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由“理一分殊”说看朱熹易学观王 广(243).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wt****50
  • 文档编号:37119886
  • 上传时间:2018-04-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3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由由““理一分殊理一分殊””说看朱熹易学观说看朱熹易学观王 广(山东经济学院 马列部,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摘要:朱熹在“理一分殊”理念指导下,从不同向度将《周易》一书分别判定为“不 是教人底书” 、 “只消道‘阴阳’二字括尽”以及“本卜筮之书”三种情形,从而形成了其 独特的易学观;并由此出发,对北宋易学进行了一定程度地综合创新,提升了周敦颐《太极图说》和邵雍先天象数学在易学研究中的地位 关键词:关键词:朱熹;理一分殊;易学观朱熹作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易学家,以一种恢宏的气度、宽广的胸怀, 对周敦颐、二程、邵雍等诸子的易学思想作了较为全面地研究,并进行了一定 程度地综合创新在综合创新北宋易学的过程中,朱熹对《周易》一书作了不 同于前贤的判定,这些判定彰显了其独特的易学观他之所以能够完成对北宋 易学的综合创新工作, “理一分殊”理念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更好 理解朱熹易学观,对其在易学研究过程中贯彻“理一分殊”理念之情形作一探 究,大有必要 一、一、 《《易易》》非教人底书非教人底书 “理一分殊”是说终极道理只有一个,但终极道理的展现方式却多种多样 朱熹曾经用“月印万川”的比喻来说明这一道理。

      其中,天上的月亮代表“理 一” ,天上的月亮在万川中因万川的不同情势所具有的不同展现形式称为“分殊” 虽然万川中的月亮情态多样,但它们所展现的内容都是同一个月亮这一理 念呈现了一种即超越即内在关系,天上的月亮既具有超越性,是万川中的月亮 的最终决定者;也具有内在性,需要在万千川月之中展现自身朱熹在对《周 易》一书的判定上,就明确贯彻了这一理念 在历代儒者心目中, 《周易》是儒门一部重要典籍所以对该典籍的判定, 自然同儒学自身定位有着密切关联理学五子之一程颐曾将当时学者划分为三 种类型:“能文者谓之文士,谈经者泥为讲师,惟知道者乃儒学也 ”(第 95 页)[1] 在他看来,孟子之后儒门充斥着“文士”和“讲师” ,而鲜于“知道者” 他的 这一划分赋予了儒学一种新气象,即“知道” 无独有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也 接受了这一“惟知道者乃儒学”的理念,指出:“所谓学者有三:词章之学也, 训诂之学也,儒者之学也欲通道,则舍儒者之学不可 ” (第 1401 页)[2]其终 生都把“通道”作为研读儒家学问的目标 同宋代以来所兴起的儒学被定位于“知道” 、 “通道”之学的理念相应, 《周 易》这部儒门重要经典也具有了新的定位。

      程颐指出:“易是个甚,易又不只 是这一部书,是易之道也 ” (第 31 页)[1]显然,在他看来, 《周易》之所以为 《周易》在于其所内蕴的主宰、规约宇宙社会人生的“道” ,由是仅仅把《周易》 作为一部书,以考据、训诂的方式研读之是不足够的,只有揭示出其所内蕴的 主宰、规范宇宙社会人生的“道”才算真正研读《周易》 虽然朱熹同程颐一样,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广(1972—) ,男,山东费县人,山东经济学院马列部教师也反对仅仅以囿于训诂、考据解读《周易》的方式,注重开显该典籍蕴涵的 《易》之道但在将儒学构建为“通道”之学的过程中,朱熹并不太看好《周 易》一书,他说: 人自有合读底书,如《大学》、 《语》、 《孟》、 《中庸》等书,岂可不读?读此四书,便知人之 所以不可不学底道理,与其为学之次序,然后更看《诗》、 《书》、 《礼》、 《乐》某才见人说看 《易》,便知他错了,未尝识那为学之序 《易》自是别是一个道理,不是教人底书 (第 1658 页)[3] 在朱熹看来, 《周易》 “不是教人底书” 何以“不是教人底书”?按照当代 新儒家牟宗三先生的说法,中国学问是一种“生命的学问” , “它是以生命为它 的对象,主要的用心在于如何来调节我们的生命,来运转我们的生命、安顿我 们的生命。

