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货膨胀的实质原因与治理分析[汉魅HanMei—课程讲义分享].doc
5页一、通货膨胀的实质原因与治理分析1.所谓通货膨胀指的是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之一,通货膨胀和商品、货币一样,都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虽未直接论述通货膨胀,但其关于货币流通的思想却为我们正确认识通货膨胀的原因指明了方向2.从质上看,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货币运动形式也就是说,货币理论是建立在商品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之上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货币职能的分析,就是在“货币或商品流通”的标题下进行的;从量上看,由于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因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首先是由商品总额决定的,其次还由货币的流通速度决定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纸币是国家权力强制发行的,它本身没有价值,因而无法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如果国家过量发行纸币,就会使纸币流通量超过实现商品价值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也就是发生了通货膨胀因此,从本质上看,产生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是货币的超经济发行3.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为我们从本质上分析形形色色的通涨理论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近年来,理论界流行把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动型通涨、成本推动型通涨及结构型通涨等不同类型,进而将通涨的原因归结为总需求过渡增长、成本上涨及经济结构不合理等。
这些提法模糊了产生通涨的真正原因首先,虽然通货膨胀必然表现为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并不等于就是通货膨胀因为,除了因货币贬值而引起物价上涨外,市场需求过旺或供求结构不相适应等因素也会引起物价上涨换言之,只有在货币超经济发行的前提下,由于货币贬值而造成的物价上涨才能纳入通涨的范围其次,上述提法颠倒了因果关系,从实质上,通货膨胀是因,需求膨胀、成本上涨或结构失衡是果,而不是反之4.马克思在《资本论》虽未直接论及通涨的治理对策,但我们仍可以从其货币理论中得到治理通涨的基本思路首先,从产生通涨的原因可知,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避免货币的超经济发行,即实现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是防止通涨的根本所在;其次,国家既是货币发行的源头,又是控制通涨的“闸门“,国家权力在抑制通涨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政府可采用相应的金融货币手段以及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控制通涨二、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占有规律1.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占有规律是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通过对这一“转化“的论述,全面揭示了资本积累的源泉、过程及其结果2.商品所有权规律,指的是等价交换规律具体而言,就是商品生产者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又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并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商品生产者之间是以等价交换为原则的平等交换关系;资本占有规律,指的是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或劳动产品的规律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占有规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成为商品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工人出卖劳动力在市场上,从形式上看,都以承认商品生产所有权为前提,都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交换,完全符合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律但是,深入考察资本再生产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等价交换只是属于流通过程的一种表面现象,其实质是资本家无偿占有个人创造的剩余产品因为,一方面,资本家用来购买工人劳动力的那部分可变资本,是从个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这部分资本,不仅要由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补偿,而且还要相应地创造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所有权对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别人无酬劳动或产品的权利,而对于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4.资本占有规律的特点,表现为所有权和劳动的分离马克思指出,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占有规律,不仅不违反商品经济的规律,而恰恰是由于对价值规律运用的结果商品生产的高度发展,必然在一定条件下使劳动力成为商品,使商品生产转变为资本生产。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占有规律,是劳动力作为商品买卖的必然结果三、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之间关系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2.如果个别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其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由于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就是超额剩余价值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通过各个部门中的个别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个别企业取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暂时现象,因为其他企业也会因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竞相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因此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社会价值,从而消除个别企业的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也随之消失但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价值下降,会引起劳动力价值下降,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资本家由此可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即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个别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4.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的地方。
首先,二者共同之处在于,二者的生产都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的,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其次,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个别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得到的,后者则是由于这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四、为什么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种属性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不同质的劳动;抽象劳动指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重大变革,最重要的就是发现了商品的二重性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其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2.正是由于马克思区别了创造商品价值的二重性,才能从质的方面分析价值实体,揭示价值的本质,进而得出价值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社会劳动的表现,而是抽象的简单的社会劳动物化了的结果;正是由于对劳动二重性的分析,马克思“第一个分析了劳动所具有的创造价值的特性”,“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等问题3.总之,因为劳动二重性的发现,才揭示了商品的内在矛盾,揭示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实体和价值形式的关系,说明了价值实体、价值本质、价值量、价值形式等一系列问题,才形成了科学的正确的劳动价值理论;如果没有发现劳动二重性,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也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剩余价值论,当然也就不可能运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来研究资本主义的一切经济现象,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系列问题,也就不可能引起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建立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这说明劳动二重性在马克思经济学说中处于枢纽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