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辽金史讲义PPT-胡汉.doc
9页七、胡汉1、辽(1)民族与阶层A、民族,各族的大移民辽的疆域和民族,到太宗末已较固定契丹族、汉、渤海、奚,女真(达鲁古部、黄龙府部、完颜部、蒲卢毛朵部)、室韦(比如阻卜、乌古、迪烈、羽厥、梅里急)、回鹘、党项部落奚:在唐末被契丹征服,此后仍为部落制统和二十年(1002),“奚王府五帐六节度献七金山、土河川地”,圣宗以后设置中京大定府等许多州县,置中京道由此,奚地破碎,牧地为城市与农田所分隔大量汉人、渤海平民与奚族混居汉:在辽建国前后作为“生口”被大量掠入契丹居地,并建城以居之契丹:在上京道汉人州县附近游牧,保持部落组织(《辽史》《营卫志》和《部族表》)渤海:《契丹国志》:“东京乃渤海故地,自阿保机力战二十余年始得之建国之前二十年(900前后),契丹开始侵入渤海辽东地,辽东渤海人迁到契丹内地神册三年(918)十二月,阿保机“幸辽阳故城”;天赞四年(925)十二月,兴师东征,天显元年(926)正月,灭渤海,于渤海故地建东丹国,以耶律倍(突欲)为东丹国王数万渤海人被安置于上京周围天显三年,渤海故地渤海人尽数西迁,大部分迁入辽东渤海昔畏南朝,阻险自卫,居忽汗城,今去上京辽邈,既不为用,又不能戍,果何为哉?……乘其微弱,徙还其民,万世长策也。
耶律羽之)女真:辽前期被征服,部分女真人内迁上京附近(龙化州,高州等),以部落形式存在铁骊被部分迁到东京道祥州圣宗时期,继续强制徙民的必要1、境内很多地方人烟稀疏;2、边疆地区需要填充人口;3、渤海人在东京道仍过于密集东京渤海人大延琳之叛,平服后迁东京附近数万渤海人于辽西滨海、上京附近(东京道龙州黄龙府,中京道恩州、黔州、宜州)渤海、女真、汉人流放者七百余户徙居西北阻卜、乌古敌烈居地镇州所辖地区,又徙高州女真于镇州徙辽西汉人渤海人数千,于鸭绿江两岸,置开、定、保、宣等州辽末有人口330万或380万契丹族不到100万,汉族220多万,渤海人40-50万,其它族20几万而移民人数超过100万各族的大杂居状态下,人群之间关系如何?农、牧民族杂居,相互关系如何?B、辽各族的生业渤海、汉人、女真务农契丹政权重农遥辇氏首领涅里“究心农工之事”,“教耕织”迭剌部首领“教民稼穑”阿保机“兴稼穑,教纺绩”,遍立城池五院部瓯昆石烈,“太宗会同二年,以乌古之地水草丰美,命居之三年,益以海勒水之地为农田”圣宗统和三年,“见乙室奥隗部下妇人迪辇等黍过熟未获,遣人助刈”咸雍十年,大公鼎任沈州观察判官,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
有司承领峻急,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乃疏奏其事朝廷从之辽史)道宗初,辽之农谷至是为盛而东京如咸、信、苏、复、辰、海、同、银、乌、遂、春、泰等五十余城内,沿边诸州,各有和籴仓,依祖宗法,出陈易新,许民自愿假贷,收息二分所在无虑二三十万硕,虽累兵兴,未尝用乏统和中,耶律昭言,西北之众,每岁农时,一夫侦候,一夫治公田,二夫给糺官之役当时沿边各置屯田戍兵,易田积谷以给军饷辽史)南京道和西京道,纯农业地区上京、中京、东京道,畜牧地区围绕着城市和农地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在东北发展农业的政权C、异族的地位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依附关系,与人们所属的民族有关建国以前,异族俘户为贵族之私人奴隶建国以后,以俘户为奴隶的制度仍在,但异族人,对契丹贵族与国家的依附关系,越来越趋于松散以汉人为典型:1、“蕃汉转户”与“头下户”“蕃”:包括契丹在内的各游牧族人口,“汉”:汉、渤海等农业族人口蕃汉转户的主体部分,是汉人和渤海人蕃汉转户依附于州县正户或皇室蕃汉转户并非奴隶,而接近于农奴向国家和主户提供赋税《辽史》:统和十四年正月丁巳,“蠲三京及诸州税赋”重熙十二年十一月丁亥,“以上京岁俭,复其民租税”。
