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邻苯二甲酸酐.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wm****3
  • 文档编号:41408151
  • 上传时间:2018-05-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9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邻邻苯二甲酸苯二甲酸酐酐中文名:邻苯二甲酸酐别名:苯酐英文名:phthalic anhydride分子式:1,2-C6H4(CO)2O,C8H4O3分子量:148.11CAS:85-44-9形成条件:邻苯二甲酸分子内失去一分子水而形成的环酸酐物物理理性性质质白色针状结晶相对密度(水=1)1.53,熔点 131.6℃,沸点295℃(升华)微溶于冷水、乙醚,易溶于热苯、乙醇、乙酸中化化学学性性质质邻苯二甲酸酐可发生水解、醇解和氨解反应,与芳烃反应可合成蒽醌衍生物邻苯二甲酸酐在工业上是在五氧化钒催化下,由萘与空气在 350~360℃进行气相氧化制得,也可用空气氧化邻二甲苯制得邻苯二甲酸酐可代替邻苯二甲酸使用,主要与一元醇反应形成酯,例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用用途途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都是重要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酐与多元醇(如甘油、季戊四醇)缩聚生成聚芳酯树脂,用于油漆工业;若与乙二醇和不饱和酸缩聚,则生成不饱和聚酯树脂,可制造绝缘漆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邻苯二甲酸酐也是合成苯甲酸、对苯二甲酸的原料,也用于药物合成1、物质的理化常数 国标编号: 81631 CAS: 85-44-9 中文名称: 邻苯二甲酸酐 英文名称: o-Phthalic anhydride 别 名: 苯酐 分子式: C8H4O3;C6H4(CO)2O 分子量: 148.11 熔 点: 131.2℃ 沸点:295℃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1.53; 蒸汽压: 151.7℃(蒸汽压 0.13kPa/96.5℃ ) 溶解性: 不溶于冷水,溶于热水、乙醇、乙醚、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稳定性: 稳定 外观与性状: 白色针状结晶 危险标记: 20(腐蚀品) 用 途: 用于制造增塑剂、苯二甲酸二丁酯、树酯和染料等。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健康危害:本品对眼、鼻、喉和皮肤有刺激作用,这种刺激作用,可因其在湿润的组织表面水解为邻苯二甲酸酐而加重可造成皮肤灼伤吸入本品粉尘或蒸气,引起咳嗽、喷嚏和鼻衄对有哮喘史者,可诱发哮喘慢性影响:长期反复接触可引起皮疹和慢性眼刺激反复接触对皮肤有致敏作用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低毒类急性毒性: LD504020mg/kg(大鼠经口)刺激性:家兔经眼:119mg,重度刺激家兔经皮:595mg(24 小时),重度刺激 危险特性: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的危险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编5.环境标准: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1mg/m3 前苏联(1975) 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1mg/m3(一次值;日均值) 前苏联(1975) 水体中有害物质的最大允许浓度 0.5mg/L 空气中嗅觉阈浓度 0.05ppm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一、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废弃物处置方法:建议用焚烧法处置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带防毒口罩眼睛防护:戴安全防护眼镜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手防护:戴橡皮手套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水冲洗至少 15 分钟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 15分钟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灭火方法: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邻苯二甲酸酐 化学品英文名称: o-phthalic anhydride 中文名称 2: 苯酐 英文名称 2: 技术说明书编码: 948 CAS No.: 85-44-9 分子式: C8H4O3 分子量: 148.11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邻苯二甲酸酐 ≥99.7% 85-44-9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本品对眼、鼻、喉和皮肤有刺激作用。

      吸入本品粉尘或蒸气,引起咳嗽、喷嚏和鼻衄对有哮喘史者,可诱发哮喘可致皮肤灼伤慢性影响:长期反复接触可引起皮疹和慢性眼刺激反复接触对皮肤有致敏作用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 本品可燃,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 15 分钟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 15 分钟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遇明火、高热可燃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切勿将水流直接射至熔融物,以免引起严重的流淌火灾或引起剧烈的沸溅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酸碱塑料工作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还原剂、酸类、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包装必须密封,切勿受潮应与氧化剂、还原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 MAC(mg/m3): 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 MAC(mg/m3): 1 TLVTN: OSHA 2ppm,12.2mg/m3; ACGIH 1ppm,6.1mg/m3 TLVWN: 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溶剂洗脱-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眼睛防护: 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酸碱塑料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回目录 主要成分: 含量: 一级≥99.7%; 二级≥99.2% 外观与性状: 白色针状结晶 pH: 熔点(℃): 131.2 沸点(℃): 295 相对密度(水=1): 1.53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5.10 饱和蒸气压(kPa): 0.13(96.5℃) 燃烧热(kJ/mol): 无资料 临界温度(℃): 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 无资料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无资料 闪点(℃): 无意义 引燃温度(℃): 570 爆炸上限%(V/V): 10.4 爆炸下限%(V/V): 1.7 溶解性: 不溶于冷水,溶于热水、乙醇、乙醚、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 用于制造增塑剂、苯二甲酸二丁酯、树脂和染料等 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回目录 稳定性: 禁配物: 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强还原剂 避免接触的条件: 潮湿空气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D50:4020 mg/kg(大鼠经口)LC50:无资料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家兔经眼: 100mg,重度刺激。

      家兔经皮:500mg/24 小时,轻度刺激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 无资料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用焚烧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81631 UN 编号: 2214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O53 包装方法: 两层塑料袋或一层塑料袋外麻袋、塑料编织袋、乳胶布袋;塑料袋外复合塑料编织袋(聚丙烯三合一袋、聚乙烯三合一袋、聚丙烯二合一袋、聚乙烯二合一袋);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 运输注意事项: 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氧化剂、还原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 年 2 月 17 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 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 423 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 8.1 类酸性腐蚀品;车间空气中邻苯二甲酸酐卫生标准 (GB 16215-1996),规定了车间空气中该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及检测方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