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实施方案.docx
21页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实施方案一、 十四五发展目标高质量发展的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全面加强,自然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显著提高,高质量发展用地需求应保尽保,优势矿种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内,采矿权数控制在3000宗以内,其中砂石土矿控制在1500宗以内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自然资源保护体系更加完备,耕地占补平衡全面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力度不断加强,生产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标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国家下达目标,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少于4.2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不低于59%,森林蓄积量不少于7.1亿立方米,自然保护地面积比例稳定在11%左右高品质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基本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建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度明显提升,主体功能区战略落地实施,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和国土开发强度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内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的模式和管控体系基本建立,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达到国家下达目标,大中型矿山比例达到30%以上自然资源资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基本摸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基本明晰,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制度初步建立,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建立。
自然资源现代化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更加健全,用地全程一体化监管、自然资源监测保护及督察执法保障体系全面建成,自然资源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群众在自然资源领域的获得感更加充实,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实现全覆盖,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更加科学完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二、 建立优势互补的空间格局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和修复,落实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空间要求,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第一节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1、优化国土空间总体布局筑牢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格局;以打造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为重点,构建以长株潭都市农业区、环洞庭湖平湖农业区、湘中南丘岗节水农业区和湘西山地农业区为主体的四区一基地现代农业格局;打造以长株潭现代化都市圈为核心,以岳阳、衡阳副中心城市为主体,以京广、沪昆、渝长厦三大经济带为依托,以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节点的一圈一群三轴多点城镇发展格局;依托综合交通廊道,打造三纵五横四网一中心全域开放空间;基于湖湘特色,塑造红色、绿色、古色魅力人文空间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基础上,增划历史文化保护、资源利用两条控制线,更好保护湖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强化资源与要素保障。
2、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市县精准落地优化调整主体功能定位,合理划分城镇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县域主体功能单元基础上,制定重点区域名录,形成3+X(城镇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文化与景观功能区、特别振兴区、自然保护地、重点开发乡镇等重点区域)新主体功能分区体系健全分类分区引导机制和实施监管长效机制,推动完善财政、产业、生态环境等配套政策和差异化绩效考核制度3、深化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联动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优势,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北部湾经济区,加快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依托长江水系,主动对接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建设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引导长江和湘江沿岸资源整合,推进岳阳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引导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中展现新作为第二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1、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形成都市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
深入推进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建设,将长株潭都市圈打造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大力支持岳阳、衡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建设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及区域性城镇群建设,到2035年,培育超大城市1个、Ⅱ型大城市(人口在100万—300万)11个,中等城市(人口在50万—100万)、Ⅰ型小城市(人口在20万—50万)55个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中心镇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优化城镇空间结构,统筹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强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规划,强化城市风貌管控进一步优化建制镇规划,加强乡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田园式、城乡复合体式卫星城镇2、创新新型城镇化配套政策健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积极实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省级统筹,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引导特色产业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加大产业园区城镇化功能改造,推进产城融合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城镇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第三节以村庄规划助推乡村振兴1、分类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统一村庄名录、统一技术底图、统一技术支撑、统一编制要求、统一平台标准,稳步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鼓励镇(乡)村一体编制规划。
按照城郊融合、农业发展、生态保护、特色保护、集聚提升五大类,优化调整村庄功能分类,重视保留乡村风貌和田园风光,保护红色文化,科学布局村民居住点、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整治、特色资源开发实施村庄规划编制基础支撑工程积极推进实施乡村规划师制度,探索建立村庄规划实施联络员和监督员制度完善乡村规划许可、分区准入、清单管理等用途管制制度2、强化乡村振兴政策保障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脱贫地区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和省内流转政策规范公共利益征地和成片开发征地,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探索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机制按照国家要求,制定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实施细则,引导具备一定规模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向城镇开发边界内集聚大力支持现代种养业、现代种业、乡村富民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新型服务业、生态循环农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属于分散布局的,可以按照点状用地模式办理用地手续。
第四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强化监督实施1、构建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编制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合理划定三条控制线,协调推进耕地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基础测绘、矿产资源等专项规划和长株潭、环洞庭湖、湘江等区域性、流域性专项规划编制,结合实际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强化总体规划对相关领域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有序推进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编制,力争实现全覆盖建立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管、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健全规划建设用地规模预留和规划留白机制,加强国土空间规划行业管理,强化资信评价2、强化规划实施监管整合自然资源规划管控数据,完善国土空间一张图,加强对各类国土空间开发利用行为的动态监测和评估预警建立规划实施评估调整制度,定期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和动态调整完善实行规划全周期管理,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程留痕制度建立规划实施考核机制,将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纳入自然资源督察执法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3、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建立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管控单元体系,分类制定用途管制实施细则,推动用途管制向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拓展确立生态保护红线优先地位,实行严格管控,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对国土空间开发的底线作用。
研究制定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国土空间准入正负面清单,实行差异化的空间准入以多规合一为基础,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深入推进多审合一、多证合一严格规划许可管理,推行在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建设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方式,在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建设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管制方式推进用途管制信息化建设,提高规划许可审批效率建立用途管制评估纠错机制,动态评估年度计划、空间准入、转用审批和许可制度执行情况,推动评估结果反馈处理和用途管制纠错三、 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以确权登记为基础,以落实产权主体为关键,统一履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第一节健全以所有权委托代理为核心的资产管理制度1、完成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明确委托代理的资源类型和范围、行权主体、权利、责任、义务等探索建立包括调查监测、确权登记、清查统计、资产核算、储备管护、处置配置、收益管理等在内的受托资源资产全链条所有权管理体系根据我省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探索实现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水等自然资源和国家公园等生态系统的委托管理目标。
切实承担和履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的责任与义务建立资产规划使用和管护制度,着力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维护资产安全构建范围明确、分类科学、报告与报表相辅相成、实物量与价值量相结合的报告体系,接受人大监督督促受委托主体依法履行所有者职责,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公益诉讼的追责、追偿作用2、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完善自然资源价格体系,适时制定和调整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基准价,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价格形成机制探索构建统一规范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管理制度提高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效率,对经营性资产坚持发挥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对所有者职责履行和所有者权益维护情况的监督,探索建立监督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第二节推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1、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充分集成各类自然资源调查成果,完成全民所有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水流等六类自然资源调查形成涵盖数量、质量、用途、分布等资源属性和价格、成本、收益、使用权等资产属性的自然资源资产本底数据集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平衡表编制试点,整体反映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家底状况开展自然资源地籍调查,并关联不动产登记信息和取水排污许可、生态红线、国土空间规划等公共管制信息,形成自然资源资产地籍调查成果。
2、全面实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以不动产登记为基础,对全省范围内的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进行确权登记通过确权登记,清晰界定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划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之间的边界,划清不同集体所有者的边界,划清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边界在实现全省自然资源首次登记基础上,开展日常性的变更、更正、注销等登记工作,逐步实现常态化管理逐步建立全省统一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数据库,并纳入不动产登记数据库,实现有效衔接和融合第三节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体系1、推进全省一库一平台建设以国土空间一张图为基础,在统一流程、统一事项和统一数据标准基础上,建设完善全省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实现业务办理、权籍数据、档案资料、电子证照、信息共享交换、业务监管、综合统计分析、登记人员、登记平台的一体化管理完成全省各级各类不动产登记数据清理、整合、汇交、迁移和存储,构建全省统一的数据库,实现数据标准统一、内容全面、覆盖全省、互通共享、实时更新深化省级信息共享和应用服务推广,做好登记数据日常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