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品】自考宏观劳动力配置.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6345422
  • 上传时间:2021-10-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2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1劳动力生产要索是社会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核 心力量1) 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丁•自然规律2) 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耍的经济规律与劳动经济学其他科冃相比较,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4(3) 劳动力资源的宏观配置既包含有宏观的影响和决定因索,也包含有微 观的影响因索4) 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顺序配置劳动力资源5) 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的特殊性6) 社会性7) 经济性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系统:是由若干既区别乂有联系且相互作用的耍素所构成,是处在一定的环境Z 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它具有集合性、相关性、冃的性和环境性的特 点2. 系统科学方法论: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对所耍研究的事物进行系统分析和 处理的一般途径或路线3. 系统科学方法的特征:综合性、整体性、定量性和最优化4. 实证分析方法:它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因此,经 济行为人或经济主体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通过有效地分配其资源,以实现 其利润或效用最大化5. 规范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是用一定的价值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 好坏、制度和政策的效率高低,它所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在经 济学中,通常用“互惠”原则作为判断应该是什么的价值观6. 宏观劳动力配置:在宏观的层而上研究劳动力资源在产业、行业、地区间的 配置7. 劳动力: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 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综合8. 劳动力的含义: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 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9. 劳动力资源:也称为人力资源、劳动资源,它是指一定范围内(一个国家或 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拥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10. 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等资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 具有能动性2) 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3) 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4) 具有时效性<=11•资源配置:社会如何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或 依靠某种机制,合理地分配到不同的部门、地区以及企业,使它们在生产过 程中得到有效的利用,达到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冃的12.资源配置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物质资源的配置,二是劳动力的配置13•帕累托有效: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况:此时整个社会中一切可以利用的 资源都已经在各个经济主体Z间得到了合理的分配,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不 可能在不降低具他经济主体效用的情况下来提高自己的效用。

      14. 帕累托改进:是指现有的资源配置基础上,对各种资源在不同经济主体Z间 的分配比例、规模、索质等加以调整,一促进整体效用水平的提高15. 劳动配置规律:劳动力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各劳动岗位Z间的分布 次序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16.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人 类的需耍层次论他将人的需求按照重耍性分为5个不同的层次:生理需耍、 安全需耍、社交需耍、尊重需耍、自我实现需耍17.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优化结合关键在于劳动力的个人所有的重要原因在于:(1)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基本耍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过程2) 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前提3) 劳动力的个人所有体现了价值规律的客观作用18 .劳动生产率是放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能力和效率的指标19. 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口然条件和 社会条件物质技术因素:劳动手段、能源、劳动对象、生产工艺和生产力布局社会经济因素: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劳动组织、劳 动条件和工作环境、劳动者的生活条件20. 制度: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界定人们的行为,减少交易费用,保护产权,促 进交易的进行。

      制度提供的一系列的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 定的正式约朿和实施机构所构成21 •制度的特点:(1)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2) 具有“公共品”的特点3) 与组织不同22. 产权结构具有三个基木的特点:(1) 排他性一拥有者和使用者享受资源带来的成本和收益的权利2) 可转让性一产权可以在不同的所有者Z间进行转让3) 强制性一产权是收到保护而不容侵犯的23. 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和劳 动就业制度等26.判断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标准应该包括:(1) 劳动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2) 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是否得到节约3) 口然资源是否得到较充分的开发利用4) 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5) 劳动生产率是否得到提高27•“统包统配”劳动力计划配置方式的具体内容和特点:(1) 对全社会范用内的劳动力资源实行统包统配2) 单一化的金业用工形式3) 对劳动力的统一调配和调剂4) 低工资、高福利的僵化工资制度5) 劳动力配置的城乡分割6) 劳动力儿乎没有流动的自由7) 农村劳动力被户籍制度束缚在土地上,不能够自由流动28.传统的配置方式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实现对劳动力资源的计划配置的,主 要包括两个制度: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和统包统配制度。

      1) 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是国家有关行政机构和企业主管部门,根据生产建 设需要,运用行政手段对在职的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 Z间进行分配和调动的制度2) 统包统配:是对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员由国家统一进行安置的劳动制度 29 .传统劳动力配置方式的弊端1) 导致用人单位人浮于事和企业富余人员的产生2) 劳动效率低下3) 阻碍了劳动者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0.与市场配置的方式相比,计划配置具有以下儿个特点:(1)劳动力不表现为商品1)劳动力耍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由计划部门统一安排3)工资不能起到调节供求的作用,只是与粮食、布匹等票证配合使用作为取 得消费品的凭证31 •资源禀赋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体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32. 改革开放以來,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表现出以下儿个方面的特征:(1) 劳动力配置体制的二元性2) 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3) 城乡劳动力配置的户籍壁垒4) 劳动力产业分布特征5) 城市化与劳动力配置33. 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存在的原因:(1)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因果2) 体制内劳动力配置者的既得利益刚性3)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职工滞后。