      ” (第 19 页)[4]作为中国文化主导的儒学自然是一种“生命的学问” , 借用《论语》的话说,这门学问是一种“为己”之学,其主要用心即系于调节、 运转和安顿我们自身之生命上从这一角度出发,透过《大学》 、 《中庸》 、 《论 语》和《孟子》这四部重要典籍,能够更容易更直接地与圣人生命智慧相照面, 用理学家的话说,就是可以更容易更直接地观圣人之“气象” 故而,朱熹有言: “《语》 、 《孟》工夫少,得效多;六经工夫多,得效少 ” (第 428 页)[3]这里 朱熹所说的“工夫”是指研读经典的工夫, “得效”是指调节、运转和安顿生命 的成效相对于“四书” , “六经”在调节、运转和安顿生命上都是用工多、收 效少的典籍,都不是最好“教人底书” 何况“六经”中尤为难读的《周易》一 书呢?朱熹曾慨言:“读《易》亦佳,但经书难读,而此书为尤难 ” (第 1946 页)[2] 再加上《周易》所揭示的“自是别是一个道理” ,这个“道理”就是后文所 要论及的朱熹所力主的“易本卜筮之书” (第 1622 页)[3]的著名思想既然按 照朱熹的说法, 《周易》本是一部卜筮之书,那么其就不能简易直接地充当调节、 运转和安顿人之生命的角色,从而它不能像“四书”那样直接彰显“人之所以 不可不学底道理” ,故朱熹一再表示:“某不敢教人看《易》 ,为这物阔大,且 不切己。

      ” (第 1627 页)[3] 不过,虽然《周易》不是一部“教人底书” ,但朱熹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该书 地精研深究据《语类》记载: 说《大学》、 《启蒙》(《易学启蒙》)毕,因言:“某一生只看得这两件文字透,见得前贤所 未到处 ”(第 258 页)[3] 众所周知,朱熹对《大学》义理致思精深在其辞世前三天,还在修改 《大学·诚意》章注在朱熹看来,与《周易》不同, 《大学》一书是一部“教 人底书” ,通过研读该书可以知晓“人之所以不可不学底道理” ,确立为学为人 的规模,是故朱熹经常教诲弟子说:“某要人先读《大学》 ,以定其规模 ” (第 249 页)[3]为实现“通道”的目标,精研《大学》达到对其义理地通透了悟,合 情合理但如果对“不是教人底书”的《周易》之义理也达至透彻了解并发前 人之未发的程度,似乎无有必要 朱熹之所以能够精研《周易》 ,并“见得前贤所未到处” ,这主要和其倡导 的“理一分殊”理念分不开他指出: 只为汉儒一向寻求训诂,更不着圣贤意思,所以二程先生不得不发明道理开示学者, 使激昂向上,求圣人用心处,故放得稍高不期今日学者乃舍近求远,处下窥高,一向悬 空说了,扛得两脚都不著地!其为害,反甚于向者之未知寻求道理,依旧在大路上行。

      今之学者却求捷径,遂至钻山入水 (第 2748 页)[3]在这里,朱熹指出了三种对待儒家经典的方式其一是汉儒那种一味寻求 外在训诂的方式,这种方式不能切己体认圣贤深意,无法知晓圣人之所以成为 圣人的“道理” ;其二是“今之学者”悬空说理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有着探究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道理”之自觉,能够切己体认圣贤深意,但往往轻忽读 书穷理,容易导致师心自用之倾向,流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之偏失;其 三是二程的同其“惟知道者乃儒学”之理念相应的“求圣人用心处”的方式, 这种方式注重开显经典所深蕴的圣贤生命智慧在朱熹看来,为了实现“欲通 道,则舍儒者之学不可”的目标,汉儒的训诂之学固然不可取,但“今之学者” 脱离经典悬空说理的方式更需警醒 “圣人用心处”系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 “道理”上,这一“道理”一方面具有超越性,可以超越于任何经典之上,主 宰、规约一个理想宇宙社会人生之实现、一个理想人格之成就;另一方面又具 有内在性,内在贯穿于各部经典之中,根据各部经典不同特点形成不同的展现 形式前者为“理一” ,后者为“分殊” 由“理一分殊”理念出发,要想更好知晓作为“理一”的圣人所发明的超 越之“道理” ,朱熹认为须要做好读书穷理的“分殊”工夫。

