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这样教数学体会.doc
2页《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书心得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书中全部都是华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而且每一节课前都有教师的课前慎思、课后反思、以及专家的课后评析我津津有味的读着,几乎舍不得放下,因为文章写得特别真实、朴实,仿佛任课教师、专家们就在自己的眼前和自己娓娓道来,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怎样反思、怎样评课,这其中的奥妙跃然纸上,深入浅出,通过研读这4节数学课,使我获益良多一)看了华老师执教的关于“角的度量”一课,激起了我很多的思考,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为我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1、创设情境要别出心裁 教材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而往往我们在教学时创设的情境是不能贯穿整节课堂的,有时甚至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在本节课中,华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了贯穿全课的生动有趣的“量角”情境三个滑梯的不同之处怎样用数学的眼睛找出来?”这个美妙的问题,首先诱发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引发学生主动地说出了角度的不同;这里蕴含着华老师对角的概念的清晰把握和深刻理解。
华老师通过形象地“聚点成线”的手法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清晰表象,可谓独具匠心! 2、知识建构要融会贯通我们在进行数学的时候,通常是分章节,分知识板块,循序渐进地进行的.有时候教学一个新的知识时,我们常常会从学生熟悉的,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分析与探索.这说明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在教学时只有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和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学生在构建知识时才能做到融为贯通角的度量”这一课所包含的内容有:认识量角器、探究量角的方法、体会量角的方法三个知识点但在华老师的课上涵盖的知识面却非常之广(并非只有这三点),但感觉广而不乱,脉络非常清晰,知识建构浑然一体全课以问题为切入点,以“量出滑梯的角是多少”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思考、辩论、明晰的过程华老师“浓墨重彩”了角的本质特征,抓住了角的作用,把握度量的意义,突出了量角的方法,教师总结了“二合一看”,量角的方法则随之迎刃而解,水到渠成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正象华老师所言:“教是因为需要教”整堂课知识的建构纵横联系,融会贯通,充分体现了: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多么有智慧的目录,多么启迪思考的语言二).我还认为这是一本集课堂实录、课后反思、理论指导于一体的数学读物。
而每节课例中的“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四个环节,又与我们三小倡导的“四主五步教学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集体备课、单元教材解读、课时课堂设计、课后反思,所以更是让我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首先,从华老师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堂好课必须要有课前的充分的研读和精心的思考准备不光要研读教材,更要研读涉猎与本知识相关的更深层次的更广泛意义方面的书籍;还要研读学生,换位思考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课堂反应从本书可以看到,像华老师这样的每上一次课都要进行那么细致入微的“课前慎思”,那我们不更应该去储备吗?所以对于学校倡导的“集体备课”这个集体智慧的环节,我们要深思,要全面利用做到每节课堂的前瞻和后观而这决定了我们自己对这一相关知识的整体把握其次,对于每节课的实际教学设计,要考虑环节设计,考虑教法,考虑语言提示,更关键的是要考虑学生,心中装着学生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也更具有指导价值第三,在课堂展示中,我们老师眼里要能看见学生,正如一位专家说的“记住课堂不是展示老师自己而是给学生一个话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中注意语言和表情对孩子的作用,如华老师在上《圆的认识》一课中经典语言指导:“呦,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 ,“量角的大小,他已经想到角来比,真不简单!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我提议大家再次鼓掌!”,“我想刚才举手的人和笑的人跟她想的是一样的。
佩服!”,”“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好不好?”第四,对于课堂反思,我们大多数老师上过了也就过去了的确,也能理解,大家上完两节课,还有两个班的作业在等着批阅一上午也就过去了下午至少有1—2节课又在等着大家再说还有别的事需要处理但是,虽然不能做到每节课的深刻反思,但每节课上完后,相信我们都会有所感触,即便偶尔闪过的一个念头,即便只是一点遗憾,用一句两句写在备课本的右侧,足矣常常想:看华老师的这本书,听华老师讲解的课,真的是在与智慧交谈,与优秀对话反思也是良多,感慨更深——我们是写教学设计,华老师是在研究教学设计;我们是在传授知识,华老师是在启迪智慧;我们是在感慨复感慨,“我怎么没想到?”“我怎么上不出来”而华老师是在反思和登高请看华老师告诉我们的答案:“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意想不到地存着微妙的联系,关键是发现那份联系是件不容易的事”、 “我上出了一些专家认可的课,有人说我‘勤奋’、‘刻苦’,其实我自己不认为是‘勤奋’、‘刻苦’,我是在享受幸福,享受自己的全情投入,享受数学对我的青睐有加,享受生活对我的‘无微不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