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霍桑《人面石像》对超验主义的接受和疏离.doc
20页试论霍桑《人面石像》对超验主义的接受和疏离摘要: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盛行时期的重要作家,他受到清教主义、超验主义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在创作中体现了复杂而独特的思想倾向,他的短篇小说《人面石像》用寓言式的故事表达了他对哲学、自然和信仰的思考本文结合超验主义的具体观念和《人面石像》的文木,尝试分析了小说中体现的对超验主义思想的接受和疏离关键词:人面石像超验主义接受疏离一、引论19世纪初期,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经历着一段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逐渐成熟、思想异常活跃、文学欣欣向荣的时期此时的美国摆脱了长期以来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民族主权的国家,在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以极高的热情探索着属于自己民族的发展道路17世纪第一批淸教徒移民到新大陆时,他们恪守清教主义苦修、克己的信条,坚信“预定论”和“原罪”,仰望上帝的绝对权威,通过勤恳的努力来修道,以证明他们是上帝的选民他们在新大陆播撒了清教的种子,清教主义成为美国宗教思想和文化的源头然而随着工业化和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人们感受到了清教主义中对人的压抑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繁荣在启蒙主义、浪漫主义、德国唯心主义、东方祌秘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美国的土壤上萌生了一种新的思想一一超验主义。
超验主义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以爱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等人为代表,其思想涉及到宗教、文化、政治、文学等各个方面超验主义以超灵思想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观、人生观和文艺观它强调“自然的内在神性”,认为人耍通过回归精神,回归自然来感知上帝超验主义对人性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一反清教主义认为人性卑微,只有获得神的认可才可以得到救赎的观点,强调人可以通过“自助”,开发内在的潜能,以获得人性和神性的同一,也即完美的境界在文艺观上,超验主义提倡象征、直觉和顿悟,主张真、善、美的统一,并呼吁美国文学的独立超验主义适应了当时的美国对建立民族自信、开辟独立道路的呼唤,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成为民族和时代精祌的旗帜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出生于新英格兰马萨诸塞的名门望族他的家族世代都是虔诚的清教信徙,他的两代先祖是该地区政教合一机构中的要员,参与过1692年萨莱姆驱巫案及其后迫害教友派的活动在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霍桑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清教信仰的影响,清教主义中祌至高无上、人性原罪的思想伴随着他一生,另一方面,他感受到清教信仰对美国社会发展的约束,同时也目睹了清教压抑、残酷、冷漠、虚伪的一谢,因此他也在不断的质疑和抨击清教主义,他在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人能够自我赎罪的观点(例如《红字》),反对清教“有限救赎”和“预定论”的主张。
