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dy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公平.doc

29页
  • 卖家[上传人]:庄**
  • 文档编号:190385993
  • 上传时间:2021-08-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6KB
  • / 2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dy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教育公平 第一篇:dy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公平 政协定远县委员会(2021年6月) 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定远县始终把教育事业纳入政府工作计划,从政策支持、财政投入等方面突出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十一五”期间是定远教育事业发展最快的重要时期,各类教育事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教育规模逐年扩大,教育资源逐步配套,教育结构渐趋合理,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一、定远县城乡教育资源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公办中小学209所,其中完中11所(县城4所、农村7所)、初中58所,平均每个农村集镇达到一所,完小140所(县城7所、农村133所);另有公办小学教学点127个(全在农村),民办私立中小学12所(全在县城)基本满足了适龄儿童和少年的免费、就近入学需求 全县现有在校中、小学生约13.3万人,其中高中生约1.7万人、初中生约4.9万人、小学生约6.7万人;另有职业高中生0.8万人、在园幼儿1.4万人累计全县受教人数达到15.5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7% 全县现有在职教职工6652人(占皖政办[2021]3号文件核编人数8622人的77%)。

      其中有特级教师5人,中学高级教师760人,中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3302人累计中高级以上教师占在职教职工总数的61.1%,教师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整 1体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与县城教师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城乡教育现状的不均衡性分析 定远县的教育资源,具有分布广、较分散、配置不达标、不均衡等特点优质教育资源(办学硬件条件、师资力量等)近年来已逐步向县城集中,已认定的9个省、市级示范学校(包括高中、中等职业、初中、小学、幼儿园等),有8个在县城,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学水平,在城乡间的差距拉大,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无法与县城学校相比,县城、乡镇和村三级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性 1、城乡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不均衡对照安徽省教育厅2021年度颁发的《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农村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中,多项指标不达标如:生均校舍面积平均少5-9平方米,农村小学很少有教学辅助用房;完小以上学校的平均班额在60-80人,而农村小学教学点班额较小,有的一个年级只有几个学生;全县生均实验室面积为0.16平方米,且主要集中在县城学校和乡镇的初中和完小;农村中小学的办公与生活服务用房面积不达标、设置不规范,基本没有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等;农村中小学的音、体、美设施简陋,器材单 一、量少,田径运动场地建设不规范;全县教学仪器设备及设施总量少、陈旧、不配套,且80%集中在县城及较大乡镇的完中、完小,建有多媒体教学平台、电子备课室、校园网的学校寥寥无 2几;全县生均藏书8.7册,且主要集中在县城中、小学。

      2、农村学校师资队伍不均衡一是农村教师素质偏低、不稳定近年来通过县级招聘制度,虽然为农村中小学补充了不少年轻教师,但县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要从农村中小学选调部分优秀教师进城,加之农村的生活条件和教师的住房、医疗等福利待遇远不如县城,农村教师人心不稳、进城心切,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致使农村学校留不住优秀教师二是农村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失衡,音、体、美等专职教师紧缺在调研的10个乡镇中小学中,没有一个学校的音、体、美专科教师是按标准配齐的,大部分农村小学无法按新课标开足开齐课程;完小的音、体、美课也多数由其他学科老师兼职;尤其是一些村小学教学点,多由几名年龄偏大,知识、教学观念老化,教学方式落后的“老师”(民办转公办、学历不合格)带十几个学生教学,多学科一人教,不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农村学生素质教育落不到实处,对农村孩子来说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三是农村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外派学习、进修机会很少,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3、城乡教育投入、发展水平不均衡与农村学校相比,县城学校师资优势较强,教育资源扩充较快,吸引农村生源与师资的能力增强与县城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较弱,办学条件改善慢,硬件设施差,辅助教学设施不配套,计算机、实验仪器、图书、音体美劳器材拥有量不及县城同规模学校的50%。

      同时,近几年发展的私立民办学校,基本集中在县城,他们办学机 3制活,学生管理严,教师待遇高,加大了农村学校的“流生”比例,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如吴圩镇,拥有7.3万人,九年制在校学生规模应达到1.2万人左右,但目前在校学生只有5200人左右,约有50%的适龄儿童、少年已不在辖区内的农村学校读书,大多数被父母送到城市私立学校读书(严重增加了农村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造成城乡居民新的收入、分配差距)从教育投入分配看,县城学校也有明显优势,在县级财政对教育总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首先不能到位的就是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的配套经费,农村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上述城乡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与不公平 三、思考与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要实现我国的教育公平,标准化建设办学硬件条件是基础,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是保障,稳定、优化农村教师队伍是关键,只有采取倾斜政策,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大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才能实现教育公平 1、增加教育投入,整合、提升农村教育资源。

