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幼儿园游戏,不仅仅是游戏.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546200088
  • 上传时间:2023-11-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6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幼儿园游戏,不只是游戏——幼儿园的游戏杨锦清“玩”在日常生活谈话中使用之多,没有人会去追问“什么是玩”所谓的“玩”,也就是游戏游戏伴随着童年的生活,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发展的过程儿童心理学家分析:孩子的活动有三种基本形式,包括游戏、学习和劳动各种活动形式由于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各年龄阶段占有不同的地位,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明确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一、 游戏的概述(一)游戏的概念儿童游戏是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在我国“游戏”一词与“嬉戏”、“玩耍”极为相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在英文中,游戏一词有“play”和“game”两词,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主要指有规则的游戏可以说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开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1、我国《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第2卷P218“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特点是:①趣味性 ②具体性 ③虚幻性 ④自由自愿性 ⑤社会性2、丁海东《学前儿童游戏论》P15 刘焱 游戏的本质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这种活动现实直观地表现为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活动3、毛曙阳在《关于幼儿游戏本质及其对幼儿的发展价值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其中自主控制是游戏的最内在本质二)游戏的类型1、从认识发展的角度分类 (1)感觉运动游戏 (2)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 (3)结构性游戏 (4)规则性游戏2、从游戏社会性的角度分类 (1)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2)袖手旁观的行为 (3)单独的游戏(4)平行的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3、我国常用的游戏分类幼儿游戏按内容和性质,可以分两大类:一是创造性游戏;二是有规则的游戏,又称教学游戏1)创造性游戏主要有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建构游戏等2)规则游戏(教学游戏)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由由老师专门设计选择使用的各类游戏,幼儿以娱乐为主要目的,老师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来关注或引导,可做正式教学的预选准备经验,可作为非正式的教学后的练习性巩固,可插入在正式教学过程中,所有规则游戏和在部分嬉戏游戏都能成为教学游戏。

      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等三)游戏的特点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儿童的兴趣在于游戏的过程,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本身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幼儿在游戏中由于能够积极活动,从而感到了极大的快乐,在游戏中没有强制的目标,没有压力,因而儿童感到经松、愉快四)游戏的四种隐喻1、 游戏是转换:游戏中的角色、物品、情景处在真假之中2、 游戏是交际:游戏内外的双重交际既是幼儿生活情景中的交往又是游戏中的交往3、 游戏是表演:游戏中有演员、导演、制作人和观众4、 游戏是脚本:在游戏中,幼儿根据生活经验来构造事件二、游戏的理论德国的福绿贝尔(F·Frnbel,1982-1852)最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并尝试创建游戏实践休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他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一)早期的传统理论:1、剩余精力说:英国的斯宾塞2、松弛说(精力不足时从事的活动):德国拉察鲁斯3、生活预备说:德国格罗斯4、生长说:美国阿普利登5、复演说(进化过程的复演):霍尔6、成熟说:格塞尔(二)当前的游戏理论:1、精神分析论。

      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则提出“游戏发泄论”、“游戏补偿论”认为人的欲望常爱压抑不能随意表现,游戏则可促使儿童发泄他的内在的抑郁和坏的情感,从而摆脱和消除它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环境,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要求,从而得到正常发展精神分析论主张在童年早期要多给孩子游戏的机会,这样可以让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使现实生活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得以修复:帮助儿童处理内心深层的情绪问题,以及内在的冲突和焦虑同时,重视游戏的动机,认为儿童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高度的情绪选择性,因此要尊重儿童游戏的自主选择,让他们保持快乐的情绪,以实现游戏对于儿童人格和心理健康的价值该理论对于幼儿园重视想象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2、认知结构论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学派,认为“游戏是指不断重复一些行为,而主要是希望从中得到快乐”他从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游戏的发生与发展,认为游戏能促使儿童把新的信息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进儿童的学习同时该学派认为是发展导致了学习,游戏有明确的年龄阶段限制:强调儿童必须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真实的知识。

