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文本解读.doc
6页《塔》文本解读塔,一个意蕴深刻的名词,一种孕育浓厚文化内涵的建筑在不经意间,走进了教材编撰者的眼帘,有幸成为这美版第七册12课教材,人与社会单元教学内容翻看教材,浓郁的文化信息从图片中溢出,在文字间流露教学中,教学相长的道理一直经久不衰,原因是我们在给与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收获着,翻看《塔》的教材内容仔细品读,越来愈多的文化,越来越多的知识,越来越多的信息在不断地累积,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作为承接温州市学科素养提升工程活动的我们,通过一次又一次与教材的对话,发现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知识殿堂,找到了一种有效提高教师学科素养的方法:与教材对话,与教材深入对话每一次的研读,都会代为我们不一样的思考,现将我们团队研读的思考做简单的呈现一、 读教材,品原生价值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称作窣堵坡(梵文stûpa),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窣堵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东方广泛扩散,发展出了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在建筑学层面,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东方建筑,其体量高大用料多样,在不同的地区地质条件不同,建塔技术也不同,对塔的建筑学研究涉及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壤学、地质学等诸多方面。
在东方文化中,塔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层面塔承载了东方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是探索和了解东方文明的重要媒介在汉语中,塔也指高耸的塔形建筑再简单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建筑身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地处江南水乡,告他林立,是处理与身边的教材,美术源于生活,我们的课堂也是文化历史传承的有效途径,面对这样一种文化内涵深刻的建筑,需要我们引领学生用心品读二、读教材,品课标理念美术课程标准建议第一学段1—2年级以观察和体验的方式,了解身边的用品的形状、色彩,用画、撕、剪、粘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与装饰,表现自己改进用品的想法 浙美版教材建筑类课程小小建筑师(3册)第二学段3—4年级观察和分析用品的造型、色彩媒材与用途的关系,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习线条、形状、色彩和肌理的基本知识,并用于描绘事物,表达情感选择各种易于加工的媒材,运用剪贴、折叠、切挖和组合等方法,进行有意图的造型活动家乡的桥(6册)塔(7册)第三学段5—6年级尝试不同的造型表现方法(如写实、夸张、抽象、装饰等),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描绘事物,表达思想与情感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以及简单的绘画构图和透视知识调查、了解城镇或乡村的历史,为自己所在社区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设计蓝图,制作模型,并进行展示。
亭子(10册)墙(12册)由上表可见,纵观浙美版12册教材,与建筑相关教学体系,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传承历史,传承文化现在的孩子更多的关注的是现代化的媒体,更多的感悟是霓虹灯下的世界,他们对于身边的美术缺少关注,对于身边的文化意兴阑珊,面对这样的状况,教材的编撰者煞费苦心,在第一学段的设计应用篇章,引导孩子,从每天在眼前闪过的建筑开始,了解身边的建筑文化,用孩子们喜爱的形式表现、设计身边的高楼大厦在第二学段,从家乡的桥开始引领,我们地处江南水乡,身边的桥梁比比皆是,编者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引领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美好事物,如果说桥是激起孩子们对家乡热爱的思考,那么塔就是家乡文化的见证,历史的传承第三学段的亭子、墙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美在身边,文化需要我们来传承三、读教材,品编者意图通过仔细的研读课表,我们看以看到编者将塔选入教材的目的是:通过对塔的造型表现,关注生活,传承历史,弘扬家乡文化深读教材,仔细聆听教材中细微的声音,我们可以看到会说话的“图片”1、看家乡名塔,读家乡文化“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六合如将军”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城的三座著名的塔。
雷峰塔因白娘子的传说闻名天下,雷峰夕照,断桥残雪也因传说变得生动传奇然而旧时如老衲般的雷峰塔也因为白娘子的传说让人们唾弃,期望有一天能够出现奇迹,让塔内被法海镇压的白娘子能够从或自由,终于,他到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更是为追求婚姻自由的人们的推崇这就是一个毫无生命的古建筑杯传说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塔倒了,传说依旧,残骸尚存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文物保护原则,2002年10月25日,雷峰新塔在美丽的西子湖畔重新落成,重建后的雷峰塔年轻、威武、英姿飒爽,并且在塔类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新雷峰塔在塔类建筑采用钢材框架作为建筑支撑、承重主体,天下第一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塔类最大,天下第一塔类建筑内部活动空间最宽敞,天下第一塔类建筑内部文化陈设最丰富,天下第一六和塔是古代为镇钱塘江潮而建,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塔高近60米,外看13层, 塔内只有7层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塔内由螺旋阶梯相连塔内第三级须弥座上雕刻花卉飞禽、走兽、飞仙等各式图案, 刻画精细 构思精巧,结构奇妙,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保俶塔塔身挺秀,卓立山巅,成为西湖风景的一个突出标志。
