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体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7页精品文档体育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2. 目标定向:是指个体内心追求的成就目标取向3•目标设置:是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 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4•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 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5•运动动机:是指由运动目标引发的, 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6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 表现7. 归因: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8•应激:是人体对所施要求做出的一种非特殊反应唤醒:指机体总的生理行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 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 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填、判、名解)9•心境状态:是由环境刺激而引起的情绪和情感的唤醒状态,是具有感染力的微弱而持久, 但并非永久的情绪状态。
具有稳定和弥漫的特征10•高原现象:个体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一直上升的,有时会出现暂时的停顿的现象,这种 现象叫高原现象11. 态度:是个体对待外界现象(包括人和事物)较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 种成分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12. 专门化心理技能:通常指适合于某一专项所必需掌握的心理技能13•心理技能训练(PST):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对大脑所进行 的专门训练,以达到强化心理技能、培养特殊心理能力的目的14. 表象:是一种不需外部刺激直接参与,在头脑中对人体的一切感觉(视觉、听觉、触觉、 本体感觉等)经验进行再现或重构的心理过程15. 表象训练:是人们有意识的利用自己头脑中已形成的表象,对技术动作或运动情景进行 回顾、重复和丰富发展,从而唤起运动感觉,强化肌肉本体感觉,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 能力的方法和过程16. 技能迁移: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掌握另一种技能的影响积极影响称正迁移,消极影 响称负迁移17・体育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师生在体育课堂中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具有相对 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特点18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19. 协变性原则: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 或预测,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 不相一致时,会把它归因于内部的原因,这种现象就被称作协变性原则 20.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 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 我能行”21. 成就动机: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性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 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22.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 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23. 心理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能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心理操作系统,是一种 与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劳动、身心健康以及调节与提高人体身心潜能相关的,在人 脑内部进行与形成的内隐技能24.驱动理论认为运动表现(P)是习惯(H)与驱力(D)的乘积即 P=H*D二、填空1. 目标设置的作用:指向任务、激发动机、坚持参与、实现目标2. 运动动机的功能:发动功能、选择功能、强化功能、维持功能3. 归因理论中的 三维度四因素 :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是 能力 ;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是 努力 ;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是 任务 ; 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是 运气 。
4. 竞赛焦虑分为 认知状态焦虑 (与操作活动水平呈负相关线性关系) 、 躯体状态焦虑 (与操作活动水平呈倒 U 型曲线关系)和 状态自信心 (与操作活动水平呈正相关线性关系)三个 方面5. 分解练习 法有利于封闭性动作技能的形成, 完整教学法 更有利于开放性动作技能形成6. 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认知定向阶段(泛化阶段) ,动作联合阶段(分化阶段) 、协调完善 阶段(自动化阶段)7. 体育教学组织常见的心理学分组形式:能力分组(有利于竞争意识激发) 、兴趣分组、友伴分组(团结意识培养) 8. 体育学习方法的指导有: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9. 课堂心理氛围分为:和谐型、一般型、冷漠型10. 竞争可分为:个体间、团体间、自我竞争三种形式11. 体育课堂心理氛围的作用:效应功能、信号功能、教育功能12.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形成何种类型的课堂心理氛围取决于: (学生的) 反馈 、(教师的)输入 、(师生之间的) 输出 三种因素13. 归因理论中对成败的原因分类的三个维度:内外源维度、稳定性维度、可控制维度14. 运动表象 从感觉通道上分为: 视觉表象(前提) 、动觉表象(关键) ; 从表象中自己所处 的视角来分 :内部表象、外部表象。
15. 动作技能的分类方法: 封闭性与开放性动作技能;不连续性、系列性和连续性动作技能; 低策略性技能和高策略性技能16. 学习时小组的分组原则: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17. 注意力分类的两个维度 :广阔性、内外向性 18. 运动兴趣的分类: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可以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根据运动兴趣 的倾向性,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性趣;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可分为广泛兴趣和中 心兴趣;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范围和稳定性,可分为有趣、乐趣和志趣三.选择1. 学习目标定向比成绩目标定向更有利于个人发展2. 一般高学习 / 低成绩的目标定向比低学习 / 高成绩的目标定向更有利于个体在体育活动中 的积极表现、努力程度、持续性和运动效果3. 合理的(积极的)归因是将结果归因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因素即努力 ##4. 个体的动机和行为受期望的驱使, 而期望的改变又与个体的归因, 特别是与归因的稳定性维度有着高度的相关5. 暗示训练是指利用语言、手势、表情以及其他刺激物,采用间接、含蓄的方法,对训练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 (重点看184.185的形式与方法)四、 判断;1、 把某一行为的结果归因于稳定原因的个体比归因于不稳定原因的个体更期望该行为再次发生。
