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专业发展的几个问题(陈培瑞).doc
6页山东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室主任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培瑞一、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及走向党的十七大、国家“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以及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报告中,多次谈到了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及决策问题,我国即将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更加系统明确的制订了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及政策我读了《纲要》的讨论稿,心情振奋,感到这个《纲要》写得十分精彩• 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我国教育所走过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明确的重大判断,做出了历史性结论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二)从时代的高度和我国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精辟的概括•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创造未来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 (三)明确提出了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 ——实现更大规模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 ——提供更高水平的国民教育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国民素质整体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构造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基本形成——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四)明确提出了工作方针、改革重点和工作主题1、工作方针优先发展,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2、改革重点——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学校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 3、工作主题•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能力为重• ——体美俱进• ——合力推进 • )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素质教育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六)提出了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九大举措• 1、基本消除辍学现象• 2、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标准• 3、推行小班化教学• 4、以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5、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提出“三个统一”:统一城乡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标准• 6、探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考试升学的办法• 7、明确减员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分工负责,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8、提出减负的“四个制度”:建立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 9、公办学校教师不得从事有偿的课外教学活动。
• 7、明确减员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分工负责,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8、提出减负的“四个制度”:建立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 9、公办学校教师不得从事有偿的课外教学活动七)《纲要》至始至终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指导思想• 如《纲要》“序言”前两句话就是“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创造未来过去极左的年代,谁如果相信命运,谁就会遭到批判,被认为是“唯心论”更不敢说“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点在《纲要》中得到认可二、八年课改回头看• 1、新课改大力倡导的教育理念得到广泛普及和普遍认可• (1)生命教育理念;• (2)多元智力理念;• (3)建构主义学习理念;• (4)合作学习理念;• (5)个性教育理念• 八年前,教育系统的人们对这些理念很陌生,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八年后,已成为新课改的公共话语很多教师把这些教育理念自觉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自己的一种价值取向,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变化2、初步搭起了新课改的课程框架• 这个框架,包括执行“新课标”,开设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实行“走班制”,推行“学分制”,对学生推行全面评价、发展性评价,改革中考和高考制度等全省在课程开发方面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 (1)以市为单位选用国家教材实行“一标多本”制之后,各种版本的教材多达几百种,各市成立了教材选定委员会,对各种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筛选,选择了比较适当于自己的教材如“人教版”、“鲁教版”、“冀教版”、“ 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等• (2)开发了地方课程及教材如济南、淄博、泰安、曲阜、菏泽等市分别开发了以泉水文化、齐文化、泰山文化、儒文化、水浒文化为基本内容的地方教材,列入课程表,安排了相应的课时各地还编写了一批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用的参考材料• (3)开发了校本课程及相应教材如济南市区的一些学校编写了反映泉城文化的读本,包括泉城人文景观、泉城老街古韵、泉城老字号、泉城历史名人、泉城小吃、济南方言等内容章丘的一些学校编写了乡土教材,包括百脉泉、李清照、章丘大葱等• (4)各学校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了二次开发如对各种版本的国家教材调整结构、增删内容,整合内容、拓展课程等3、“主战场”上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 (1)课堂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实行“10+35”教学模式;实行分组学习;凸显两个基本维度: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10+35”,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划分,它标志着课堂结构的变化。
