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丰子恺散文佛心、佛趣及佛理.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31428366
  • 上传时间:2021-12-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3.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丰子恺散文佛心、佛趣及佛理丰子恺的文学创作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他20世纪30年代 的散文随笔作为一名“身兼数职”的艺术家,丰子恺的散 文贯穿着一种特异的追求:人生的艺术化,用艺术化的心态 来咀嚼人生的每一站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即拥有一种超 越于现实功利之上,而对生活所作的精神的、诗意的观照方 式或态度,其实质是个人心灵的彻底放松与自由受李叔同 和佛教影响甚深的丰子恺抱着艺术化心态来思考和解答时 空问题,用充满人道主义的情怀来面对世间一切生物,在彻 悟成人的虚伪之后试图用童心的葆有来护卫人类的心灵这 些诗意温情、肃穆的散文作品,淡然宁静中透露着佛心、佛 趣,智性哲思中蕴含着佛理丰子恺一生对杭州特别有感情,不仅仅因为西湖风景优 美,更在于这是他所崇敬的老师给他指明人生方向的地方 1914年,丰子恺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遇到了图 画音乐老师李叔同,受到了艺术上的启蒙,品格上的熏陶, 才智上的促进李叔同不仅是丰子恺学艺术的老师,还是他 信佛的导师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法名 演音,号弘一丰子恺的一生,受弘一法师影响很大在1927 年30岁生日时,丰子恺在李叔同的主持下皈依佛门。

      生性 淡泊的丰子恺由对李叔同的人格景仰而趋近佛教,他以一种 感知的方式接纳活的、具体化的佛教,确切地说,是一种俗 化的、融合了艺术、美与童真的宗教感,而不是由佛、法、 僧所构成的严谨的佛家理论丰子恺的皈依佛教,完全是思 想上、哲学上的皈依1948年,丰子恺在为厦门佛学会所作的讲演《我与弘一 法师》中说到:“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 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 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 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李叔同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 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 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 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 当然的事故我对于弘一法师的由艺术升华到宗教,一向认 为当然,毫不足怪的"在丰子恺眼里,宗教是一种观念形 态、一种意识形态,是他的精神归宿1922年李叔同在给俗侄李圣章的信中讲述了自己的出 家原因、过程、出家后的行踪及对未来的打算:‘任杭教职 六年,兼任南京高师顾问者二年,及门数千,遍及江浙英 才蔚出,足以承绍家业者,指不胜屈,私心大慰弘扬文艺 之事,至此已可作一结束。

      戊午二月,发愿入山剃染,修习 佛法,普利含识”他从一个“男儿若论收场好,不是将军 也断头”的热血男儿,进而要做“普利含识”的佛弟子,利 益所有形态的生命出家既竟,学行未充,不能利物;因 发愿掩关办道,暂谢俗缘”1925年弘一法师为拒绝接见 地方长官时,垂泪对寂山和尚说:“弟子出家,非谋衣食, 纯为了生死大事,妻子亦均抛弃,况朋友乎? ”为了能学行 充实,他甘愿做一名苦行僧,了却尘缘可见其“自度度他” 的大乘佛教的救世精神弘一法师学修和实践以持戒严格著 称的律宗,衣食住行极简,过午不食,不收徒不住持,在清 贫和孤寂中投入到佛学的弘阐中对于弘一法师的佛学贡 献,学者戴嘉榜概括弘一佛学体系为“以华严经义为本体认 识论,南山律宗为修持指导的方法论,以及净土要义为印证 旨归的实践论的系统佛学思想框架”;何棉山对弘一法师的 佛学著述(闽南期间)进行了整理,突出他在佛教教育上的 贡献,关于律学之弘阐,“主要有三大方面:一为演讲,二 为创设南山律学苑,三为编撰校注大批律学著作就第三方 面而言,《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及《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 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部弘一法师严谨克己的修为、培养 佛教人才的智举和编撰整理大量佛学著作的功德,使他终成 一代名僧。