P822、 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之间的关系呈倒 U型曲线,即特别高和特别低的唤醒水平有碍于操作,只有中等水平的唤醒有助于操作 P1213、 高唤醒水平是顺利完成简单的运动任务所必需的,精细或复杂的运动任务则要在低唤醒 水平下才能完成P 121五、 简答1、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向? P35①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动作技能的学习;② 合理运用表扬的激励方式;③ 合理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④ 合理的评价方式;2、 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设置的原则 ?P39① 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目标;② 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③ 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目标;④ 设置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目标;⑤ 既要设置目标又要提供反馈;⑥ 应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⑦ 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3、 体育参与活动动力系统图 P53体育活动需要 —►体育活动动机 —► 体育活动兴趣—►体育活动习惯—►体育活动态度4、 运动兴趣的品质? P531)运动兴趣的倾向性; 2 )运动兴趣的广泛性; 3 )运动兴趣的稳定性; 4 )运动兴趣的效能;5、 运动兴趣的分类? P57(1)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可以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2) 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3) 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可以分为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4) 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范围和稳定性,可以分为有趣、乐趣、志趣。
6、 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如何培养运动兴趣)? P59①运动需要的满足;②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③运动内容的新奇性;④教学方法的适合性; ⑤成功体验的获得;⑥融洽的师生关系;⑦良好的运动教学环境 7、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P65①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②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③适当展开竞争,积 极组织合作;④及时反馈,肯定评价;⑤端正体育态度8、 什么是成就动机?如何培养? P67 成就动机: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性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 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提高可通过学生的谈话、讨论是他们对体育学 习成就动机有关的自我行为产生“意识化” ,通过游戏等使学生认识到采用实现目标的行为 策略与成败的关系,以及成败对情感体验的影响,获得成功与失败 经验的“体验化” ,通过对成就动机有关的 “运动目标” 等概念的讲授与理解使这些观念在学生头脑中 “概念化” ; 通过变“常模参照”为“自我参照 ”9、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 ?形成原因?对此现象的教育措 施? P82A)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是产生的无助能力,丧失信心的 心理状态与行为。
B) 主要心理特征有:1)自我效能感低;2)消极思维;3)情绪失调;4 )人际关系不良C) 形成原因:客观原因:教师、家长和教练的教育方式不当;不良的教育环境主观原因: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在归因模式上存在障碍,习惯将失败归因与自 己能力低、智力差这种不可控的内在稳定因素,而将成功归因于偶然的运气、任务难度低 等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心理D )教育措施:对其要以鼓励为主,帮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目标导 向;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10、 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 P84内部因素: 1)个性特征; 2)成就动机 ; 3 )自我效能感; 4)性别; 5)年龄外部原因: 1)社会文化背景特征; 2)运动项目特征; 3)训练年限; 4)比赛结果11、 在体育运动中应如何进行归因训练? P881) 进行积极的反馈; 2)增加成功的体验; 3)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 4)明确各种 因素的可控性; 5)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 6)强调个人努力; 7)谨慎的比较个体之间 的差距; 8)实事求是12、 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 P126环境因素: 1)比赛的重要程度; 2)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个体因素: 1)特质焦虑; 2)自尊13、 和谐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创造? P246;①运用教学技巧;②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③美化体育课堂环境;④为学生设立适宜的学习目标;⑤对学生积极的期望(期望效应) ;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4、 对待学生不良行为的有效策略? P247①运用非语言控制; ②提供学生表现机会;③及时制止不良行为; ④加强师生互动;⑤提高自身能力15、 学生的不良行为 ?1) 涣散行为; 2) 抗拒行为; 3) 攻击行为; 4)躲避行为;16. 简述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三者研究的共同点?第一,研究的对象都是参与身体活动的人;第二,研究的内容涉及从事身体活动中人的心 理现象,如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