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感性与觉性.docx
7页文珠法师讲述1994 年 3 月于澳门综艺馆一、 三性的原理二、 三性的沉沦三、 三性的提升今天的讲题,是理性、感性、与觉性,可分三点来说明一、三性的原理何谓理性、感性、与觉性?理性,指众生追求事物真理的智慧,故又名理智 感性,是众生受外界事物的感染与冲击,发生内在情绪的变化,导致或苦或乐的 感受,纯是情感作用觉性,指众生本具的佛性,属于天然的理体,亦是诸法的 实性,原本灵明觉照,因名觉性在佛果言:理性,是诸佛觉悟真理的无上智慧;感性,是诸佛饶益众生大慈 大悲的精神;觉性,是诸佛所证的法身理体理性是般若德,感性是解脱德,觉 性是法身德是以理性、感性与觉性,在诸佛果上言,即诸佛所证的三德秘藏在菩萨修因言,理性是自觉,是上求佛道的智慧;感性是觉他,是下化众生 的爱心;觉性,是二利究竟,觉行圆满所显的佛性,所证的法身可以说:理性, 是菩萨的始觉智,感性,是菩萨入世救世的慈悲心,觉性,是菩萨用始觉智,契 证本觉理的佛果菩提在小乘圣者言:理性,是理解诸法缘起性空的一切智;感性,是寡欲知足, 修心圣道,随缘教化的德行;觉性,是所证偏空理因此,在小乘修证言,理性, 是破除我执的理智,感性,是克制情欲的德行,觉性,是解脱涅槃的证得。
在人类社会言:理性,是人类理想的追求,哲学的思考,文学的发展,及科 学的发明感性,是艺术的创作,家庭的组织,情感的交流,及人际与国际关系 的建立觉性,是宗教的信仰,灵性的修养,精神的文明,以及人格的升华理性属知,感性属情,觉性属意如果,人类的知,能理解真理,而趋于至 真;人类的情感,能互惠互利,而趋于至善;人的意志,能不断提升,体验觉性, 而趋于至美,将是圆满无缺的人生,亦即是三觉圆明的佛陀因为至真,是佛无 上智慧所证的真理;至善,是佛饶益众生的功德;至美,是二利究竟,三觉圆明 的佛果菩提是以人的理性,感性与觉性,能向真善美方面发展,结果,必臻至 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证得佛果无上菩提根据以上的原理,佛说:凡有知情意的生命,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虽然, 但因众生迷而不觉,未能发挥佛性妙用,如金在矿,混合沙石,未经锻炼,虽含 金质,而无金的作用众生本具佛性亦然,虽然生佛体同,圣凡无二,诸佛悟之 不增,众生迷之不减,如心经所言:‘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 减'可惜众生一向不知,缺乏修证之功,未能觉悟成佛,但理性本具,因名理 即佛若然众生,亲近善知识,闻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或阅读华严经,知 ‘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或阅读法华经,知‘一切众生,皆当作 佛'如是无论从言语或文字,得知佛性本具,原可成佛,是名字即佛既闻大乘经典,信受奉行,深心随喜,或自己读诵,或为他人演说,自行化 他,福慧双修,欢心行道,名观行即佛由观行位修证有功,深入法性,得六根清净所得智慧,虽属有漏,但与能 断无明的无漏智相似,位居十信,名相似即佛凭借相似观智,发真无漏智慧,开始断一分无明,见一分佛性,显发真心, 名发心住;自此位位进升,节节深入,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直至等 觉,在四十一位中,分破无明,分见佛性,分证法身,名分证即佛在等觉位,破最后一品无明,发圆满觉智,转入妙觉果位,智断皆圆满,福 慧皆具足,最极清净,名究竟即佛众生因闻法信解,如理修行,断无明,证法身,直至究竟成佛,于其中间, 迷悟各异,智慧浅深不等但所闻、所修、所证之理,唯一无二,同是佛性因 此皆名即佛但由理即佛,提升至究竟即佛,皆始于理性的自觉,以及感性的净 化,始可以趋向觉道,体验觉性,直至妄尽真显,惑尽智圆,然后觉悟成佛由 是可知,理性、感性与觉性,是众生本具的知情意,亦是众生成佛必备的条件 三性连系,不可分割,若能提高理性,净化感性,深入觉性,必然反妄归真,觉 悟成佛。
