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docx
18页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纵观费孝通的研究经历,他善于建立一些概念赵旭东曾经概括了费孝通一生研究的关键字——行、访、实、知、觉这几个字,实际上讲明了费孝通认识中国社会的全过程费孝通一生的社会调查,首先强调“行”他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叫作《行行重行行》,这本著作收录了费孝通在各个地方考察所写的报告费孝通每访一地,就把考察所写的调查报告,全部都记录下来,所以叫“行行”费孝通认为一个社会科学学者应该多出去看看,反复看,从他的《十访江村》《五访瑶山》可知他不是只去一次,而是反复跟踪观察这个行,其实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每个人的直觉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眼睛的分辨力是极强的,所以只要走得多看得多,知识积累也自然会增多第二就是“访”他除了行以外还要访,他不断地访问家庭,访问个人,访问工厂,不断地到不同的地方做实地调查与访问第三个就是“实”费孝通一生追求实践,志在富民所以他的研究与调查的应用性是非常明确的费孝通做的不是纯理论研究,他一直做的是应用性研究,所以他前往美国丹佛领受应用人类学协会颁发的马林诺夫斯基奖的时候,演讲的题目就是“迈向人民的人类学”。
费孝通丝毫不隐瞒他愿意为国家、为人民做实事的研究目的第四个关键词是“知”从认识的角度来讲,我们通过行动、访问、实地考察,最终的目的是去感知、认识这个世界在整合完调查材料后,需要形成一种概念,并用理论性的话语将其解释出来,所以知就是要通过实际调查去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与建议从其他人说的话中,看到话语背后的东西,并通过自己的综合能力去分析它费孝通之所以能够提出那么多概念,是因为他不断地行与访,进行感知和分析费孝通的很多概念到现在依然被广泛讨论与使用,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用好其实更加不易最后一个关键词是“觉”,这是另外一个境界了费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很重要,因为自觉这个概念的产生与中华民族的产生具有极深渊源诚如费孝通所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在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摘编自周大鸣《认识中国:从费孝通的社会调查经历谈起》)材料二这集子里所收的十四篇论文是从我过去一年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我这门课程已讲过好几遍,最初我采用美国的教本作参考,觉得不很惬意,又曾用我自己调查的材料讲,而那时我正注意中国乡村经济一方面的问题,学生们虽觉得有兴趣,但是在乡村社会学中讲经济问题未免太偏,而且同时学校有土地经济学和比较经济制度等课程,未免重复太多过去一年我决定另起炉灶,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初次试验离成熟之境还远,但这也算是我个人的一种企图以我个人在社会学门内的工作说,这是我所努力的第二期第一期的工作是实地的社区研究我离开清华大学研究院之后就选择了这方面二十四年(1935)的夏天,我和前妻王同惠女士一同到广西瑶山去研究当地瑶民的生活那年冬天在山里遭遇了不幸,前妻未获生回,我亦负伤,一直在广州医院度过了春天才北返在养病期间,我整理了前妻的遗稿,写成了《花蓝瑶社会组织》二十五年(1936)夏天我到自己家乡调查了一个村子,秋天到英国,整理材料,在老师Malinowski教授指导之下,写成了Peasant Life in China一书,在二十七年(1938)返国前付印,二十八年(1939)出版。