      与尊师相比,丰子恺虽皈依佛门,只是在家居士,未曾斩断世情他的佛缘更多的是白马湖春晖执教时期的延续和 升华,是中国传统文人逸士的出世情怀,是一份关注现实众 生、慈悲为怀的心境,是佛儒通融在精神世界的一种高度和 谐这份情怀汇聚在丰子恺的笔尖,化成质朴无华又柔情温 和的文字,化成简练传神又自然率真的漫画;这份心境渗透 在丰子恺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使他能在旁人眼中琐碎无趣的 细节中找回艺术和人生的真善美,找回内心纯粹清澈的本 真丰子恺的这份佛性,使他赞美和向往儿童的赤子之心, 也为颠沛流离的他觅得一方悠然净地品读丰子恺的散文作 品,我们能深深被这份自然流露的佛心所感动……丰子恺的散文处处以礼赞儿童为主旨,因为儿童世界的 纯真洁净印证着了佛学中的‘明净心”,尘世间的童心契合 了丰子恺心中完美的社会理想敬安和尚曾作诗:“吾爱童 子身,莲花不染尘骂之惟解笑,打亦不生嗔对境心常定, 逢人语常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坛经》云“世 人性净,犹如青天”这种“佛性”集中体现在没有受到世 俗尘埃蒙蔽的儿童身上明代李贽曾说“夫童心者,绝假纯 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 初也成人于尘世中渐为外界妄念所迷,受世智尘劳的拘 束,反倒迷失了佛心,即"心性本净,客尘所染”。

      佛教对 世俗社会的“妄念浮云”、“客尘”是持抨击态度的,丰子 恺也是借礼赞儿童来反讽成人社会的虚伪矫饰等弊病他在 《我的漫画》中坦言“我向来憧憬于儿童生活,尤其是那时, 我初尝世味,看见了当时社会里的虚伪骄矜之状,觉得成人 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 的人在同时代作家中,冰心把儿童纯真、自然、美好的 天性作为“爱”和"美”的典型代表朱自清眼中,儿女的 喧闹好似“千军万马”,令人烦躁不堪在雍容平和的丰子 恺笔下,孩子们的一颦一笑、争吵哭闹都是饶有趣味的,是 真性情的流露丰子恺醉心于儿童心境的单纯,能撤去世间事物因果关 系的网,天生具有辩证的佛法慧根在《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中,对成人来说苦不堪言、惊慌紧张的逃难,在孩子的明净 心中却是一件快事,“就是爸爸妈妈、宝姐姐、软软……姨 娘,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儿女》中,他不遗余力 地描写孩子们吃西瓜的陶醉状,夕暮的紫色中,习习凉风吹 拂,百感畅快的儿童肆意宣泄生的欢喜儿童的专注憨态和 自得其乐令他羡慕和慨叹儿童具有明慧的心眼,无论做什 么事,把身心全部思量都拿出来,这份专注的“痴”正是佛 教追求的“无我”之境瞻瞻因花生米不满足而流泪,阿宝 因索要好东西而大叫“要黄”(阿宝小时喜欢蛋黄,所以物 较好者就叫做“黄”)。

      这些真实可爱的细致描述又流露出 孩子毫不掩饰人生欲望的本性真情丰子恺反观自我,“我 那种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钻研、搜求,或敷衍、应酬, 比较起他们的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来,明明是变态的、病的、残废的”,‘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 劳所蒙蔽,所斩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童年生活作 为人生理想的感性体验,张扬的真挚、朴素与成人社会的矫 饰、伪善是水火不容的孩子们敢说、敢做、敢哭、敢笑, 充分体现了人类自由发展的天性丰子恺以饱蘸舔犊之情、 素淡的笔触描绘儿童生活的真实面貌,着力刻画孩子的天真 无邪,用欣赏、倾羨的眼光审视儿童的言行,用平直的语言 叙述生活的恬淡与儿童的率真,自然童趣跃然纸上 佛学使丰子恺从智性的高度观照人生,发现生活中独特的率真 和情趣居士的独特身份使丰子恺对身边的种种事情保持一 种宗教式的体验丰子恺把宗教看作艺术的至高境界,把人 生视为艺术的人生他的散文描景状物、记人叙事,用平易 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却深含哲理他把深刻的佛学义理转 化为自我的人生体验,使佛理顿悟与人生经验、艺术形象溶 于一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显现着淡泊蕴 籍的禅韵《物语》中,院落里的葡萄、南瓜,家养的黑猫、白鸽, 都引发了他丰富奇特的想象。

