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口述史在乡村档案文化建设巾的意义与作用.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99607738
  • 上传时间:2022-05-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3.88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口述史在乡村档案文化建设巾的意义与作用                    文/ 王 凯 蒋国勇摘 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文化建设逐渐被提上日程考虑到中国的乡村文化长期以来缺乏文字记录、更多地依靠口耳相传的现状,口述史在乡村档案的构建中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一方面,对乡村口述史料的发掘可以弥补现有文献资料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揭示出某些文献资料所未记录的历史真相通过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在乡村口述史发掘与利用上的尝试与努力,结合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大环境,我们整理出了当前环境下乡村口述史研究的新思路关键词:乡村档案 文化建设 乡村口述史 人类学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随着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一个村庄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也发生了改变有些村落已经消失,随之而去的还有村子的历史、人们曾经留在村里的一切美好回忆,以及随着村落诞生而诞生的文明乡村档案是关于一个村庄方方面面的记录,包括村庄的历史、经济、地理、文化以及社会风俗等资料乡村档案的发掘与利用由来已久,学界对于其重要性也早已有所认识然而,乡村档案的发掘与保存工作,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统一规范的工作程序,而且缺乏有效保障。

      长期以来,作为民间文化的记录,中国的乡村档案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乡村档案散失的情况十分严重,可以说,开展乡村档案的发掘与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一、建立乡村口述档案的必要性如今,大多数村庄的历史,对于现在生活在该区域的人来说已经成为过去,记录历史的档案大多不复存在,只有少部分得以留存下来,成为现在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们研究农村问题时唯一可查考的凭证资料如,对徽州文书、华北契约文书、侨批文书、清水江土地契约文书等民间档案文献的查考随着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推进,口述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挖掘乡村口述史料,不仅可以弥补历史文献资料缺失的不足,还可以揭示某些文献资料无法记录的历史真相美国汉学家韩书瑞(Susan Naquin)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她之所以能写成《千年末世之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是因为“运气太好,碰到那一批从未被使用过的口供资料”[1]官方的文字记录不仅不能够覆盖历史全貌,甚至或多或少地带有主观色彩,这对探寻历史真相显然是一种制约;我们在研究一些不习惯用文字主动记录自己的集体时,其留存下来的口述材料的价值更是难以估量保罗?汤普森说:“事实上,口述史学就如历史一样悠久它是历史的第一种形式。

      [2]在中国或者西方的传统史学中,都掺杂着不少口述史学的成分,在诸如司马迁、塔西佗这样的历史学家的著作里,都记录下了不少他们亲耳所闻的话语,这些语言被记录下来,就成为今天我们研究某段历史或某个人物的可靠依据在无文字或文化水平低下的地区,口耳相传一直是传承历史、文化与传统的唯一方式王治能在《论收集无文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一文中指出:“各少数民族的来源、历史演变、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长期以来都是靠口语传记方式世世代代流传的……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熟悉本民族来源和演变历史等情况的人越来越少了,且这些人多数年事已高,他们的思维、听力和表达能力都很弱照此下去,不要多长时间,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服饰等将会在社会上消失[3]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大多缺乏将事件记录下来的文字水平,更没有这样的意识因此,有关农村历史,能够形成文本的很少事实上,能够成为纸本存世的乡村档案,大多是一些账目、文书或者谱牒,而更多活生生的和有价值的历史,大多存在于人们的口耳相传之中所以说,在乡村档案建设过程中,仅把精力用在对已有文本资料的整理发掘中,无论如何都是无法整合出一部完整的村庄历史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口述历史或者口述档案在乡村档案建设中呈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当前,口述历史或口述档案发掘抢救的紧迫性也日益凸显黄琴等人在云南民间口述档案的研究中提到:“1983年丽江地区组织召开的东巴座谈会上,参会的东巴有60位;今天,这些东巴大多已去世老东巴的去世使得大量宝贵的东巴口述历史无法传承下来,也使得至今仍散存于民间或保管在各地档案馆、图书馆等部门的东巴古籍成为无人能读懂的‘天书’[4]如今,乡村口述档案的发掘抢救与整理保存,已经到了一个与时间赛跑的紧急关头唐纳德?里奇在他那本著名的口述史工作指南里说:“不论是否有人来请教,老年人都会自顾自地追忆过去因此有文化的老人会自己写自传;对于那些有名望的老人,会有人主动采访他、为他写自传可是对于大多数既没有名望也没有文化的乡村老人来说,若没有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或者口述档案工作者及时把他所知道的历史完整地记录下来,那么他很可能就没有机会把他所知道的史实说出来,这对于开展研究工作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里奇认为,“口述历史是一种十分生动、积极的过程,访谈者探究、录音、储存某类特殊的记忆由于了解到当人老的时候,往往记不得人名和日期,口述史学家便在事前做好研究工作以协助受访者;再经由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赋予对话一些内容和结构,也以互动的方式提示访谈证言中看似错误或矛盾的地方。

