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积极推进民族文化教育进校园探索学校开展“五个认同”教育的新途径.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lil****ar
  • 文档编号:288595861
  • 上传时间:2022-05-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1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积极推进民族文化教育进校园探索学校开展“五个认同”教育的新途径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015年8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着眼于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强调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建立和增强各族人民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来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共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圆梦,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为一所普通的民族中学,肩负着培育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重任如何在民族文化教育中使师生找到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贵阳市民族中学一直以来积极探索如何在基层学校将“五个认同”的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结合的途径 贵阳市民族中学坐落在风景秀丽、有“高原明珠”之称的国家级湿地公园——花溪十里河滩之畔,毗邻贵州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是全国民族学校示范校,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贵州省省会城市唯一一所市直属民族高中。

      学校始建于1980年,现有教学班级36个,学生2000余人;教职员工179人,师资力量雄厚,其中,高级教师70人,中级教师47人,高、中级教师占高中教师总数的64.8%;省级骨干教师8人,市级骨干教师10人;硕士研究生10人,在读研究生11人经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批准,建有“省级名校长工作室”、“市级名校长工作室”、“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市级名教师工作室”,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民族文化教育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按照贵州省民委提出从基地化、品牌化、特色化推进民族教育发展的精神,始终秉承“扬民族文化,重现代教育”的办学特色,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和”文化的深刻内涵,体现民族团结的精髓,积极探索民族文化教育与“五个认同”教育的途径,即通过“五大途径”:“民族文化植根于课程文化,民族文化融入于生活文化,民族文化渗透于活动文化,民族文化展示于环境文化,民族文化体现于管理文化”, 实现“五大目标”: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情结的升华、民族习俗的尊重、民族和谐的构建” 一、民族文化植根于课程文化课程开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实现国家意志的主要教育载体。

      贵阳市民族中学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开设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设首要的是要培育一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自2010年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以来,学校立足借鉴先进发达地区和省内其他先进学校的教育经验,组织教师通过参观交流学习和集中培训的方式,培养一批熟悉省情市情校情的本土人才,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好师资力量的储备五年来,学校相继开发了“民族文化研究”、“青少年科技创新培养”、“中学生领导力开发”等校本课程,编写相应教材,将其纳入学校日常课程安排之中,为民族文化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民族文化融入于生活文化 作为一所与单一少数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学校有所区别的综合性的民族中学,贵阳市民族中学的学生族别构成主要是贵州世居的十八个少数民族,民族历史、民族分布、民族人口、民族信仰、民族语言、民族习俗等民族文化内涵呈现多样性特点,为在众多民族学生集中的民族中学开展好民族文化教育,体现各民族团结平等、共同进步的民族政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在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开设了“民族文化研究”的校本课程,编写“民族知识”教材读本,在高一年级开设“民族知识”课;出台《民族特色班实施方案》,以各民族名称命名每一个班级,实行每班双名制,深入研究各民族文化。