返国时抗战已进入第二年,所以我只能从安南入云南,在云南开始实地研究工作,写出了一本《禄村农田》后来得到农民银行的资助,成立了一个小规模的研究室,附设于云南大学,系云大和燕京大学合作机关我那时的工作是帮忙年轻朋友们一起下乡调查,而且因为昆明轰炸频繁,所以在二十九年(1940)冬迁到呈贡古城村的魁星阁这个研究室从此得到了“魁阁”这个绰号我们进行的工作有好几个计划,前后参加的也有十多人三十三年(1944)回国,我一方面依旧继续做魁阁的研究工作,同时在云大和联大兼课,开始我的第二期工作第二期工作是社会结构的分析,偏于通论性质,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生育制度》是这方面的第一本著作,这本《乡土中国》可以说是第二本我在这两期的研究工作中虽则各有偏重,但在性质上是连贯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后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先生一生行行重行行,强调实地调查社会调查既是他学术研究的支撑,也是他寻找富民之路的根本实践途径B.个人直觉与生俱来,只有走得多看得多,知识积累才会自然增多,费孝通强调通过实地研究透过双眼去分辨事物实质C.作者认为,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自身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D.《乡土中国》收集了费孝通“乡村社会学”课程的部分内容,但讲经济问题太偏而且重复,因此暂时撇开经济问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是费孝通自早年就一直贯彻的主张,他认为自己做的应用型研究比较重要,其目的是为国家、为人民做实事研究B.“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费孝通不断行与访,通过感知和分析,提出许多直至今日仍然被广泛讨论和使用的概念C.抗战时期,费孝通辗转到达抗战大后方云南开展实地研究工作,完成了《禄村农田》,还成立了一个小规模的研究室D.在社会学方面,《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第二期社会结构分析工作的成果,偏于通论性质,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3.下列选项,符合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的观点的一项是( )A.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B.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C.同是不满于现状,但打破现状的手段却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复古D.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4.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面对外来文化,鲁迅和费孝通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5.费孝通一生行走于田野之中,有学者将他的实地研究调查概括为一种田野精神,请结合两则材料谈一谈你对费孝通田野精神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花开花落四合院陈愉庆我家在西单横二条32号住了十年,那是我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直到很多年之后,我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女儿,可进入梦乡的,仍然总是童年时的家门前长廊下两株高过屋檐的西府海棠,绽放着满树花朵,在我的梦境里轻轻摇曳来到北京后不久,我们便迁入了西单横二条一座三进的四合院,它成了都市计划委员会员工的宿舍大院整座院子的大门坐北朝南,朱红色的大门两旁,蹲着一对龇牙咧嘴的石狮子可横二条胡同是南北向,胡同两边的宅院大门就不得不朝东或朝西了不知是否出于风水考虑,这座宅院在朝南的正门外又套了一座很空旷的院予,院子的东面加了两扇可以朝左右滑行一百八十度的大门,这样,空院子就成了一个停车场院子的西头有一个很大的公厕,厕所后面是一株不知经历过多少代的老榆树,遮天蔽日的树冠里藏了一只只鸦巢每天傍晚,不管在院子里玩得多么尽兴,只要抬头望见归巢的鸦群,孩子们就知道大人要下班了,该回家吃晚饭了横二条家中的家具,很多都是梁思成先生亲自陪父亲去琉璃厂等地选购的梁先生帮父亲挑了张一米八长的明式长方形餐桌、四把明式圈椅、两把官帽靠背椅他告诉父亲,我的眼力不会错的,这是真正的明代海南黄花梨,而且可能是从皇宫出来的东西。
