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docx
12页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吴人,祖籍太原;书法家、画家、画理论家;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癫,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曾任北宋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草楷行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到达乱真程度 米芾自谓作书“刷字〞,意指其作书行笔方法与前人不同 米芾文集早佚,?海岳名言?是其友人张嘉父录于一纸,由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保存下来 米芾书论核心在用笔天真自然他把用笔之法讲得非常生动、形象、易懂 米芾的评书标准在尊晋卑唐,这和唐人重楷法而米芾不善楷书有关,所以他的书论主要讲翰札行书之法,包括用笔轻重、行间字的大小错落有致等 ?海岳名言?皆米芾平时论书之语,反映其书学美学思想米芾重视魏、晋书迹的古雅自然,主张以情作书,指斥“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公然向“遣词求工〞的历代评书弊端提出宣战对于用笔、布白、筋骨、体势等法,米芾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如“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布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
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评葛洪“天台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自称:“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而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从而道出了由学习传统到自成一家过程中的甘苦其次,曰:“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后经生祖述,间有造妙者大字如小字,未之见也〞“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分析了石刻与真迹、大字与小字之间的关系和学习方法,强调“字有八面〞和“八面具备〞这些见解,均为后世学者所珍重但是,作者论及前代书家及作品,有时亦有讥贬过甚之言,如评欧阳询“道林之寺〞四字,“寒俭无精神〞,析柳公权“国清寺〞三字,“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评“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不免放言矜肆,难以为训然而,其论人论书,直言快语,直抒胸臆,无拘无束,不蹈陈规,为历来书家所传颂其苛求前人之处虽多,但总比专以遣造溢美谀词者为好作品关于笔法、笔势、笔意,和字病、字忌等审美标准,及其书法艺术等本质问题的独立见解,尤其是所言运笔布格之法,实能脱离前人蹊径。
刷——不等于快! ?海岳名言?原文: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遍观前代名家关于书法的评论,引证之事,全都曲折而抽象,就好比“龙跃天门,虎臣凤阁〞之类,这是什么语言呢?要不就是追求华美的辞藻,这样其实离具体的笔法更远了,对学书者没什么益处所以我这里所说的,只想人易理解,不用那些浮夸之辞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我写的小字行书,有如大字;但我只在家藏的真迹题跋后,偶尔这么写,不给求字的人写这种字,关键是要胸有成竹,心中有底就可以随意下笔,写起来很自然,而字迹也古朴雅致我成年时书法还未能自成一家,别人都说我的字是“集古字〞其实我这是吸取各家之长,将其综合起来等到年老的时候,就开始独成一家,别人见了,竟然不知道我是学哪一家的字呢江南吴、登州王子韶,大隶题榜有古意,吾儿友仁大隶题榜与之等又幼儿友知代吾名书碑及手大字更无辨门下许侍郎尤爱其小楷,云每小简可使令嗣书,谓友知也。
江南的吴,登州的王子韶,用大字隶书题榜很有古意;我儿子友仁,大字隶书跟他们一样再者,我小儿子友知,代我写碑及手书大字,别人都分不出来;门下省的许侍郎尤其喜欢他的小楷,曾对我说过:“假设有给我的短简,可让你儿子代写〞他说的就是我小儿友知老杜作?薛稷慧普寺?诗云:“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杜甫写了首题为?薛稷慧普寺?的诗,其中有两句说:“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现在见到了原石的拓本,一看,原来是用回锋色勒的,每一笔都显得跟蒸饼似的其中的“普〞字,就像一人握紧两拳,伸直了双臂杵在那儿,是在是怪异不美由此说来,古人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大字葛洪“天台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欧阳询“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柳公权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裴休率意写牌,乃有真趣,不陷丑怪真字甚易,唯有体势难,谓不如画算,勾,其势活也葛洪所书“天台之观〞四字飞白书,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欧阳询写的“道林之寺〞,薄弱寒酸,没有精神柳公权所书“国清寺〞,字体大小不相称,还费尽气力裴休随心书写牌匾,倒很有味道,不至于丑怪。