      高中三年,每一名学生至少研究三个少数民族,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学习和了解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有关知识,实行无差别教育,使各民族学生能真切的的感受到自己民族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华民族大家族中的一员,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都与自己的民族兴衰成败息息相关,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三、民族文化渗透于活动文化 如何在高中阶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又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生源,贵阳市民族中学除了积极推进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和民间舞蹈等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外,还把“学科学习”与“课题研究”、“走进社区”、“创意校园”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实践育人紧密联系起来,把民族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自2010年9月起,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中开展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实行学生走班制,由学生自组课题组、自选课题、自选指导教师,开展 “学科学习”结合“走进社区”、“课题研究”、“创意校园”等实践活动,结合课程三大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丰富了学校课程文化内涵,为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支撑 自2011年起,学校通过“青少年科技创新培养”课程的课题研究,使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把握科学本质,养成科学精神,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2010年9月,吴辉华、金志中、何育林三名少数民族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叩问果落村的明天——贵阳市花溪区果落村教育现状调查》开展研究,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撰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并向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修建果落村村级公路方便学生上学”的建议,得到地方政府的采纳,2012年6月该路已建成,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该项目还被评为“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十大优秀项目,选入《行动的力量——90后高中生的领导力》一书,已由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培养》课题组结集正式出版发行  《抗战时期的图云关——国际红十字会的丰碑》课题,课题组的4名同学自行联系省、市博物馆查阅大量历史资料,走访省、市党校的专家学者,访问图云关当地知情人士,拂去历史尘埃,还原一段国际援华医疗队在贵阳、在中国无私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华战争的感人至深的历史真相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自己从未感受过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学生的众多的课题研究中,除了关注像《抗战时期的图云关——国际红十字会的丰碑》这种人文历史方面的课题,还有关注自然环境方面课题,比如《建设中的贵安新区的环境保护》、《垃圾分一分,贵阳美十分》;既有关注科技创新方面的课题,比如《地沟油的回收与利用》,又有关注社会民生方面的课题,比如《贵阳'黑的'调查》,这些课题的研究,不仅让学生达到了课题研究的目的,而且超越了课题研究本身,凸显出它的社会效应,历练了学生的人格,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年来,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共获省级以上奖项67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41项 在“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的课题研究中,学校自2011年起,每年在全校学生中海选出5名学生组成代表队,参加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大及附中举行的“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与来自全国遴选出的100余支名校代表队同场角逐,屡获佳绩五年来,获特等奖2项,年度中学生领袖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项 2015年5月,学校组队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创意大赛”此次大赛有来自中国、英国、法国、土耳其等国内外友好学校共54支代表队参加,贵阳市民族中学参赛队获得此次大赛的二等奖 目前,我校学生参与研究的课题多达523项由于素质教育成果显著,2015年4月17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第二次理事单位学术专题研讨会素质教育展示在贵阳市民族中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名校长到校参观交流,亲耳听到学生充满自豪与自信、大气与流畅的现场汇报,看到学生众多涉及范围广、内涵丰富的结题报告和亲手制作的一件件色彩鲜艳、形式多样民族服装后,为学校在民族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纷纷点赞。

      四、民族文化展示于环境文化 民族文化教育离不开环境文化的熏陶,贵阳市民族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以“构建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打造书香校园、凸显民族特色、体现生态理念”为校园文化建设思路,赋予校园非教学区域不同的文化功能,分别设置学生书吧、文化沙龙、书香廊道,让学生在校园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有书读,读好书;利用道德讲坛,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文化浸润,从而实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在经济洼地中积极构建精神高地,使每一位从贵阳市民族中学走出去的学生都具有贵阳市民族中学特有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五、民族文化体现于管理文化 贵阳市民族中学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一方面认真执行在招生时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加分政策、减免学费政策、发放生活费补助政策,把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关怀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学校积极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学生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是学生的家园,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践行“走进民中我是民中的主人,走出民中我是民中的形象”的誓言,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学校成立“校长助理团”,在全校推选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学生组成,把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需求、建议与意见及时通过“校长助理团”与校长对话,与学校管理层对话,让学校领导和管理层及时掌握学生需求和动态;学校又通过“校长助理团”及时把学校有关政策和意图及时向学生沟通,既多了一些人文关怀,又避免了冷冰冰的行政说教,同时增长了学生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形成了教学相长、和谐共进的良好育人氛围 在校园环境布置和校园文化打造方面,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并对有创意的、极具正能量的意见和建议予以采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比如,学校的书吧名称、班级文化墙、寝室文化墙、校园师生书画展等等,均由学生自主构思、自主设计、自主布局、自主展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地位,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立足民族文化教育,寻求课程文化建设的途径,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增强了学校师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找寻到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实现了学校教育使学生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传承走向创新的发展之路,达到了“多样的教育,一样的梦想”的“民族文化教育”的目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