父亲不通文物鉴别,戏言道“皇上也爱吃西餐吗?正好是西餐桌的尺寸梁先生说:“那是祭祖或拜天地时放烛台和供品的,也可能是皇上大婚时拜天地用的我听父亲说过梁先生对文物古董具有非凡的鉴别能力一次,梁先生到老同学陈植家里去做客陈植的叔父陈叔通是有名的文物收藏家他拿出一尊三面佛对梁思成说:“你如果能说出这座佛像的年代,我就把它送给你梁先生看了看,立即说这是北魏时期的作品陈老先生惊诧万分,想不到侄儿的这位年轻同窗竟有这等眼力梁先生笑说“还有什么要考我的吗?”陈叔通先生连连摆手,“再猜下去,我的古董都要搬到你家去了!”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陈老先生非要梁先生把这件贵重的三面佛带走梁先生坚辞拒绝第二天,老同学陈植捧着那尊佛像到了梁家说,叔父要梁思成务必收下君子之交,一诺千金,哪有食言之理?岂不陷叔父于不义?深知梁先生眼力的父亲立即遵命买下这张餐桌父亲在一堆旧家具中发现了一只黄花梨古筝琴几,长约一米五,高、宽各约一尺多,案面两端有小翘头,牙板双端呈卷云头状花纹;不仅造型简洁,而且色泽与餐桌匹配,父亲如获至宝,把这张琴几做了沙发前的茶几梁先生连呼“妙哉”,还说这就叫创意梁先生又帮父亲选购了花梨木写字台、花梨木餐边柜、角柜。
那天还买了三只大花瓶一只是黑地彩绘的花卉如意耳瓶,高约两尺多,“放在屋角,插几枝常青植物,就是插几束干枝也别具一格梁先生建议道另一只是瓶身硕大粗壮,是元代梅瓶式样的青花瓷还有一只是长颈球腹圈足的青花赏瓶,约有一尺多高父亲把两只青花瓷瓶改成了灯座,配了两只白色百折绢丝灯罩后来梁先生来我家做客,指着我家用蓝印花土布做成的窗帘说:“你的民族化更彻底嘛!”母亲指指父亲道:“我说太标新立异了,他非说要和这房子的建筑风格统一,还说这样才更配那两只青花瓷瓶!”梁先生大笑父亲对有木雕门楣的烟榻做了些许改装东西两侧的墙上钉了隔板,成了孩子们的书架烟榻上铺了厚厚的垫子,北窗的窗台下放了一溜儿松软的靠包这里立即成了我和弟弟的乐园倚在靠包上看小人书,躺在厚垫子上睡觉,翻筋斗;趴在窗台上看白云在紫丁香间穿行游走……三进三出的四合院里住了大约十来户人家,都是父亲“都委会”里的同事陈干、项彬南、张汝良、汪国瑜、沈永铭……这些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夫妇来自南京中央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工学院,也有不远万里刚从英国回到祖国的杨南生、莘耘尊夫妇,从香港回来的周文正夫妇,印尼归侨梅乾振夫妇……同事们的年龄不比父亲小多少,因为父亲在南京中央大学做过教授,天经地义地就成了“长辈”。
父亲很为自己这支年轻的团队自豪无论严冬酷暑,只要有工作,大家登上自行车就呼啸而去办公室做不完的事情,下了班挑灯夜战,甚至通宵达旦也从无怨言一旦完成了工作,全院的邻居们又会尽情狂欢沈永铭是清华建筑系毕业的才子,高大消瘦的沈永铭儒雅而又帅气,刚刚结婚的新娘汤纪敏娇俏玲珑,是丈夫清华大学的同窗新婚夫妇住在中院过廊旁边一间十几平米的屋子里,每次路过那间挂着淡粉色窗幔的小屋,我眼前就会出现新娘汤纪敏依偎在新郎身边那幸福娇羞的笑容因为我们全院的男女老幼都参加了他们在市政府办公楼举行的婚礼机敏活跃的沈永铭是宿舍大院每次联欢活动的组织者周末夏夜的傍晚,邻居们陆续走进我们后面的大院儿,回廊上坐满了嗑瓜子、吃西瓜、谈笑风生的年轻夫妇孩子们在回廊中间追逐嬉笑,大呼小叫,女孩子们争着去采花池里能染指甲的凤仙花,男孩子交换起手里的玻璃弹球和“洋画儿”月亮升起来了《山楂树》和《红莓花儿开》的乐曲也从旧留声机里淌了出来一对对舞伴走下回廊的台阶,在大院的方砖地上快乐地旋转沁着茉莉花香的晚风中,年轻女人的“布拉吉”裙子,犹如一朵朵月光下盛开的牵牛花我家卧室西头的卫生间门外是一个可以通回廊的小院子但整座大院的三个院子,一共只有两个公厕。
父亲非叫母亲打开我家卫生间的大门,让等不及如厕的邻居来我家方便假日里,家家飘出各异的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