• (2)课堂角色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课堂,教师独霸课堂,唱“独角戏”新课堂凸显两大主体,从教的角度来讲,教师是主体,教师发挥新主导作用;从学的角度来讲,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我参与、我自主、我快乐”• (3)课堂过程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课堂主要呈现教学过程,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新课堂呈现两大过程,一是教师的教学过程;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一些比较理想的课堂,凸显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融入了学习过程4、教师的专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1)以新课改为导向,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明显提高;• (3)驾驭新课堂的能力明显提高;• (4)开发课本课程的能力明显提高;• (5)开展“草根式”研究的能力明显提高5、新课改推动了教育的“转型”与“回归”• 由“应试型”转向“素质型”,“转型”伴随着“回归”:回归人本,回归基础,回归生活,回归原点6、初步形成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制度和机制• 1)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加强了对课程改革的组织领导• (2)建立了一系列保障课程改革的规章制度• (3)逐步构建和完善了“科研先导、课题引领、以点带面、平台共享”的工作机制。
• 1、改革预期与实际效果之间出现明显落差• 八年前刚刚启动新课改的时候,我们曾经雄心勃勃,我们发誓与应试教育彻底决裂,到头来,我们始终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想当初,我们发誓要进行脱胎换骨的革命,到头来,我们没有“脱胎”,没有“换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进行一些修修补补,很多地方知识换了一遍教材,换了一遍新课程表,我们新课程框架下的“内核”,仍然是“应试教育”• 许多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许多人对于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教材?如何对待教材?理解肤浅,认识模糊有些人把课程等同于教材,有些人盲目崇拜教材;有些人仍然教教材;有些人驾驭不了新教材;有些人缺乏教学智慧,有些人不能即时生成新的教学目标;有些人把课堂改革与课堂文化混为一谈;有些课堂充满了假问题、假互动3、教师专业发展受到强大制约• 我们倡导的让教师享受教育生活,享受幸福人生,我们为教师规划的“理想国”,陷入尴尬境地许多教师依然笼罩在苦恼之中,他们工作负担很重,生活负担很重,心理负担很重,他们活得仍然很累,经常“欲干不能,欲罢不忍”,陷入矛盾境地他们的课程开发能力、驾驭新课堂的能力,运用新教材的能力,都有待提高• 高三教室里挂着高考倒计时牌,有些学校举行“倒计时”揭幕仪式,每天上课前喊口号:“拿下高考,我时刻准备着!”墙壁上张贴着“卧薪尝胆、呕心沥血”、“破釜沉舟、冲刺极限”等口号,搞得师生像赴刑场,慷慨就义。
师生笼罩在这种气氛中,心理紧张的快崩溃了,有什么“幸福”可言?4、教育回归是教育的悲哀•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 人类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与时俱进”教育作为社会发• 展的“前沿领域”,应当“直挂云帆济沧海”、“敢立潮头唱大• 风”可是,我们新中国的教育搞了六十年,怎么又回到“• 原点”呢?怎么又回归人本呢?怎么又回归基础呢?怎么• 又回归生活呢?“原点”、“人本”、“基础”、“生活”是教育的• 应有之义• 说明我们的教育远离了教育的本质,在“不归路上”走的太远了,现在进行改革,不得不首先进行“回归”我们仿佛看到我们的祖先在“半坡遗址”,在“周口店”,在“大汶口文化废墟”,向我们呼唤,:回来吧,回到原生态吧,我的不肖子孙们,重新回到直立行走吧,回到生活即教育吧我又仿佛听到孔子在九泉之下,大声喊冤:我的不肖子孙们,你们把教育推向了“不归之路”,是你们自己搞的时代弊端,怎么把一盆污水泼到了我的头上呢?怎么归罪于传统教育呢?我搞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苦学乐学”,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次新课改啊!我带弟子周游列国也是“综合实践活动”啊三、教师专业发展着重突破的几个重点问题• (一)树立大课程观• 我们的课程改革之所以陷入“高原区”,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身在课程之中,而又缺乏课程意识,更缺乏大课程观。
许多人只是照搬国家课程,不懂得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许多人只重视“有形课程”,不重视也不会开发“无形课程”;许多人看不到身边潜在的课程资源,而让鲜活的课程资源白白地从身边溜走现阶段,在我们倡导的各种教育理念中,最为迫切的就是树立大课程观• 课程不等于教材,课程不等于教学,课程是各种教学要素的总和,是教育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程应是基本“底色”之上的精彩纷呈1、课程有多“大”• ——课程之外有课程;• ——活动即课程;• ——社会即课程;• ——生活即课程;• ——有形即课程;• ——无形课程;• ——课程生成课程;• ——课程整合课程2、看得见的“大课程”• 近年来,我参加提升的几个重大典型经验,经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这些学校的改革者具有极强的大课程意识乐陵实验小学把语文课程开发地淋漓尽致,首先得益于他们的大语文观他们认为“文本中”、社会中、生活中、处处蕴含着课程,只要有了敏感的课程意识,就会发现鲜活的课程资源,进而开发出来• 槐荫区营市东街小学的课程意识非常突出,他们把通常意义上的“兴趣小组活动”、“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上升到课程的高度,规模之大足以覆盖全体学生,精彩纷呈基本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浓厚的趣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别开生面的“生态园”使城市孩子领略到农村的田园意蕴。
3、领导言论• 张志勇副厅长说:城市和农村有着不同的课程资源城市的孩子逛公园,广场、商店、玩电脑是综合实践活动农村的孩子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潮起潮落、芝麻开花、麦苗拔节也是综合实践活动关键是要有课程意识二)构建大课程体系• 各学校一定要让自己的课程“大”起来,以国家课程为主干,立足本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搞好课程的整合工作乐陵县实验小学构建语文大课程体系,将传统的单一的语文课程拓展为三大课程:1.基础性课程;2.文本性课程;3.实践性课程单是实践性课程就有二十种,如时政课、礼仪课、民俗课、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