保俶塔和旧时的雷峰塔一南一北,隔湖相对,西湖上呈现出“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美景教材的编撰者,本着弘扬家乡文化,了解家乡文化的角度,为浙美版教材选择了三座杭城名塔作为文化气韵丰富的江南水乡,塔类建筑颇多就乐清而言我们有东西双塔乐清市政府,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休闲的场所,修建了东塔公园,公园依山而建,在公园内即可遥望山顶东塔在乐清,东塔公园内有东塔,这种公众认知率极高,这是一座每一个乐清人,甚至是外乡来客都熟知的建筑然而,仔细问来:东塔有几层几面?东塔的顶是什么形状的?它既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建东塔?什么时间建东塔?一串的问题问下来,能够回答出来的地道乐清成年人都是寥寥无几,更何况我们的孩子,带着这样的思考,秉承传承家乡文化的理念,我想我们有义务将与东塔相关的知识和孩子们交流虽然这部分知识不在教材之内,但是确实教材编撰者精神的延伸,我们深读教材,就是为了活用教材,让教材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为我们的课堂添彩2、 看国内名塔,读建筑文化在本课教材的第二版块,编者为我们呈现了五座名塔,他们分别是:陕西大雁塔、北京象山琉璃塔、山西应县木塔、山西太原双塔、云南的飞龙白塔大雁塔,七层四面,塔身由砖石砌成。
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大慈恩寺内,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也是目前可以供登临的少数古塔之一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大雁塔在四面的他类建筑中,算不得出类拔萃,但是却因为文化历史的积淀深厚,得到了教材编撰者的青睐,也可以有机会让孩子们接触这座古朴的历史名塔香山琉璃塔,八面七层,位于昭庙后的琉璃塔是园内唯一的一座宝塔,塔高近30米,分为塔顶安放黄色琉璃宝塔,塔身为黄绿琉璃装饰,整个建筑边雕佛像,层层檐檐缀有铜铃,起风时铃声清脆而悠远看到这座琉璃塔不禁让我们想到开封的铁塔,这座位于河南省开封城内东北隅铁塔公园内的名塔以精湛绝妙的建筑艺术和雄伟秀丽的修长身姿而驰名中外,享有“天下第一塔”的美誉这座铁色琉璃古塔,在琉璃塔类建筑中,高度最高,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并不逊色于香山琉璃塔,为什么教材编撰者没有此塔选入教材?将两座古塔图片同时放在眼前,我们不难发现,编者为什么这样选择首先,在我们看来,琉璃的色彩相对比较丰富亮丽而开封铁塔的色彩远观成铁色,容易让孩子们在读图的过程中误认为砖塔我想但就这个简单的原因就足够编者放弃这张图片了应县木塔,九层八面,木质结构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
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代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与巴黎埃菲尔铁塔和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所以在塔类建筑教材中怎能没有应县木塔太原双塔,古往今来,永祚寺的双塔为世人所瞩目,被誉为“晋阳奇观”,当作太原的标志历代的地方志书都把“凌霄双塔”作为古太原城的八景之一,其影响之大甚至使的寺院的本名“永祚寺”也鲜为人知,直被“双塔寺”所取代太原双塔即凌霄双塔,是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两塔犹如一双孪生姊妹,相映成趣,吸引着每一个专访和途经太原的宾客。
教材的编撰者将这两座塔选入教材,不为历史,不为材质,只因为他们相映成趣的建筑结构在教材前面提到的塔类建筑中,只有太原的双塔是以“组合”形式出现,这样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认知,让孩子们知道塔并不都是形单影只,也有这样亲密的姐妹花飞龙白塔在教材中出现改变了阁楼式宝塔的选材,它以金刚宝座式宝塔出现在教材中,在外形上,飞龙白塔不再是几成几面,让孩子们可以再外型上观察到圆形的塔类建筑把以上教材中出现的图片做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教材编撰者通过巧妙的选材向我们讲解了许多关于塔类的知识文化小知识:塔的造型与普通的建筑造型相比较,有许多自身的特点塔的层数一般为奇数,如5层、7层、9层、13层等;而形状多为偶数,如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初读教材文字,未作深究,仔细品读却发现问题:教材提到的塔的层数为5、7、9、13为什么没有11?塔的形状4、6、8为什么没有接着往上数10、12?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始大量的翻阅资料发现,原来在塔类建筑中11层的数量比较少;至于形状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资料里没有提到十面的塔类建筑,十二面的全国也仅存一座,即为嵩岳寺塔通过简单的文字,教材在向我们阐述知识的同时,也在暗示教材的使用者可以对知识信息做适量的取舍,并不是存在的知识都需要在课堂上呈现。
从建筑材料的角度来看,教材选则内容材质各不相同,有木塔、石塔、砖塔、琉璃塔、金属塔等,让学生可以在读图的过程中发现这些知识教材选择了八幅塔类图片,其中只有飞龙白塔为金刚宝座式建筑,其余七座宝塔均为楼阁式古塔这样的教材处理其实是在告诉教材的使用者,在对塔类进行分类讲解的时候也可以从塔的建筑形式上来区分当然,这是一堂信息量极大的美术课,教材的编撰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中国式古塔,让学生通过中国式的古塔建筑了解家乡的他文化,了解塔的特点然而40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怎样可以快捷有效的将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巧妙的传递给学生,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是对执教者的一种考验3、 看学生作业,读习作方向 在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的学习建议为:学习线条、形状、色彩和肌理的基本知识,并用于描绘事物,表达情感选择各种易于加工的媒材,运用剪贴、折叠、切挖和组合等方法,进行有意图的造型活动在本课教材中,学生作业呈现了一幅泥塑作品,一幅版画作品,两幅作品用立体与平面两种不同形式表现了家乡和想象中的塔教材的编撰者通过两种不同形式的作业呈现,让我们发现平面的版画作品,属于用肌理的运用表现描绘事物块面,而泥塑属于易于加工的媒材教材通过两种不同的形式,再度告诉教材的使用者,由于这节课的知识容量极大,我们可以有选择性的展开教学活动,我们可以把本课的学习活动定位为:学习线条、形状、色彩和肌理的基本知识,并用于描绘事物表达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