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纲1345.doc
40页1 高纲 1345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7378 微观经济学 南京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2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微观经济学也称价格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个量分析法为 基础,分析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阐述价格机制的形成以及如何引导市场 经济主体实现稀缺资源有效配置,并说明市场失灵时,政府的作用该课程内 容涵盖供求原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 入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和政府的作用等等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掌握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 础上,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的经济学 的方法和工具来理解和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本课程的目标包括: 1. 了解微观经济学这一学科的基本构架和以及重要的基本理论、概念和定 律,初步掌握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以及本学科的最新发 展 2. 了解微观经济学这一学科的基本分析逻辑,掌握实例分析和简单的数学 模型分析方法。
3. 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来,了解经济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 发展的借鉴作用,理解和认识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经济政策的理论背 景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系统介绍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课程,是经济管理类学生 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 Ⅱ 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四个层次规 定其应该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 是:3 识记(I):要求考生可以在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重要名词、概念和知识的 内容与含义,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进行正确的表述和选择,这是低层 次的要求 领会(II):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把握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方 法的内涵与外延,掌握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 经济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这是中等层次 的要求 简单运用(III):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 方法中的一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这是较高层次的 要求 综合运用(IV):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 方法中的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与论证,解决相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篇 导言 第一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经济主体进行经济决策所遵循的四个主要原理的内 容和含义;理解和经济主体之间进行交易相关的三个原理的内容与含义;理解 整体经济运行相关的两个原理的内容与含义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经济学的 重要核心思想和主要研究内容,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后续内容奠 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1.1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1.1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1.1.2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 1.1.3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 1.1.4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1.2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1.2.1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1.2.2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1.2.3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1.3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1.3.1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1.3.2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1.3.3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4 结论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人们如何做出决策(重点) 识记:①效率与平等的概念;②机会成本的概念;③理性人的概念;④激 励的概念 领会:①机会成本对经济决策的意义;②边际决策的含义和重要性 (二)人们如何相互交易(次重点) 识记:①市场经济的概念;②产权的概念;③市场失灵的概念;④外部性 的概念;⑤市场势力的概念 领会:①政府改善市场结果的途径 (三)整体经济如何运行(一般) 识记:①生产率的概念;②通货膨胀的概念;③经济周期的概念 领会: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四、本章关键问题 本章中的关键问题有:(1)机会成本、理性人、市场经济、产权、市场失 灵、外部性、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的概念;(2)机会成本对经济主体决策的重 要意义;(3)边际决策的含义和重要性;(4)政府改善市场结果的途径; (5)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5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经济学研究中建立经济模型的原因与意义;理解和掌 握循环流量图与生产可能性边界两个重要的经济模型,并可以运用上述模型来 分析经济问题;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实证分析和 规范分析的含义和区别;了解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2.1 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2.1.1 科学方法: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 2.1.2 假设的作用 2.1.3 经济模型 2.1.4 我们的第一个模型:循环流量图 2.1.5 我们的第二个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 2.1.6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2.2 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 2.2.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2.2.2 华盛顿的经济学家 2.2.3 为什么经济学家的建议并不总是被采纳? 2.3 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 2.3.1 科学判断的不同 2.3.2 价值观的不同 2.3.3 感觉与现实 2.4 出发吧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重点) 识记: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定义 领会:①假设与模型的作用;②循环流量图和生产可能性边界两个模型的 内容;③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简单运用:①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机会成本的关系 (二)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一般)6 识记:①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概念; (三)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一般) 识记:①绝大部分经济学家达成共识的 20 个经济政策主张 领会:①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 四、本章关键问题 本章中的关键问题有:(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各自定义以及联系 与区别;(2)假设与模型的作用;(3)循环流量图和生产可能性边界两个经 济模型的内容以及运用;(4)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概念以及区别;(5)经 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