      4) 劳动力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严重失衡34. 劳动力市场的三大耍素: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价格35. 国有部门企业表现出与其体制的固有特点相适应的内部职工群体的共同品质特征:(1) 相对长期相适应的内部既职工群体的技能差,业务能力主要來自连续 的经验积累,因而工作年限一直是职工收入分配的重要变量指标2) 职工工资水平低且刚性化,结果导致该部门劳动力再生产主要依靠金 业福利来维持3) 职工对计划环境的逐步适应过程同时表现为职工对金业依附得加深过 程和对市场风险厌恶的累积过程36. 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民工”具有以下及格品质特征:(1) 农村劳动力一般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低技术或无技术的简单 劳动,其劳动收入随劳动总量及劳动强度的增加而递增,并且弹性较大;(2) 农村劳动力除根据所提供劳动的质和量取得劳动收入外,不享受来自企 业的任何福利性待遇,他们与企业Z间的契约关系随劳动及分配过程而 终止;(3) 农村劳动力对于城市•工作机会的失去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与承受能力 37•劳动力的流动方式分为:自由流动、计划流动和混合决策流动三个类型38. 哈里斯一托达罗模型的特征:(1)如果用国民生产总值的国际价值作为社会福利的计量尺度,那么市场上 乡村工资与租金能够正确地计量劳动与资本的社会机会成本。

      2) 即使存在扭曲的劳动市场,也没有贫困化增长的可能性3) 资木(劳动)的增加将增加资本(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量39. 托达罗认为,传统、部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以下利益:(1) 城镇传统部门的经济剩余有利于城镇经济的发展;(2) 传统部门比现代部门所需的就业成本少得多,有利于在资本短缺情况下 发展;(3) 该部门能廉价培训劳动力,因而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形成方式;(4) 该部门所吸收的是现代部门所不愿吸收的大量般熟练和不熟练劳动力;(5) 该部门更易利用适度技术开发本地资源;(6) 该部门能促进废物利用;(7) 该部门有利于穷人收入的增加40. 乔根森等人的劳动力流动模型的主要观点:(1) 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丁消费结构旳变化, 是消费需求拉动的结果2) 否认农业部门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和低于实际工资的剩余劳动3) 农村剩余是指农业部门产品的增长高丁•人U的增长,即人均粮食增长率 大于人口增长率4) 在农业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工资水平并非固定,而是不 断上升的,不但工业部门为了吸引农业劳动力耍提供高于农业部门的工 资水平,而且农业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工资也不断上升的41 •乔根森模型假设:(1)经济系统分为现代部门和落后部门;(2) 落后部门的发展取决丁劳动和土地,土地供给固定,且边际报酬递减, 不存在资本积累;(3) 现代部门的发展取决于资木和劳动,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工资和 利润绝对额呈上升趋势,但相对比重不变;(4) 两个部门的产出随时间且随时间而口动增长,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42. 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成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风险成本43. 劳动力转移的直接成本:劳动者为了实现流动而直接支付的费用44•心理成本:是劳动者离开原來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离开亲朋好友,为此 所付出的精神上的代价45. 劳动力个人流动的微观收益分析:直接收益、间接收益、心理收益46. 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社会效益:(1)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2) 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3) 流动劳动力输出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4) 有利于劳动力耍素比较利益的提高(5) 加速产业分工和技术的转移6) 劳动力输出的产业扩张效应7) 劳动力输出的岀U替代效应47 •对流岀地的负面影响:(1) 在农村人口结构上可能会有不利于农业生产2) 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兼业性不利于农业生产旳发展3) 农村劳动力外流使农村支付较高的社会成本48. 劳动力流出过程中表现的特点:(1) 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2) 以寻求就业机会为主3) 以非农产业为主4) 年龄特征(5) 受教育水平49. 劳动力资源在城乡间的配置主耍是受城乡间产业分工以及当时国家政策的影 响,农村劳动力主耍配置在第一产业,而城镇劳动力主耍配置在第二、第三 产业。

      50. 根据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手段和方式划分,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 1949—1957年,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2) 1958—1978年,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3)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51 •城乡间、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