二、三性的沉沦众生本具佛性,原可作佛,可惜迷而不觉、不知,未能提高理性,追求真理; 更未能净化感性,亲证觉性;加以外界物质的诱惑,以致丧失理性,恶化感性, 迷失觉性沉迷财色,贪恋五欲尘劳,心为境转,身为形役,或为满足个人的欲 望,明抢暗偷,强夺巧取,破坏社会秩序,触犯国家法律生前既要受法律裁判, 死后更要受因果报应所以佛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财:指世间一切金银财宝,人生于世,衣食住行,在在需财虽然,金钱并 非万能,但金钱可解人困苦,可供给人日常生活所需,更可壮人胆识,推砌人的 地位,提高人的声誉所以世人无不喜爱金钱,甚至刻意搏取金钱,愿意被金钱 俘掳,作金钱奴隶或因财迷心窍,作奸犯法,危害他人结果财富日多,事业 日隆,而罪业亦随之俱增一旦无常到来,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实在可惜佛教并不排斥财富,但劝人勤苦积财,用于布施所谓‘勤苦',显非侥幸, 非不劳而获;更非投机取巧,或强夺巧取,而是辛勤从事正当职业,争取应得的 利润,过著正常合理的生活,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非义之财,不 苟取'稍有积蓄,应用于布施,与他人分享,切莫悭贪不舍因为世间财富,五家所共有,实在不坚牢唯有布施修福,才能久享,若能 将自己勤苦所得的财富,散播于三宝福田,或人间悲田,恩田,当感福报随身, 永绝贫穷困苦。
色:指有形象、有实质的东西,可分内色与外色内色指人眼等五根,包括 男女色情之爱欲外色,指外在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尘境人之初,大都 努力积财,谋求致富但一旦占有金钱财富,又想娇妻美妾,以及一切高尚物质 享受古人言:‘饱暖思淫欲',又说:‘万恶淫为首'可见色欲之为害甚大名:名是名闻,包括名誉、地位人既占有财色,随之而来的欲望,便是名 誉、地位但古人好名,则立德修身,积极行善,使自己名声昭于时,利泽施于 人;甚至生有益于世,死有利于后;做到流芳百世,名垂千古但今人好名,却 不择手段,沽名钓誉,甚至妒能害贤,想尽办法击倒对方,抬高自己,致使名枷 利锁,束缚身心,现在身心苦恼,死后报堕三涂食:食能滋养身心,增长气力,保持生命是以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杂阿 含经言:‘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粗搏食,二细 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粗搏食即段食,是有分量,有色质的食物,可直接 供给人体需要,间接令人精神饱满细触食:指人六根对六尘境象接触时,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 食,舌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皆能滋补人的身心,使人心生喜乐, 情意愉悦,助长健康,是名触食意思食:指人的思想、意志与情欲,能令人精神兴奋,心意欢畅,有益身心, 谓之食。
识食,指第八阿赖耶识,能执持人的命根,令得生存,特别是无色界及地狱 中众生,皆无需饮食营养,但由识心执持业果,延续性命,谓之识食增一阿含经更于前四种食外,加禅悦等五种食谓修行人深入禅定,摆脱烦 恼,内心悦愉,能长养诸根,名禅悦食修学佛法,身心充满法喜,能资养身心, 长养慧命,是法喜食行菩萨道,发弘誓愿,广修六度四摄,忘飧废枕,仅以愿 力支持生命,谓之愿食修心圣道,恒念出世善根,能资益身心,无需世间粗食, 亦可延续生命,谓之念食小乘圣人,精勤办道,能断烦恼,证真谛理,得涅槃 解脱乐,以维持身心,名解脱食段食、触食,纯属物质;思食、识食以及禅悦等食,皆是精神食粮物质饮 食,使人生理健康;精神食粮,令人身心正常,慧命增长可惜世人,只识追求 物质饮食营养的享乐,不知精神食粮的重要,致使人心失常,精神枯竭,一切心 理毛病随之而生,非常可惜更令人可惜的是,人类迷信肉食滋补,肉类营养,而杀害生物,供给口腹之 欲殊不知‘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体性,只是别形躯,苦恼纵他受, 甘肥为我须,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黄庭坚诗)何况有命尽贪生,无分人 与畜……更何况肉食带菌,肉食有毒因为动物与人无异,常患各种疾病,人 将患病动物血肉,送进体内,直接传染病菌,自然引生疾病。