      例:小年龄的婴儿和大年龄的婴儿对游戏行为的实验3、社会建构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社会性活动,是在真实的实践情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游戏的本质是以物代物进行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凭借语言的功能,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该学派认为,游戏是儿童社会化的工具,可以帮助儿童掌握社会规则和习俗的本质:儿童可以在游戏中了解角色、规则、关系、社交技能、适宜行为方式、自身行动对他人产生的影响等该学派强调儿童与“更有知识的他人”互动,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互动为间接学习知识創造了“支架”与幼儿的游戏?怎样的帮助是适宜的?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对儿童是有挑战性的?由于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中介和桥梁,致使这些问题深深地困扰着幼儿园教师4、学习论以美国桑代克为主的学习论观点,认识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受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也受学习的效果律和联系律的影响5、活动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社会性活动,是在真实的实践情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游戏的本质是以物代物进行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凭借语言的功能,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6、激励调节论三、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教育作用(一)游戏与幼儿生理发展1、游戏促进身体的生长和发育2、游戏是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3、游戏促进大脑发展(二)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1、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①游戏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望,为儿童自由表达创造适宜的语言环境②游戏(特别是语言游戏),本身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一种有效的方法③游戏不仅使语言理解深刻化,而且使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调节功能获得发展的机会2、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①游戏,是儿童创造性的源泵②游戏中获得的技能,有助于问题的创造性解决③游戏,特别是结构游戏,有助于改善儿童的认识结构,挖掘儿童 的创造潜能④游戏提供了一种激励创造性思维的适宜气氛3、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①智力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②游戏中问题的解决或新颖的联想,能够改善或组化儿童的智力结构,使智力转化为一种认识策略和机制 ③游戏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智力活动三)游戏与儿童社会化游戏与儿童社会化密切相关,它是儿童以后能否成功地适应社会的关键所在在游戏中,儿童不仅获得一些粗浅的交往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逐渐地解除自我中心,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关心他人,认识并认同成人的社会角色,发展道德责任感,从而培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游戏促进儿童性别社会化2、游戏促进儿童情感社会化 3、游戏促进儿童道德社会化 4、游戏促进儿童更好地接受文化(四)游戏与人格发展1、游戏是儿童自我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或方法2、游戏可以促进儿童人格和谐,保证儿童心理健康①游戏有利于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也有利于疏导消极情绪②游戏有助于幼儿意志品志的培养 ③游戏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④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四、当前幼儿园游戏的现状(一)在幼儿园实践中,游戏则更多的作为课程结束后的放松与娱乐,即课程与游戏有相互交叉与融合的倾向,但也仅仅把游戏作为课程或教学的途径,即教师更多是利用游戏这一形式,调动儿童的直接兴趣,引发儿童的注意,为高效率的传授教学内容、使儿童掌握知识和规范服务游戏的内容并没有与课程的内容融为一体,游戏与课程仍然是不贴合的“两张皮”二)实践中集体教学活动占据了绝对优势,由此剥夺或削弱了儿童在幼儿园游戏的时间,儿童不得不奔波于教师所进行的全班统一的、步调一致的各种教学活动中,游戏的时间成为“上课”之外的休息,或对儿童活动的奖赏三)当前很多幼儿园实践中,真正可供儿童在游戏中操作的玩具材料不仅数量有限,而且种类也很单调,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实现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与课程融合是很难的。

      五、幼儿园游戏存在的问题(一)对游戏功能的认识不足 对游戏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要么认为游戏就是玩,只要孩子开心就可以了,使游戏应有的教育价值难以实现;要么认为游戏就是受教育,在游戏的过程中统得过多、管的太死,追求游戏的结果忽略了游戏的娱乐功能导致出现两种状状况:1、游戏形式化不少教师在观念上仍有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有的教师嫌玩游戏麻烦,平时不玩游戏,只在有人参观检查时才让幼儿玩游戏,因而游戏不能得到正常的开展2、游戏自由化有的教师把游戏等同于自由活动,把玩具一撒,便不闻不问,让幼儿随意的玩没有教师参与,没有教师指导,游戏就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二)对儿童游戏的年龄特征缺乏了解 在游戏中,教师常常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忽视幼儿的个别差异在游戏环境布置中,场地的使用、主题内容及数量、玩具材料的投放等都存在小班、中班、大班一样的现象;在指导游戏的方式方法上也有不少教师缺乏指导重点,不同年龄班的指导方法一样;指导方式程式化,按固定的模式去安排幼儿游戏,不管幼儿是否具备能力,忽视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阻碍了幼儿自由的将其自身的知识经验在游戏中反映出来 不同年龄幼儿游戏的特点是不同的,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游戏也是有差异的。

      由于对幼儿游戏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教师面对幼儿游戏时,往往会以自己的既定标准去看待不同的幼儿,对他们游戏的不同水平缺乏真正的了解三)对儿童游戏环境创设不利1、游戏空间传统封闭如各种游戏设施摆放固定、功能单一,各设施之间缺少内在有机联系这种游戏场地不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挥,并且由于游戏方法有限,容易枯燥乏味2、游戏时间不足不少幼儿园至今还把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按教科书上的分类分别排在课表里,一周五天时间,每种游戏最多能排一到两次,也就意味着本来幼儿每天都可以玩或想玩的游戏,现在可能只有在某一天才能如愿以偿这样势必造成游戏时间的浪费、游戏机会的流失,同时还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游戏空间及场地的闲置3、游戏材料投放不合理不少幼儿园材料投放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材料单一; 教师自制材料积极性不高为幼儿提供的玩具和材料大多是成型的积塑拼插。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