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唐乌宰守捉城相关资料.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35903572
  • 上传时间:2018-03-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唐乌宰守捉城相关资料唐乌宰守捉城相关资料(内容均摘自互(内容均摘自互联联网)网)《新唐书.兵志》称,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烽燧记载于汉史中,唐后出现烽铺的记载烽燧与烽铺有区别又有联系:烽燧仅司放烽之责,烽铺则是有警传递烽牒、平时畜牧耕地烽铺兵力仅 2、3 人,备马或驼 2、3 匹守捉,唐制,是唐朝在边地的驻军机构,其主要分布在陇右道与西域,大致于今天甘肃、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及新疆唐代边兵守戍者,大者称军,小者称守捉、城、镇,各机构皆有使守捉为唐朝独有,而别朝所无之职官,守捉驻兵 300至 7000 多人不等,唐代西北军屯人员来源主要有四;一,正规部队,数量较大,大多是从陇右道和山东等地征调来的青壮年;二、内地犯人,流配后被分编在各地区的屯垦部队,目的是便于随时监督和管理;三、当地各族参与基层军垦者,西北边塞,人丁缺乏,特别是烽燧的烽子难以依制配定,因此就出现了一种雇人代替烽子上番的情况;四,健儿及随军家属,一般指感意留下来,继续应寡的戍兵,即继续守边的退伍军人有关于守捉机构中的官职,据新疆洛浦县出土的两件文书(编为 L1 号和 L2 号),L2 号文书中不称使,而称将军,有“副守捉将军”官名,守捉将军和副将军很可能是使与副守的别称。

      然而据古突厥碑文,“都督”(tutuq)与“将军”(säηün)官名却是由中原引入后突厥汗国与回鹘汗国的重要官职,因此在西北方边地,文书中将守捉的 “使”称为“将军”更符合常理《新唐书》卷 40《地理志》北庭大都护府条介绍了自庭州西行至碎叶的大道(《元和郡县图志》卷 40 庭州 条称之为“碎叶路”): (庭州)西六十里有沙钵城守捉,又有冯洛守捉,又八十里有耶勒城守捉,又八十里有俱六城守捉,[46]又百里至轮台县,又百五十里有张堡城守捉,又渡里移得建河,七十里有乌宰守捉,又渡白杨河,七十里有清镇军城,又渡叶叶河,七十里有叶河守捉,又渡黑水,七十里有黑水守捉,又七十里有东林守捉,又七十里有西林守捉又经黄草泊、大漠、小碛,渡石漆河,逾车岭,至弓月城过思浑川、蛰失蜜城,渡伊丽河,[47] 一名帝帝河,至碎叶界又西行千里至碎叶城,水皆北流入碛及入夷播海公元 648 年,唐攻灭龟兹国,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开始设立龟兹(今库车)、于阗(今于田)、疏勒(今喀什)、焉耆四个军镇当时吐蕃崛起子北和唐朝争夺四镇,十分激烈唐政府曾八置八弃安西四镇,常驻 2~3 万镇兵,并在北庭大都护下分军、镇、守捉、烽戍四级管理。

      公元 790 年,吐蕃攻占新疆唐失去了安西四镇公元 866 年(唐咸通七年),张义潮联合北庭回鹘首领仆固俊攻克西州、庭州、轮台、清镇一带,至此在北疆设 11 个守捉城即庭州东的独山守捉(今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油库对面古城遗址)、沙钵城守捉(今吉木萨尔双河古城,有学者认为即莫贺城)、冯洛守捉(今吉木萨尔三台镇东北)、耶勒城守捉(今三台八家地古城)、俱六城守捉(今阜康天池乡六运古城)、张堡城守捉(今昌吉古城)、乌宰守捉(今玛纳斯楼南古城)、叶河守捉(今奎屯东)、黑水守捉(今乌苏西)、东林守捉(今乌苏四棵树乡)、西林守捉(今乌苏西古尔图)唐朝的唐朝的边边疆局疆局势势及御及御边边戍守体系的戍守体系的变变化化 作者:管彦波作者:管彦波唐朝的边疆防御体系与唐朝在边疆民族地区的设制是密切相关的众所周知,自高祖、太宗以来,为了安抚已降服的边疆民族,唐朝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实行有效的羁縻统治唐朝独创的羁縻府州制度,其最明显的特点是,依旧由各民族的首领、各部族的酋长来担任都督、刺史,朝廷也可以通过控制这些民族或部族的酋长来控制羁縻府州,但这些民族酋帅的个人向背,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全府或全州民众的整体行为,所以,为了弥补羁縻府州在管理上存在的这种弊端,唐廷又设立了都护府,加强对羁縻府州的管理。