      他先用优美轻松的笔调,满怀 慈爱和感激的心怀,盛赞这些小生灵的可爱;然后笔锋一转, 运用拟人的手法,借动植物之口道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 悟,强调众生平等的佛学观念,更提出了一种人类与万物为 友、人类之间相互尊重的生存之道《山中避雨》写丰子恺 带两个女儿到西湖畔的山中游玩,忽然遇雨只得在二家村的 小茶店里喝茶避雨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 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 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 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极具禅 者之风的丰子恺自然能够随缘自适,自得其乐女儿却怨天 尤人,苦闷万状,于是,丰子恺向茶博士借来胡琴,拉曲解 闷,在苦雨荒山中上演了感人的一幕文中有作者独特的“乐以教和” “曲高和众”的独特审美观,“倘能多造几个 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流行于民间,其 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文中舒 缓有致的娓娓叙述,给读者展现了一副清新淡雅的水墨山水 画,画中又蕴含着淡泊随缘的禅意真可谓不见佛语、不谈 佛道,而佛心佛趣浓郁丰子恺有着漫画家和散文家的双重身份,他的画寥寥数 笔而神韵毕现,他的文语淡而意丰,白描的手法,练达的文 字,恰如他意到笔不到的漫画风格。

      《吃瓜子》是颇具特色的一篇,他用亦庄亦谐、轻松幽默的笔调,反讽的手法,记叙了中国人吃瓜子的“高超技艺”神,把国人的吃相刻画的惟妙惟肖他从吹煤头纸、磕瓜子 这类司空见惯的琐屑现象中,洞察到了中国有闲阶级的墉懒 闲散的文化习性他还从关乎民族生存的角度提出警示“试 看粮食店、南货店里的瓜子的畅销,试看茶楼、酒店、家庭 中满地的瓜子壳,便可想见中国人在格,呸的,的 的声音中消磨去的时间,每年统计起来,为数一定可惊将 来此道发展起来,恐怕是全中国也可消灭在格,呸、的、 的的声音中呢身为漫画家的他以独特的慧眼,从细微 的日常生活小事中引发人生思考,进行哲理思辨谭桂林曾 言:“丰子恺用宗教式的心态、眼光与思维方式去观察体认 环绕自我的日常生活与时间之流,不仅使《缘缘堂随笔》为 现代散文创作提供一种十分独特别致的风韵与情调,即便对 于民族文化心理与审美思维的改造与重铸,其启示也是不可 忽视的李叔同的文艺观:“先器识而后文艺”,“应使文艺以 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先器识而后文艺,即首重人格修 养,次重文艺技术,要做一个好的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 一个文艺家若没有器识,无论技艺何等精通熟练,亦不足道, 也即"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

      "丰子恺一生身 体力行李叔同的文艺观李叔同对丰子恺在人生、艺术和宗 教上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丰子恺对李叔同的发自肺腑的人 格景仰和在艺术上的继承发扬令人钦佩,师徒两人成就的不 只是一段风雅的佳话,更为后世留下满怀人间真情的感动 在现代散文史上,丰子恺以其恬淡脱俗的具有佛心、佛趣与 佛理的艺术风格而卓然独立阅读他的作品,能够在他的一 笔一墨、_言_行中,分享他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他高尚 的人格力量也许这正是丰子恺在海内外影响日益深广的_ 个重要原因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