒影,荡漾在心头在徐志摩眼中那康桥的柳树是如此娇媚,而那柔波里的水草又是如此动人,那康桥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妙在那里徐志摩又留下了七彩的梦不远万里踏上征途,到康桥留学,为的就是学有所成,提高自己的水平但奔赴康桥后,却发觉康桥犹如梦幻一般漂亮,“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康桥的一切事物就连那榆荫下的一潭,都沉淀着作者彩虹般的梦可见作者对康桥是情有独钟 但作者此刻不是奔赴康桥,而是远离它,带着对康桥美妙的梦,慢慢离去,回首康桥,慢慢远去美妙的梦,轮廓慢慢模糊,只变成了一点,便也不久消去回想起曾在康桥度过的那段美妙时间,现在却要隧然远去,留下的是无比的惋惜和忧愁 或许作者不是为了写愁,只是为了劝慰自己,留下纪念而写下这首诗但从文中却表现出那样的潇洒和宽广的境界挥手作别,那是作者的不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是何等潇洒,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泪沾衣裳,有的只是挥手告辞云彩的潇洒与自然。

      怀着忧愁,却能表现出潇洒与风度,忧愁不能占据整个心灵,是因为心境开阔,便能容纳忧愁 《再别康桥》读后感500字4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志向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头,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志向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从前之景勾起作者从前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采纳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高雅,又采纳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调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显明,写出了康桥之美这样一幅色调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冲突,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再别康桥》读后感500字5 “那榆阴下的一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是现代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诗中喻谭为梦,自有作者的追寻读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这篇散文《小石谭记》同样让我相识到:一谭如梦! 柳宗元是唐代闻名的文学家与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他最拿手的散文是山水游记,“永州八记”是他的代表作品《小石谭记》作于唐元和四年,即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柳宗元满腔的政治热忱及高远的政治理想横遭恶势力的打击,可知其抑郁愤懑而他借游遣闷时所见的小石谭,虽位处荒郊,但能得到自然造化,毫无拘束地尽展风貌;其水,潺潺流淌而“如鸣佩环”,清清一泓而纤尘不染;其石,名具特性;其木,风姿迥异;其鱼,为所欲为;其岸,依水而曲…… 其实,人世间,朝廷中,若能得此些许,勃勃雄心何愁不展,但人世多桀,与丑恶相对的美梦,实现起来却总是举艰难其实人也源于自然,也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应当与大自然密切接触,而不应当把自己囚禁在狭隘的空间里打开渴望理解的心锁,捅破心灵与大自然的隔阂,挣开一切内心的束缚与压抑,从大自然中找寻生命的真谛,努力去追寻灵魂中那份最纯净、最原始的净土。

      但是柳宗元终归是柳宗元,当他在小石谭梦的影子前得到一丝丝欢乐时,还是不能彻彻底底地忘却自我,小谭固美,却位处僻野,有怎能给乐众生? 唉,一谭如梦,乐难遣忧!我也只能这样感叹了 《再别康桥》读后感500字6 再读徐志摩《再别康桥》,别是一番感叹 徐志摩曾多次访问康桥,也曾写下数篇有关康桥的喜闻乐见的文章,对康桥的感情是非常深切的他曾醉心于古老、安静的学术之地康桥,在河光林色的康河,发觉了大自然的美可是在他最终所写《再别康桥》的诗作里,再也没有“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之情,也不再热切的希望再见游地,而只是悄然地的抒发着那种“肯定孤独”的感受,他是“轻轻地来,静静地来”来这旧游之地 在这里,他要倾心关注的只是漫游康河上的情景虽然看到的仍是“柳影”、“榆荫”,但心境不同,感受不同,就是那一泓绿波,也只是彩虹般的梦,尽管像新娘一样的奇妙柳影,也曾在心中“荡漾”,可是,这个梦,也不是长篙撑一叶扁舟,溯洄上流所能找寻到了的从康河上,目前所能找到的,不再是过去所曾愉悦过自己思想灵魂的灵丹妙药,而只是想“甘心做一条水草,在水里招摇”就是那过去的满船星辉放歌的日子也已消逝,如今,康桥的夜晚,只是一片“缄默”。

      歌声息了,离别的笙萧不能静静静了,再也没有哪一位来为君奏一曲“骊歌”,就连白日满耳聒噪的夏蝉,也突然一下子缄默了起来在这缄默的时刻,诗人感到的不是象远离家乡时的那种“魂牵梦萦”的别情,当然也不会生发出“重游”的迫切心愿了,诗人心头萦绕回首的只是毅然的静静离去的黯然情愫 《再别康桥》中学生读后感500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