      对此,朱熹解释说: “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于 人看 ” (第 161 页)[3]可见,因为经典中内蕴着圣贤的生命智慧,所以通过研 读经典可以切实体认圣贤所发明的“道理” ,真正契会圣人用心处如果像“今 之学者”那样,轻忽读书穷理的工夫,其所阐扬的“道理”就会有混同佛老之 嫌,其害甚于汉儒,因为其不在儒家的大中至正的道路上行进,而是“钻山入 水” ,流向佛老 总之,朱熹要想完成理学集大成,必须承继创新汉唐以来囿于训诂、考据 之儒学以构建“知道” 、 “通道”之儒学的任务为此,一方面因为《周易》作 为儒门一部重要典籍,自然贯穿着圣人所发明的“道理” ,故有研读之必要;另 一方面由于《周易》所固有的原本为卜筮之书和尤为难读的特点,致使其不能 像“四书”等典籍那样更为简易和直接地展现圣人所发明的“人之所以不可不 学底道理” ,故又被朱熹判定为一部“不是教人底书” 二、二、 《《易易》》只消道只消道““阴阳阴阳”” 由“理一分殊”的理念出发, 《周易》作为儒门一部重要经典,也内在贯穿 着圣人所发明的“道理” ,呈现着圣人的用心处那么本为卜筮之书和尤为难读 的《周易》所展现的圣人所发明的“道理”究竟是什么?对此,朱熹指出: 圣人作易之初,盖是仰观俯察,见得盈乎天地之间,无非一阴一阳之理;有是理,则 有是象;有是象,则其数便自在这里。

      (第 1646 页)[3] 这段文字一则揭示了圣人在《周易》中所发明的“道理”是“一阴一阳” 之理,二则说明了该“道理”具有超越性和终极性,贯彻于天地万物之中,是 天地万物之所以存在的终极性本源和超越性根据另外该“道理”呈现在《周 易》这部书中,与象和数这两种重要构成要素相比,处于第一序的主导地位, 是象和数的最终决定者在朱熹看来,天地万物之中都贯彻着“一阴一阳”之 理,他说:“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 ” (第 1604 页)[3]他认为作为儒门重要经典的《周易》恰恰就是彰显这一“阴 阳”之理的书,故他指出:“《易》 ,只消道‘阴阳’二字括尽 ” (第 1605 页) [3]将《周易》视为一部阐述“阴阳”之理的书的理念,由来已久, 《庄子·天 下》篇就云:“《易》以道阴阳” , 《易传》中也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但如何理解这一“一阴一阳”之理(道) ,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程颐立足于 其理学立场,对此作了新诠,把“一阴一阳之谓道”一语诠释为“然”与“所 以然”两个层面,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 也 ” (第 67 页)[1]朱熹继承了这一理路,也以“所以然”说理(道) ,并且他 还由“理一分殊”理念出发,对其进行了更为详尽地阐发,他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是气,不是道,所以为阴阳者,乃道也若只言“阴阳之谓 道”,则阴阳是道今曰“一阴一阳”,则是所以循环者乃道也 (第 1896 页)[3] 可见,朱熹所理解的“道”和“阴阳”之间也呈现为一种有着然和所以然、 形上与形下之分际的理气关系,其中“道”是形上之理, “阴阳”是形下之气 认为“道”一方面属于超越的“所以然” ,所以不能与形而下的阴阳之气混同, 也就是说“不杂”于阴阳之气;另一方面又内在于阴阳二气之中,在一阴一阳、 一阖一辟的不同流变形式中展现自身,也即是说“不离”于阴阳之气 “道(理) ”和阴阳之气之间存在的这种即超越即内在的“不离不杂”关系,鲜明体现了 朱熹所力倡的“理一分殊”理念其中, “道(理) ”作为第一序的概念,是唯 一的、绝对的,可谓“理一” ;一阴一阳、一阖一辟所构成的阴阳之气的不同流 变形式,形成了展现“道(理) ”的不同格局,可谓“分殊” 通过将“阴阳”和“道(理) ”处理成有着形下、形上之分际的气与理的关 系, 《周易》这部“道阴阳”的书,实质上成为一部既蕴涵超越的所以然层面的 形上之理又言说经验的实然层面的形下之气的典籍,于是圣人作《易》所发明 的“阴阳”之理包含着形上之理和形下之气两个层面。

      在《周易》文本中能够 鲜明体现这一形上之理的概念, “太极”当属一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