      一是以现有公办完小为基础,统一规划,合理撤并、整合所属小学教学点的教育资源,采取完小适当扩规模、在新农村建设规划点建分校等形式,统筹规划幼儿、小学教育点;县级以上财政逐年增加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按《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 4逐步统一配置标准化教育资源;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完小利用合法土地、自有资金或社会资金,配套新建标准化幼儿园和学生寄宿公寓等,开展合理的收费教育与服务二是增加对农村公办初中的教育基础设施财政投入,完善办学条件即在详查现有农村初中教育资源状况的前提下,依据《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按照服务范围、人口确定教学规模,制定《初级中学标准化教育资源配置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与年度计划的按期完成,提高各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鼓励乡镇所在地初中利用合法土地、自有资金或社会资金,配套新建学生寄宿公寓、食堂等配套服务设施,开展合理的收费服务三是积极改造薄弱学校办好每一所学校是缩小城乡教育差别、保证所有适龄儿童享受平等教育的具体体现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多方筹措资金,采取撤并或整合强化等方式,尽快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强化教育管理与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四是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在人口较集中的大镇新建标准化高中、职业高中和幼儿园,适当补充农村高中教育资源,扩充和规范农村幼儿教育资源 2、规范教育投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一要加大各级财政年度教育资金预算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尽快还清教育投入欠账二要职责分明、规范教育专项经费使用、监管程序,确保各级财政用于教育的各项专项资金能真正用于教育,确保各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三要下放管理权,强化监督权,确保政府征收的各项教育税费全部用于教育 5四要真正发挥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的独立督导作用,依法对属地教育事业发展状况进行监督指导 3、提高农村教师的基本生活条件与福利待遇一是改善农村教师的住房条件据调查,目前定远县农村教师的住房条件较差,老教师住的是上世纪70年代建的砖瓦房,近几年招聘的新教师住的是学校为其租的民房,生活、学习都很不方便安居方能乐业,从立足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应把农村教师公寓列入国家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以乡镇统一规划建设教师公寓及配套设施,逐步解决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增设农村教师岗位补贴,确保农村教师的工资性收入高于县城同级别教师。

      三是重视农村教师培训、再教育工作,有计划增加农村教师进修、轮岗培训、假期培训的比例,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促进他们热爱农村教育事业,帮助他们胜任本职工作,从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4、改善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一是各级师范院校要有计划地扩大音、体、美专业的招生比例,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紧缺问题;鼓励男性青年报考师范院校,解决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性别比失调问题二是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应聘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尽快缓解农村教师年龄老化、缺教师的现状三是改革招聘机制,按学校教师结构需要,实行定校定岗招聘制度;增加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的招聘比例,逐步改善农村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四是建立县城学校教师统一招聘、自我培养机制,停止每年从农村学校选调优秀教师的做法,减少造 6成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的因素五是教师职称晋级、年度评先评优指标,适度向农村中小学倾斜,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身份待遇与社会声誉六是鼓励城镇高职称教师送教下乡,开展教学指导、教师带徒等活动,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与农村教师的执教能力 5、创新机制,营造争优创先环境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切实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要创新机制,立足改革求发展,以改革促优化,以创新求均衡,完善校长负责制,激活人事管理制度,着力构建高效的教育均衡发展运行机制。

      营造争优创先环境,充分调动城乡广大教职工投身教育事业的工作热情建立和完善工作绩效评估机制,在中小学中开展绩效考评、评先评优活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学校自主管理水平,确保政府保障的教育公益性事业达到稳定、健康、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达到公平、均等的义务教育 第二篇:缩小城乡差距 (一)选择多中心、分散式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模式,有大都市集中发展模式,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等城市;还有多中心、分散式发展模式德国采取多中心、分散式的城镇化模式,全国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三个,大量的中小城市均匀的分布在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半以上人口住在万人口以下的小镇国际上公认德国的城乡结合的地域政策较好地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其核心内容:一是多中心城分散式布局城市和乡镇;二是实行工业地方化;三是推行农业经营规模化,鼓励居民离土不离乡德国模式有利于缓解“城市病”的出现,诸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既保持了经济高速发展,又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富裕、秀美、文明的社会世纪年代欧共体各国仿效德国推行城乡结合的地域政策 日本借鉴德国经验,结合日本实际推行了一系列城乡结合的相关法律。

      如《国土利用计划法》,《过疏地区活跃化特别措施法》、《半岛振兴法》、《山村振兴法》、《离岛振兴法》、《特别农山村法》,《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关于促进地方中心都市地区建设及产业业务设施重新布局的法律》,以及《市民农园建设法》、《自然地区建设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有效缓解了自农村地区人口过疏、产业衰退、基础设施落后、人口老龄化、文化水平落后等问题 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出现了类是德国多中心、分散式发展雏形如;如浙江温州和胶东半岛等地强镇强村扩张模式县城工业开发区模式苏锡常及杭州地区城市连绵区模式大城市卫星城模式等 为此我们建议采用“多中心、分散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城镇布局上实行了多中心、分散式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实行了工业地方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富裕、秀美、文明、和谐的新型城镇和新型农村 (二)以县域作为城乡统筹的着力点 ⒈县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部位,也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部位县是我国最重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