楷书很容易写,只是写出气势来难应该说,只有不像画算筹似地那么刻板,笔势就活了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丁道护,欧、虞笔始勾,古法亡矣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字有八面,只有在正楷中能全部表现出来,大字小字各具其妙智永的字有八面,可是已经缺少钟繇笔法丁道护,欧阳询,虞世南等人,笔法开始变得整齐匀称,此时已是古法殆尽了柳公权字学欧阳询,但远不如欧,反成丑陋怪诞之祖自柳公权开始,世上便有了俗书唐官告在世,为褚、陆、徐、峤之体,殊有不俗者开元已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开元已前古气无复有矣当初唐朝的委任文书都用褚遂良、陆柬之及徐峤之的字体,其中颇有不俗之作开元以来,只因唐明皇的字体属肥俗一路,开始有徐浩之流,写丰肥之字以取悦皇上,抄经者的字体也开始变肥了开元之前的古气就不再有了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浩大小一伦,犹吏楷也僧虔,萧子云传钟法,与子敬无异,大小各有分,不一伦徐浩为颜真卿辟客书韵,自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唐朝人把徐浩比作王僧虔,是很不恰当的徐浩的字,大小一致,跟下层文吏的楷书差不多。
王僧虔、萧子云传承钟繇笔法,和王献之的字一样,大小各得其所,不会强求一致徐浩是颜真卿的门客,书体源自张旭一派;张旭教颜真卿大字缩小,小字扩大,这却非古法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披撇,致大失真唯吉州庐山题名,题讫而去,后人刻之,故皆得其真,无做作凡差,乃知颜出于褚也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柳与欧为丑怪恶札祖,其弟公绰乃不俗于兄,筋骨之说出于柳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不能学石刻上的字因为自己写的字拿去让别人刻,刻出来就变了样了所以说,还须拿真迹来欣赏研究,才能得其真谛比方,颜真卿就常让家仆去把他的字上石,家仆猜度主人心思,刻字时就将撇捺等笔画作了修改,于是颜氏书迹大为失真只有在吉州庐山的题名,是当时题完就走了,后人根据原迹刻石,所以保存了颜书的本来面目,没有做作庸俗的的缺点看了这个才知道颜书是出于褚体的况且,颜字真迹中也没有蚕头雁尾的笔画颜真卿写给郭英乂的?争座位帖?,有篆书籀字的味道,是颜书中的杰作柳公权与欧阳询的字是丑怪俗烂之祖,不过其弟枊公绰却不和兄长一般俗气。
字贵筋骨之说出于柳世人只知字怒张者有筋骨,却不知不故作怒张者,也自有筋骨在的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后经生祖述,间有造妙者大字如小字未之见也都说大字要当小字写,小字要当大字写褚遂良小字写得如同大字般有气势开张,以后的抄生者学他,偶尔也有字写得好的大字写得跟小字一样细致入微,一丝不苟,还没见过别人有这样的字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自古及今,余不敏,实得之榜字,固已满世自有识者知之世人写大字时大多用力抓笔,这样反而更没有筋骨精神,写出的圆笔末尾就和蒸饼似的,实在鄙陋可笑大字要写得跟小字一样细微,笔锋气势一应俱全,必须无半点刻意造作才算佳品自古以来,还没有写大字如小字的,在下不才,幸而掌握了其中的诀窍现如今的大字随处可见,这些人中总会有人明白我的石曼卿作佛号,都无回互转折之势,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颠教颜真卿谬论盖字自有大小相称,且如写太一之殿,作四窠分,岂可将一字肥满一窠,以对殿字乎?盖自有相称大小,不展促也余尝书天庆之观,天、之字皆四笔,庆、观字多画在下,各随其相称写之,挂起气势自带过,皆如大小一般,虽真有飞动之势也。
石延年(字曼卿)所写的佛祖名号,全无回环转折的体势;小字扩大,大字缩小,那是随性癫狂的张教给颜真卿的谬论事实上,字本身有大有小,比方说写“太一之殿〞四个字,分四格写,难道要把“一〞字写得肥大,占满一整格,以和“殿〞字保持大小一致吗?其实大小适宜即可不必特意扩大或缩小我曾经写过“天庆之观〞四个大字,“天〞字和“之〞字都只有四笔,“庆(庆)〞字和“观(观)〞字下面笔画多,我根据其自然的形态来写,写完挂起来一看,气势连贯,大小适宜,确乎有飞动之势书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矣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到隶书产生,大篆古法就被破坏殆尽了篆文籀字都是各随其字形大小而写的,正如世间万物,生动完美,各具其态隶书开始有了大者缩小,小者扩大的写法,从此古文,篆,籀的书写古法就不复存在了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李邕脱子敬,体乏纤浓徐浩晚年力过,更无气骨,皆不如作郎官时婺州碑也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恶札,全无妍媚,此自有识者知之;沈传师变格,自有超世真趣,徐不及也;御史萧诚书太原题名,唐人无出其右,为?司马系南岳真君观碑?,极有钟王趣,余皆不及矣。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诸人,都只有一种笔法,写起来刻意造作,苦心经营,这样的书法怎能流传后世?李邕书法出自王献之,但失去了纤细与丰腴的适宜调节徐浩晚年笔力衰退,写的字就更没了气骨,还不如作郎官时的?婺州碑?写得好他的?董孝子碑??不空和尚碑?都是晚年所书,完全是败笔,毫无美感,但凡有欣赏眼光的人都会明白这一点沈传师独辟蹊径,却有非凡的真趣,徐浩是不如他的御史萧诚写的太原题名,唐人中没有比他强的为司马氏所书?南岳真君观碑?,很有钟繇,王羲之的味道,其它作品都不如这一件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有真迹自颠沛字起在唐林夫处,他人所收不及也智永临写千字文,面秀色润,笔圆力劲,八面俱备;这件作品有真迹传世自“颠沛(匪亏)〞起,在唐林夫处,别人所收集的都没有他的多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布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字要有骨力风格,肉须裹筋,筋要藏肉,这样就能俊秀丰润,结构妥贴,不落俗套要做到险而不怪,老而不枯,丰而不肿图变求新,贵在形态巧妙而不在苦用蛮力苦那么怒张,怒那么怪异;贵在形态巧妙却又不能做作,做作就成了画画了,写字成了画画,那就俗了。
这些都是写字的弊病少成假设天性,习惯假设自然〞兹古语也吾梦古衣冠人授以摺纸书,书法自此差进写与他人,都不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