霍桑生活在超验主义盛行的时代,他同爱 默生、梭罗、埃勒里?钱宁(William Ellery Channing, 1780〜1842)等超验主义者有着密切的交往,他与夫人索非亚?皮博迪(同样也是超验主 义者)生活在超验主义聚会的中心康科特,常常与爱默生们共同欣赏自然 风光,探讨哲学、宗教以及文学等话题这样的交游经历使得霍桑深受超验主义的影响,他对他们所宣扬的回归自然、反对趋物主义、万物有灵等思想心有戚戚然而霍桑并不完全一个超验主义者,他不认同超验主义对人性本善以及人可以最终实现“完美”的乐观,而是坚信人性中原罪的存在,并主张人可以实现自我的救赎,同时,他也质疑超验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反对对自我的过度推崇霍桑“是温和的叛逆者,对于他那个时代的文学和社会的信条,他又遵守,又嘲讽地破坏”①,他受到清教主义、超验主义、神秘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但又始终对他们保持疏离,形成并且坚持了自己的立场《人面石像》是霍桑创作于19世纪60年代左右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成长在乡村的男孩欧尼斯特等待预言中有着和人面石像一样面貌的伟人的出现的故事,这个寓言式的故事有着简单明了的单线索、层递式的结构,情节一目了然,乍一看是典型的超验主义作品,但事实上,这部简单的短篇小说体现了霍桑对超验主义矛盾、模糊的态度。
本文将结合小说文本,探讨《人面石像》中体现的霍桑对超验主义的接受和疏离二、《人面石像》中对超验主义的接受(一)对超灵思想和自然观的接受爱默生在《论超灵》中以玄奥恣肆的文字阐释了他的超灵思想他认为我们的灵魂,“不是一种官能,而是一种光明;不是智能或意志,而是智能和意志的主宰,是我们存在的背景,智能和意志就在其中 种不被占有而且不能被占有的无限”,而神是至高无上的灵魂,显现在所有人 身上,也存在于万物之中,我们“灵魂的每一个行为中都有人和上帝的统O超验主义的自然观则是从超灵思想中生发出来的观念爱默生在《论自然》中具体阐述了超验主义的自然观,文中他认为“大自然从不表现出贫乏单一的面貌”,“当心灵向所有的自然物体敞开以后,他们给人的印象是息息相关的”,“没有几个成年人能够亲眼看到自然……可是它却一直透过孩子的眼睛照亮他的心灵”总的来说,超验主义的自然观认为自然具有“内在的神性”,人处在自然中间“就像大地躺在大气柔软的怀抱里一样,……每个人独特的存在包含在其中,并且和别人的化为一体”人能够从“自然的源泉”当中认识真理、获得启示,开掘神性同时,针对美国当时工业化飞速发展、拜金主义盛行的现状,超验主义反对趋物和拜金,质疑现代化过程巾的机械、技术等等物质文明,讲宄冋归自然和精神,对世俗持否定态度,梭罗就身体力行的远离了世俗世界,隐居在瓦尔登湖,在自然中寻求精神的宁静和超越。
②在《人面石像》中,作者展示了三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欧尼斯特与自然、乡民们与自然、外来人与自然,在这三种不同的关系中,都蕴含着超验主义的超灵思想以及自然观 1.欧尼斯特与自然“人妞石像”是贯穿小说始终的意象,是自然的代表霍桑这样描述人面石像:此处所说的人面石像原是大自然的博大心灵一时高兴所作:在一座山的陡峻的一面坡上由好些巨大的岩石堆积而成,远远看去酷似一张人脸,就好象一个硕人无朋的巨人或泰坦神把自己的相貌刻上断崖峭壁似的它 那宽广的天庭足足有一百英尺高;鼻梁挺拔修长,还有那巨大的嘴唇,要 是它们能够说话,发出的嗓音肯定会象惊雷那样从山谷的一头一直传到另一头固然,要是看的人靠得太近了,石像的轮廓也就看不出来了,只剩下一堆笨重的巨石,象废墟似地杂乱无章地堆集在那里但是,只要朝后退一段路,就能看到石像奇异的相貌,退得越远,石像看上去也就越象一张人脸,完整无缺地现出它的奇特祌采;等它受到云彩和山上雾霭团团包,在远处逐渐变得黯淡起来的时候,石像更加?@出栩棚如生的模样来了山岩的层叠会形成千奇百怪的样态,而这里的巨石偏偏像是一个巨大的人面,有着人的五官,想象中甚至还有声音,这无疑是将灵性注入了自然,而这个人面石像又是若隐若现的,靠的太近就不能窥其全貌,而山间云霞的变化又会使它展示不同的神色,好像是有神性一般。