      有唐一代,自贞观十四年(640)平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到长安二年(702)分安西都护府天山以北地区设置北庭都护府,先后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六大都护府都护府作为朝廷为控制边疆而设立的军政机构,它与“缘边及襟带之地”设置的都督府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管理边疆地区诸如“诸蕃蔚抚、征讨、斥堠、安辑蕃人及诸赏罚、叙录勋功”等军政事务以安抚、征讨并重的都护府,一般都屯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如安西大都护府辖境共有于阗、疏勒、碎叶、焉耆、龟兹五大军,有且末、固城、吉良、皮山四小军镇,有兰城、坎城、葱岭、张三城、于术、榆林、龙泉、东夷辟、赤岸十守捉,有粟楼烽、碎卜戍、移杜、彭怀四戍堡在北庭都护府辖境内驻有伊吾军、天山军、瀚海军、静塞军、清海军五大军,有神仙、蒲类、郝遮、碱泉四个小军镇,有沙钵城、冯洛、耶勒、俱六、张堡城、乌宰、叶河、黑水、东林、西林、罗护、赤亭、独山、柔远十四个守捉,特罗一堡都护府驻军的指挥权,由朝廷直接派遣的官员掌握 唐朝针对游牧民族“长于野战”、 “不解攻城”, “蕃兵唯劲马奔冲”、 “汉兵唯强弩犄角”, “蕃长于马,马利乎速斗;汉长于弩,弩利乎缓战”的特点,在北方边地修筑的边城,其“形制大体上是由牙城、子城和罗城,或由东、西二城组成。

      这种形制大体上模拟唐长安和洛阳两京的形制北边边城筑有羊马城、壅门、甕城、月城以及角楼、马面,又设陷马坑以辅助边城的防守 ”这些边城的修建,不仅有利于防守御敌,而且利于边兵务农习战,屯聚军粮,以逸待劳,从而达到御敌的目的于此,时人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修筑边城增强北边防御能力的同时,唐王朝为了把彼此有一定间隔的防守据点有机地协调起来,还承继了自商周以来在边境地区设置烽燧以报警的制度,并进一步完善之,规定每 30 里设一燧,若遇山川阻塞,则不拘此限,以各燧之间可以相互远望为宜按唐制,烽燧属尚书省兵部职方司管理,每燧置帅一人,副一人,烽子若干人这种组织严密、设施完备的报警系统,唐人杜佑撰《通典》卷 152《兵》五附《拒守法》有详细的记载其言云: “烽台于高山四顾险绝处置之无上亦于孤回平地置下筑羊马城,高下任便,当以二五为准台高五丈,下阔二丈,上阔一丈形圆,上建圆屋覆之,屋径阔一丈六尺,一面跳出三尺,以板为(之)上覆、下栈屋上置突灶三所,台下亦置三所,并以石灰饰其表收下乘屋四壁开觑贼孔及安视火筒置旗一口、鼓一面、弩两张,抛石、垒木、停水瓮、干粮、麻蕴、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粪每晨及夜,平安举一火,闻警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

      如每晨及夜平安火不来,即烽子为贼所捉一烽六人,五人为烽子,递如更刻,观视动静一人烽率,知文书、符牒、转牒 ”徐伯成、程鸿运《浅论唐代丝绸之路过天山路径》(《西北史地》4期)认为,唐代丝路即丝绸之路总称的北道其过天山的路径为:经伊州、西州,走白水涧道,过天山沟谷带,经达板城、轮台出天山过张保守捉、乌宰守捉继续西行,该路在远古即已开通,在历代商贸活动中得以运用唐代西域各地守捉:唐代西域各地守捉:[驻军三百人以及边疆军事检查站]守捉:唐代兵制,军队戌守之地,较大者称军,小者称守捉,其下则有城有镇天宝以前,军、镇、守捉皆有使上元以后改防御使为团练守捉使,简称则无守捉二字赤亭守捉城:赤亭守捉城: 鄯善县七克台乡东南 10 公里赤石山上独山守捉城:独山守捉城: 木垒县城南 2 公里,全城周长 2800 米冯冯洛守捉城:洛守捉城: 吉木萨尔县三台镇东北 5 公里俱六守捉城:俱六守捉城: 阜康县或米泉市甘泉堡沙沙钵钵守捉城:守捉城: 吉木萨尔县双岔河故城罗护罗护守捉城:守捉城: 哈密市西南面之灰子沟,或称三间房之地乌乌宰守捉城:宰守捉城: 玛纳斯县东北 3 公里的破城子张张堡守捉城:堡守捉城: 昌吉县东北角,老县城东侧。

      黑水守捉城:黑水守捉城: 乌苏市境内老西湖附近叶河守捉城:叶河守捉城: 沙湾县属之安集海;另一说在乌苏市境内耶勒守捉城:耶勒守捉城: 吉木萨尔县西贝 60 公里之三台;一说在阜康六运古城于于术术守捉城:守捉城: 库尔勒市库尔楚附近之安渴兰且故城焉耆六守捉之一榆榆林守捉城:林守捉城: 库尔勒市至轮台县之间的野云沟之阿克敦张张三守捉城:三守捉城: 和硕县属乌什塔拉附近龙龙泉守捉城:泉守捉城: 轮台县东阳霞附近西夷僻守捉:西夷僻守捉: 轮台县之阿巴特焉耆六守捉之一张张堡守捉:堡守捉: 马纳斯县之巴尔嘎逊古城坎城守捉:坎城守捉: 策勒县之乌宗塔迪葱岭守捉:葱岭守捉: 在帕米尔高原兰兰城守捉:城守捉: 民丰县安迪尔河下游。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