      [5]由此可见,没有得到专业协助而留存下来的口述历史,其信息必然在一代一代的传递过程不可避免地丢失,而在口述史作为一门规范的学科出现以前,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今,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保护口述历史的意识,并积极付诸行动二、乡村口述史的应用与实践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通过观察法写成民族志,这部作品对后来的人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倡人类学家要亲赴当地,与那里的居民一起生活,并参与到当地的各种活动之中,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文化的研究与记录在中国,利用口述史的方式进行乡村研究,始于国内第一代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写作《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时,曾多次到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进行实地调查,书中的很多资料来源于他与当地居民的访谈记录林耀华的《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虽是借用小说体裁写成的,但他笔下人物的言语行为并非凭空构造,他在序言中强调:“《金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这部书包含着我的亲身经验、我的家乡、我的家族的历史,它是真实的,是东方乡村社会和家族体系的缩影;同时,这部书又汇集了社会学研究所必须的种种资料,展示了种种人际关系的网络——它是运用社会人类学调查研究方法的结果”、“本书所描绘的每个事件甚至细枝末节,从本质上讲都是真实的,每个人物都有所指”。

      他所说的有针对性的和系统全面的社会调查,主要指他与当地居民进行的各种形式的访谈建国以后,我国曾数次开展大规模的口述史发掘工作据王胜统计,其中大型的乡村口述史研究项目有孙立平和郭于华等主持的20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计划、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浙江省社会学会共同组织实施的国家课题《经验中国:50年乡村社会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协调的大型社会调查研究项目中国百村经济调查、昆明医学院健康研究所与云南生育健康研究会共同组织的乡村医生与赤脚医生比较研究[6];此外,像《口述大寨史》、《安徽农村改革口述史》、卢敦基主编的《永康手艺人口述史》这样的乡村口述史著作也不断涌现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关于乡村口述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得到改进与发展根据各个乡村的特殊情况,并且伴随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口述史工作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资料搜集如张佩国所言,乡村口述史“其颇具革命性和颠覆性的意义在于,通过有意识地记录下人民大众自己的表达,让老百姓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在历史的磁带上留下自己的声音”[7]在台湾地区,中华民国社区营造学会和台湾省政府文化处合作推动了一项名为“大家来写村史——民众参与社区史种籽村建立计划”的活动,邀请十个社区作为试点,开展试验性的民众写史活动。

      这是一个“企图从草根重建文化自觉和社区认同的新尝试”[8];鼓励村民自己动手写史,更多的是一种变型的口述史的味道在大陆,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中也同样少不了口述史的身影如绍兴的“乡村史苑”基层文化基地建设,有一重要的部分就是“组织村民进行历史文化传承,通过‘乡村史苑’构建,积极发挥老一辈村民见证历史发展的作用,发挥档案优势,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对本村各阶段发展慨况和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记录留存”[9]如今,以口述史为看点的乡村档案建设逐渐进入了媒体的视野《钱江晚报》始于2006年的《行进中的年度乡村档案》栏目已经持续了七年,该栏目以记录农村家庭琐碎生活作为看点,这其实是对当代乡村口述史的一种补充;2009年的第四届成都双年展播放了李一凡的纪录影像《淹没》和《乡村档案》作为记录影像,后者的篇名大可玩味李一凡说:“原本想寻找宗教在乡村建设意义上的成功样本,结果找不着,只好把现实放在这儿,大家看看怎么办[10]用影像不带批判性地记录现实,其中必然包括村民的各种话语,这使得其从一开始就带有口述史的味道在地域乡村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口述史逐渐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汤普逊所说:“口述史正是用人民自己的语言把历史交还给了人民。

      它在展现过去的同时,也帮助人民自己动手去构建自己的未来[11]显然,口述史以其强大的能动性,将在当前的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中获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一定是可以预期的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档案馆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社会认同视野下的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研究——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实践的考察”(12YJA870009)成果之一参考资料:[1] 周武. 用新史料讲新故事——韩书瑞教授访谈录[J]. 史林,2005(6).[2][ 英] 保尔·汤普逊. 过去的声音——口述史[M].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3] 王治能. 论收集无文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J]. 档案学研究.1997(2).[4] 黄琴、华林、侯明昌. 论亟待保护抢救的云南民间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J]. 档案学通讯.2009(1).[5][ 美] 唐纳德·里奇. 大家来做口述历史[ 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6] 王胜.乡村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以笔者在农村的访谈为例[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9):106.[7] 张佩国. 口述史、社会记忆与乡村社会研究——浅谈民事诉讼档案的解读[J]. 史学月刊.2004(12).[8] 尤力、阿冒等. 大家来写村史--- 民众参与式社区史操作手册[M]. 唐山出版社,1998.[9] 祝安钧、金剑栋. 留住记忆之魂打造精神家园——绍兴县“乡村史苑”基层档案文化阵地建设实践[J]. 浙江档案.2012(6).[10] 李宏宇. 第四届成都双年展:不要玩世现实主义[J]. 南方周末.2009.8.6, D27 版.[11][ 英] 保尔·汤普逊. 过去的声音——口述史[M].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