这时候,固态的巨石就超越成为无形和有形的统一同时,这个巨大的石像还是真理的源泉、神性的彰显,教化着山谷中的人们:它的庄严而亲切的表情就好象有颗博大而热烈的心在放射光辉,在这颗钟爱之心的怀抱里足以容下整个人类而绰绰有余单是望望它就已经是一种良好的教育,许多人相信,山谷的富饶丰足很大程度上也亏了这个慈祥的血容它无时无刻不在微笑地注视着下面的山谷,它照亮了云彩,甚至太阳光里也注入了它的温厚的感情这样一来,人面石像就成为了 “超灵”的象征,它唤起人们的崇敬之情,包容、滋养、教化万物,同时也在万物之中作品中的主人公欧内斯特是“人”的代表,他与石像的交流则是超灵 思想中理想化的人的灵魂与自然的(祌的)灵魂交流的映射自从欧内斯特的母亲告诉他人面石像的寓言之后,他的一生都保持着与人面石像的交流除了日常的劳作之外,他总是凝视着石像,在与自然的交流中,他获得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智慧和真理:……比起那些在有名的学校里受教育的小伙子来,他脸上却闪耀着更多的智慧之光可是,除了人面石像现在好算一个之外,欧内斯特从来还没有过一位老师一天辛勤劳作之后,他常常一连几个钟头凝视着石像,直到他在想象中感到那张巨大无比的脸己经认得他了,并且给了他以亲切鼓励的微笑,作为对他的虔敬目光的回答。
欧内斯特一生都在等待预言中那个和人面石像面貌相同的伟人,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从外面的世界来了四位人物,但是任何一个都不是预言中的人,在他一次次期待和失落的过程中,作者不断的描述他向人面石像寻求安慰和解答的过程:……在一片雾气缭绕之中,他依旧能清楚地辨认出让最后一束阳光镶上了一道金边的那张壮丽辉煌的脸庞,那张深深印进他的心窝的脸庞这张脸的容貌使他感到愉快欣慰那慈爱的嘴唇都在说些什么呢?“他会来的!别担心,欧内斯特,那个人会来的!”虽然石像的嘴唇仍旧纹丝未动,整张脸却容光焕发,堆满了笑容这可能是从西边漫射过来的阳光穿透弥漫在他和石像之间的一层薄薄雾气所造成的效果不管怎样,每当欧内斯特看见这位奇异朋友的面容时,心就会充满希望,好象他的希望从来就没有落空过似的别担心,欧内斯特,”他心里在说,就好象人面石像俯身在他耳边细声低语似的别担心,欧内斯特,他会出现的欧内斯特却转过身去,神情忧郁,甚至可以说是意气沮丧……随着飞扬的尘土停息下来,人面石像又露出了它那经历了无数个世纪的宏伟庄严的面容喏,我在这儿呢,欧内斯特!”那慈爱的双唇似乎在说话,“我等的时间要比你长得多呢,可我并没有厌烦别担心,那个人会出现的。
欧内斯特在长期的凝望中,已经与自然达成了一种亲密的关系,随时都能够拥有贴心的交流,在这样的交流中,他的自我也逐渐的完善,从“一个愉快而又爱沉思冥想的小孩子成长为一个温良文静、谦逊有礼的少年”,到一个有“恬静而又深思熟虑的德行”的中年牧师,最终成为一个崇高、圣洁的智者,自始至终他都保有自然赋予他的天真和淳朴(也就是爱默生提到的被自然青睐的“孩童”的状态),沉浸在自然中间使他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智慧,最终在诗人和乡民们眼中,他成为那个预言中的人作者有意反复叙述欧内斯特与自然的交流,着力强调他与自然的亲密无间,以及他在其中获得的成长,正是对超灵思想和自然观中理想化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肯定2.乡民与自然故事的发生地在一个开阔的山谷:在绵亘的崇山峻岭怀抱之中,有一处相当开阔的山谷,住着好几千居民这些朴实的人们,有的就住在陡峭山坡上用圆木搭建的小屋里,四周 有葱郁的树林环绕有的把家安在舒适的农家房舍里,耕耘着山谷里缓坡和平地上的沃土还有一些人则聚居在人口稠密的村子里,那里有条湍急的山溪从山岳高处的源头奔腾而下,流到这里被人的聪明j智所驾驭驯服,役使它去转动棉花厂的机器这是一个典型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农业社会,乡民朴实而富有智慧,在大自然中扎根,利用自然的馈赠生活,并且有着“人面石像”这个来自自然的信仰寄托。
然而在后面的文木中,我们可以发现,乡民们和自然之间并不是理想化的和谐关系乡民们对自然的态度反映在他们对于那个预言的态度上预言是这样说的:将来有一天,这一带地方要有一个孩子诞生这个孩子注定要成为他的时代里最伟大最高贵的人,而且,等到成人之后,他的脸就会长得跟人面石像一模一样在故事的开始,作者告诉我们,村子里一些老派的人以。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