即使健康动物,被 杀害时,由于内心的恐惧、怨恨、悲愤种种情绪,使细胞产生毒素人将含有毒 素的肉类,吃入口中,藏在体内,日积月累,人体细胞,自然含有大量毒素,引 生各种疾病,势所难免还有动物被杀,体内细菌立刻开始成长,细胞开始腐烂, 再经屠场冷藏,储存,运送,解冻,分割,销售,购买,烹饪,然后进食在一 连串操作过程中,其细胞组织,不断败坏,细菌不断增长,而产生大量危害人体 的毒素,科学家名之为‘马侬那他'细菌,将之浓缩涂在老鼠表皮,三星期内, 就引起癌肿人类竟愿意长期不断吸取这种毒素,储藏体中,难怪祸从口入,百 病丛生了佛教根据因果定律,说杀生食肉之人,必招多病短命之报因果报应经言: ‘今世多病,前身杀孽重'杀孽重之人,不是多病,便是死于非命,所以云愿 大师说:‘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如悔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 声'可知今日世界战祸频生,皆与人类食肉有关是以为了健康,为了世界和 平,最好提倡素食,停止杀业只要在五谷瓜果蔬菜,以及各种果仁吸取均恒的 蛋白质,其营养成分,较之肉类,尤为丰富,而且安全可靠现代人讲究卫生,不但提倡素食,还提倡生食或断食佛在二千多年前,已 经提倡素食,制止佛弟子一切肉不得食。
因为‘食肉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 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见梵纲 戒经)佛不但主张素食,还要人节食,但不同意绝食如苏悉经云:‘一日一食, 不得再食,不得断食'实则,饮食之道,当因应时代环境,及根据个人体质所 需而定既不可大饮大食,导致脑满肠肥,血管闭塞;亦不可不食,使血气衰退, 营养不良,影响健康及作业此外,还要注意精神上的饮食营养,以促进身心健 康,增长慧命睡:不食不动而无知觉,谓之睡寝息于床,止息分别曰眠睡眠原是调息 身心方法之一,属生理需要,但应作息定时,不可贪睡若然贪睡,多睡,势必 形成懈怠放逸,荒废正业,浪费生命,便成过患佛教视睡眠为烦恼,属十缠之 一贪睡之人,心识昏沉,闇昧无知,有碍精进办道,缠缚众生,于生死苦海, 不得解脱以上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情欲,皆是众生染爱尘境的烦恼执著,能盖覆觉性,麻醉理性,丑化感性,使三性沉沦,因而作诸恶业,枉受生死轮回之苦, 故增一阿含经言:‘欲生诸烦恼,欲为诸苦本'法华经亦言:‘诸苦所因,贪 欲为本'众生不知贪是苦本,对财色名食睡等五欲,贪恋不舍,终日营营役役, 策动机谋,贪多慕得,苦苦追求,固然身心苦恼,不得自在。
即使追求成功,名 成利就,富甲天下,但又为保管财富,扩展营业,维系感情而操心、而搏斗,身 心更不得自由自在何况世间事物,总是无常,半生奋斗,一生积蓄,所得的财富,若一旦投资 失败,或一旦毁于风灾、水灾、火灾、地震、或政变,一夜之间,尽失所有,固 然悲哀;或子孙不长进,沉迷赌博,倾家荡产,更加苦恼……若然奋斗失败,难免愤世嫉俗,陷于悲观懊恼所以佛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 贪欲起,'而劝世人,寡欲知足,修心圣道,以提高理性,净化感性,开发觉性, 使三性不断提升而趋于统一三、三性的提升诸佛菩萨,因中修行,由于三性的不断提升,觉知:‘五欲过患,愚痴生死' 故消极于五欲的占有与享受,积极于真理的追求由于追求真理的热诚,(感性 净化),启发本具智慧(理性的提高),再由本具的智慧,激发无我大悲,积极 救世的热情,使理性与感性平衡发展,智慧与慈悲,同时并运在情理平衡,悲 智双运的心态中,广修六度四摄,发心利己利人,结果,断惑证真,使觉性出缠, 三性提升而趋于统一,终于觉悟成佛至于觉性出缠,觉悟成佛的过程,必须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 地等阶位,转凡入圣,然后证等觉,登妙觉,圆证佛果菩提最初,由凡夫开始,提高理性,启发正信,深信三宝,受持佛戒,外离五欲 尘境,内除妄想执著;进而修习禅定,发真智慧,定力愈深,智慧愈明,见理愈 真。
如是念念向前,有进无退,从空出假,观真履俗,上求下化,直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