头下:契丹贵族的私属民宗室、外戚、大臣之家筑城赐额,谓之‘头下州军’;唯节度使朝廷命之,后往往皆归王府不能州者谓之军,不能县者谓之城,不能城者谓之堡《辽史百官志》)头下军州,皆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俘掠,或置生口,各团集建州县以居之横帐诸王、国舅、公主许创立州城,自余不得建城郭朝廷赐州县额其节度使朝廷命之,刺史以下皆以本主部曲充焉官位九品之下及井邑商贾之家,征税各归头下;唯酒税课纳上京盐铁司《辽史地理志》)头下户的来源:头下主俘掠而来;皇室的赐予2、辽代的奴隶:国有奴隶著帐户”,“本诸斡鲁朵析出,及诸罪没入者,凡承应小底、司藏、鹰坊、汤乐、尚饮、盥潄、尚饍、尚衣、裁造等役,及宫中、亲王祗从、伶官之属,皆充之《辽史营卫志》) “配流之家”私家所属奴隶:元是魏府大村固人,寺[嗣]圣皇帝打虏入国,亡父曾(任)下(夏)津县令□奉殷身受郎主左教练使,后次□(任)彰义军节度补充司马,后次任□彰义军节度著[署]补充摄节司空计亲驱肆拾贰口,叁拾叁口并是□□,外有九口驱使人并是买到伍□(个)□□(约为奴婢或驱口二字):忙儿、外儿、喜儿、六儿、□□《□奉殷墓志》(统和二十五年))3、自由民――汉人“正户”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南京道与西京道,随幽云十六州割入。
2)制度――唐制、渤海制、“国”制契丹对外族政治制度的学习,自唐末五代始,动力:统一、扩张、管理汉人统一需要强力的集权模式,以避免被“各个击破”,同时,集权模式也促进扩张之成效第一次外族制度的引入太祖初元,庶事草创,凡营都邑,建宫殿,正君臣,定名分,法度井井,延徽力也《辽史》)州县的普遍建立和重农政策地方官僚体系:县令,节度使、防御使、刺史(节度行军司马、节度掌书记,防御判官,录事参军),皆五代制度州以上,以五京为中心,建立五道,每京有财政部门(上京盐铁使司,东京户部使司,中京度支使司,南京三司使司,西京转运使司),为五代、宋制之变体太宗末年-圣宗朝,“南北面”制度南北面,即汉制与国制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南北面非按不同民族居住地域而分,而按皇帝行宫升帐时,各族官员列队之方位北面体系为立国之本与游牧民族管理,与军事制度相联系有事则以攻战为务,闲暇则以畋渔为生”辽的京府制度:五京,上京临潢府(内蒙巴林左旗),东京辽阳府(辽宁辽阳),南京析津府(北京),中京大定府(内蒙宁城),西京大同府(山西大同)五京之地位,不如行宫,即“捺钵”(皇帝行宫所在地)四时捺钵:春捺钵钩鱼、捕鹅;夏捺钵避暑;秋捺钵打猎;冬捺钵避寒。
四时捺钵是处理国家要事的场所,布置重大政务,接见各国使节首都亦有其重要作用,唯不比中原首都为稳定之政治中心官制的概括: 渤海国制在辽东,保留了改造后的渤海制度(中台省和政堂省,中台省左、右大相,左、右次相,六部、寺、监,文籍院翰林学士)但东京道渤海制度很快与汉制合并体现“国制”的部族组织与北面官虽为立国之本,但中央集权制度,却得自汉制遗意3)“涵化”?“非中国”?――辽政权的文化属性中原制度以地系人,游牧族制度以人系人游牧族汗,极为依赖直属之部契丹分皇帝直属迭剌部为二,可见不必只依赖直属部,对各部皆拥有强大控制权中央对人事权与军权的控制,保证了中央集权世选制”固定各部落的放牧地部族的放牧地、戍守地分离两种文化的交融: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杂居,城市农地与牧场交错,中央集权之下两种统治模式的并用魏特夫,“涵化”(acculturation):一种文化受了另一种文化的影响,但两者明显的没有融为一体第三文化”:两种文化的某些成份融合,形成既不同于此,又有异于彼的新成份之总和,“第三文化”岛田正郎:辽亡于“涵化”制度上,辽引入中原制度,又保留与游牧生活相适应的制度空间上,契丹本族各部向外围空间转移,游牧地区内部安插农田和城市。