第三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能够使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来描述专业化与贸易;了解绝对 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概念以及区别;理解比较优势与贸易之间的关系;了解贸易 价格的决定;了解进口品和出口品的概念;能够运用比较优势原理来解释国际 贸易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3.1 一个现代经济寓言 3.1.1 生产可能性 3.1.2 专业化与贸易 3.2 比较优势:专业化的动力 3.2.1 绝对优势 3.2.2 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3.2.3 比较优势与贸易 3.2.4 贸易的价格 3.3 比较优势的运用 3.3.1 Tom Brady 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 3.3.2 美国应该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吗 3.4 结论7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一个现代经济寓言(次重点) 领会:①使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来描述生产活动以及贸易对交易双方的好处 (二)比较优势:专业化的动力(重点) 识记:①绝对优势的概念;②相对优势的概念 领悟:①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区别;②贸易价格的确定 简单运用:①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的关系 (三)比较优势的应用(重点) 识记:①进口品的概念;②出口品的概念 领悟:①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四、本章关键问题 本章中的关键问题有:(1)使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来描述生产活动以及贸易 对交易双方的好处;(2)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各自的定义与区别;(3)比较 优势与贸易的关系;(4)贸易价格的确定;(5)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第二篇 市场如何运行 第四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市场与竞争市场的含义以及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了 解需求量、需求定理、需求表和需求曲线的定义;了解市场需求和个人需求之 间的关系;了解正常物品、低档物品、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定义;掌握影响需求 曲线移动的因素以及移动规律;了解供给量、供给定理、供给表和供给曲线的 定义;了解市场供给与个人供给的关系;掌握影响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以及移 动规律;了解均衡、均衡价格、均衡数量、过剩、短缺以及供求定理的定义; 掌握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以及需求或供给变动对于价格和数量的影响;了 解价格如何配置稀缺资源8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4.1 市场与竞争 4.1.1 什么是市场 4.1.2 什么是竞争 4.2 需求 4.2.1 需求曲线: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4.2.2 市场需求和个人需求 4.2.3 需求曲线的移动 4.3 供给 4.3.1 供给曲线: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4.3.2 市场供给与个人供给 4.3.3 供给曲线的移动 4.4 供给与需求的结合 4.4.1 均衡 4.4.2 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 4.5 结论:价格如何配置资源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市场与竞争(重点) 识记:①市场与竞争市场的概念;②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二)需求(重点) 识记:①需求量、需求定理、需求表和需求曲线概念;②正常物品、低档 物品、替代品和互补品的概念 领悟:①市场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关系 综合运用:①影响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及其移动的规律 (三)供给(重点) 识记:①供给量、供给定理、供给表和供给曲线的概念 领悟:①了解市场供给与个人供给的关系 综合运用:①影响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及其移动规律 (四)供给与需求的结合(重点)9 识记:①均衡、均衡价格、均衡数量、过剩、短缺以及供求定理的概念 综合运用:①掌握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以及需求或供给变动对于价格 和数量的影响 (五)结论:价格如何配置资源(次重点) 领悟:①价格作为信号配置稀缺资源的实现机制 四、本章关键问题 本章中的关键问题有:(1)市场与竞争市场的含义以及完全竞争市场的特 征;(2)需求定理和需求曲线的含义;(3)市场需求和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 (4)正常物品、低档物品、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5)影响需求曲线移动 的因素以及移动规律;(6)供给定理和供给曲线的含义;(7)市场供给与个 人供给的关系;(8)影响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以及移动规律;(9)均衡、过 剩、短缺以及供求定理的含义;(10)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以及需求或供 给变动对于价格和数量的影响;(11)价格作为信号对稀缺资源配置的实现机 制。
第五章 弹性及其运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弹性的概念;理解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及其决定因素; 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掌握不同需求曲线的需求价格弹性特征;了解总收 益的概念;掌握总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理解线性需求曲线的弹性及总 收益特征;了解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的定义;理解供给价格弹 性及其决定因素;掌握供给价格弹性的计算;掌握不同供给曲线的供给价格弹 性特征;运用供给、需求和弹性来分析经济问题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5.1 需求弹性 5.1.1 需求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 5.1.2 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 5.1.3 中点法:一个计算变动百分比和弹性更好的方法10 5.1.4 各种需求曲线 5.1.5 总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 5.1.6 沿着一条线性需求曲线的弹性和总收益 5. 1.7 其他需求弹性 5.2 供给弹性 5.2.1 供给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 5.2.2 供给价格弹性的计算 5.2.3 各种供给曲线 5.3 供给、需求和弹性的三种运用 5.3.1 农业的好消息对农民来说是坏消息吗 5.3.2 为什么石油输出国组织不能保持石油的高价格 5.3.3 禁毒增加还是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