结果,牧民在与农民的经济斗争中失利,部落组织分崩离析,军事制度归于无效,遂亡国辽史当脱离中国古代史,列入古代东北亚史?2、金(1)金的民族金的民族:汉、女真、契丹、渤海室韦各部(乌古、敌烈、于厥、阻卜、广吉剌、合底忻、山只昆)等,金后期脱离并侵扰金政权女真人据有优先地位金初,女真以猛安谋克的组织形式留居东北,从太宗时期开始,猛安谋克逐渐南迁,女真与汉人的地位差异日著渤海与汉人在内地,各置州县处之,契丹族部分迁到西北,保留部落形式,组成乣军,为金守边部分改造成猛安谋克政权内部的民族地位差异金代基层政区多是汉人、渤海人,很少有契丹,没有女真高层则是女真占绝对优势,契丹、奚其次,汉人遭排挤金朝官制,大臣有上下四府之目,自尚书令而下,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二人,为宰相,尚书左右丞、参知政事二人,为执政官凡在此位者,内属、外戚,与国人有战伐之功、预腹心之谋者为多潢、霫之人,以门阀见推者次之,参用进士,则又次之其所谓进士者,特以示公道、系人望焉尔轩轾之权既分,踈密之情亦异,孤立之迹,处乎危疑之间,难入之言,夺于众多之口,以常情度之,谓必以苟容为得计,循黙为知体矣元好问)偏私族类,疏外汉人,其机密谟谋,虽汉相不得预。
大抵金国之政,杂用辽宋法令,所以支持百年然其分别汉人,且不变家政,不得士大夫心,此所以不能长久刘祁)(2)仿宋官制的确立与金宋官制的关键区别“国制”:猛安谋克制辽制:捺钵制度,边境地区以契丹部族戍守大部分为宋制A、金初的勃极烈-勃堇制中央机构主要官员,称勃极烈,部落内各级长官,称勃堇都勃极烈(“达贝勒”),谙班勃极烈,金初的国论勃极烈、国论移赍勃极烈-太宗时的国论忽鲁、国论左、国论右勃极烈太宗时消失的各种勃极烈:乙室勃极烈,阿舍勃极烈,昃勃极烈,移赉勃极烈太宗时出现的各种新官名:都统、军帅、元帅、监军、兵马都总管金熙宗官制改革前:官名:国论勃极烈系列――都勃堇――勃堇层级:中央―――――――部落―――猛安――谋克B、何以要引入汉官制新占汉族地区,形势需要迅速稳定皇帝专制,构建权力等级制度C、太祖、太宗时期汉官制的引入适应期太祖、太宗时期变革快而混乱,汉官制的推行,主要是在新占的汉地太祖天辅七年,广宁府的中书省、枢密院,太宗天会三年(1125)燕京、云中枢密院,皆非中央机构天会四年建于上京会宁府的尚书省,属中央机构,但功用未立即显现,下属机构也不健全地方政区,推行猛安谋克制-州县制,新下州县,“用一金人、一燕人、一南人同共镇守”。
汉地调整为燕京、平州、河北、西京、河东五路,暂归燕京、云中两枢密院管理D、熙宗以后汉官制的全面推行规整期熙宗天眷二年(1139)颁布新官制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寺监 ┌--府、州(汉)----县三省六部(民)、都元帅府(军)-路-│--猛安(女真)----谋克 └--部族(乣)(契丹)建官阶、封爵、勋位、食邑、礼仪等各项制度勃极烈制度废止中央力量明显增强燕京枢密院、云中枢密院、燕京元帅府、云中元帅府、汴京行台的变化)简化期海陵王改制,废汴京行台,改都元帅府为枢密院,成为完全的中央机构三省制改为一省(尚书省)制E、海陵改革后金制与宋制的分异海陵朝制度,“终金之世,守而不敢变焉”作为一个入主中原的异族统治者,他不必受中国制度的限制,更不用顾及到任何牵制他的权力的制度同时异族统治者不易了解繁复的中国官僚制度的运作,而只求简化行政程序和组织……一一五六年的改革是金代力求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的顶点这些措施和以下所要提到的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