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067-078(教育精品).doc
90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067-078)/二百卷 (清)永瑢、纪昀等 编纂 ●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时令类《尧典》首授时,舜初受命,亦先齐七政後世推步测算,重为专门,已别著录其本天道之宜以立人事之节者,则有时令诸书孔子考献徵文,以《小正》为尚存夏道然则先王之政,兹其大纲欤?後世承流,递有撰述,大抵农家日用、闾阎风俗为多,与《礼经》所载小异然民事即王政也,浅识者岐视之耳至於选词章,隶故实,夸多斗靡,浸失厥初,则踵事增华,其来有渐,不独时令一家为然汰除鄙倍,采摘典要,亦未始非《豳风》、《月令》之遗矣 △《岁时广记》·四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宋陈元靓撰元靓不知其里贯,自署曰广寒仙裔而刘纯作後序,称为隐君子其始末亦未详言,莫之考也书前又有知无为军巢县事朱鉴序一篇,鉴乃朱子之孙,即尝辑《诗传遗说》者,後仕至湖广总领元靓与之相识,则理宗时人矣其书《宋志》不著录,惟见於钱曾《读书敏求记》,称前列《图说》,分四时,为四卷,今此本乃曹溶《学海类编》所载,卷首并无《图说》,盖传钞者佚之书中摭《月令》、《孝经纬》、《三统历》诸书为纲,而以杂书所记关於节序者按月分隶,凡春令四十六条,夏令五十条,秋令三十二条,冬令三十八条。
大抵为启札应用而设,故於稗官说部多所徵据而《尔雅》、《淮南》诸书所载足资考证者,反多遗阙,未可以称善本特其於所引典故皆备录原文,详记所出,未失前人遗意与後来类书随意删窜者不同,故并录存之,以备参考焉△《御定月令辑要》·二十四卷、《图说》·一卷康熙五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初,明冯应京与戴任共辑《月令广义》二十五卷,体例粗备,而所录繁简失中,雅俗弗别,颇不免於芜杂,未可以前民利用我圣祖仁皇帝钦崇天道,敬授人时,特命儒臣别为编纂门目虽仍其旧,而刊除无稽之论,增补未备之文,定为《图说》一卷,《岁令》二卷,《每月令》一卷,《春夏秋冬合》及《土王令》五卷,《十二月令》及《闰月令》十三卷,《昼夜令》二卷,《时刻令》一卷每类分《天道》、《政典》、《民用》、《物候》、《占验》、《杂纪》六子目,《每月令》则六子目外增《日次》一子目,《十二月令》、《闰月令》则六子目外增《节序》、《日次》二子目各援引图籍,注明出典,具有根据其为旧本所有者,标题原字;今本所加者,标题增字亦不掩古人所长,本本元元,条分缕析用以乘时布政,顺五气之宜;趋事劝功,裨四民之业敬天出治,敦本重农之渊衷,具见於是固不仅点缀岁华,采撷词藻,徒供翰墨之资焉。
──右“时令类”二部、二十九卷,皆文渊阁著录 ○时令类存目△《四时宜忌》·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明瞿佑撰佑字宗吉,钱塘人洪武初,官国子助教永乐间,官周王府右长史,谪戍保安洪熙初,赦还此书记十二月所宜所忌,历引《孝经纬》、《荆楚岁时记》、《玉烛宝典》,而兼及於《济世仁术》、《法天生意》、《指月录》、《白杂忌》诸书,甚至道家符亦皆载入徵引虽博,究不免伤於芜杂也 △《四时气候集解》·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李泰撰泰字淑通,鹿邑人,洪武丁丑进士姚福《青溪暇笔》称其官为詹事府通事舍人,其事迹则无考也是书成於洪熙元年,大旨以《月令》诸书纪载时物,仅得其大略,前人训释,又互有异同因搜采群籍以为考证然篇幅太隘,未能详核 △《月令通考》·十六卷(内府藏本) 明卢翰撰翰有《易经中说》,已著录此书以一岁十二月,每月杂采故事,兼及流俗旧闻首记天道,次治法,次地利,次民用,次摄生,次涓吉,次占候,次迹往,次考言,次扩闻,谓之十例,颇为庞杂其自序云:“因见《家塾事亲》一书而广之为此则托始已为俗学,其不能精核宜矣 △《月令广义》·二十五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明冯应京撰,戴任续成之应京有《六家诗名物疏》,已著录。
任始末未详,惟卷端有二私印,一曰“肩吾父”,一曰“新安布衣”而已是书前有任《叙由》一篇,称应京初为《士民月令》一卷,凡十有二令今益以闰月而增《五纪篇》,冠以图,统之以《岁总》约十二月文义之同者,括为《每月令》,领於春令之前复概每月三十日所同者,立《昼夜令》,而一十二时区为时令,系诸篇终其为卷二十有五则应京原书只一卷,此本皆任所增加而卷首《冯г纪略》乃称应京在镇抚司作此书二十四卷,应京自序又称任仅增三之二大抵二人先後成之,而彼此均欲据以为功,故其说矛盾也其书较卢氏《月令通考》差详备,而亦多猥杂如诸神诞辰之类,皆本道书,而非可笔之儒籍者也 △《节宣辑》·四卷(内府藏本) 明上洛王朝盍撰朝盍,周定王肃七世孙成化三年,肃曾孙同钅朵始分封上洛万历三十二年,朝盍袭封其书专记时令,多袭旧文△《养馀月令》·二十九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戴羲撰羲字驭长,里贯未详崇祯中官光禄寺典簿其书分纪岁序,而附以蚕、鱼、竹、牡丹、芍药,兰菊诸《谱》钞撮旧籍,无所发明 △《日涉编》·十二卷(内府藏本) 明陈皆撰皆字升也,应城人是书杂采故实诗歌,按时令编次,每一月为一卷先叙月令节候,而三十日以次列之。
皆以故实居前,诗歌居後,所采颇为芜杂前有康熙二十七年巩昌知府文安纪元重刊序,乃惜其列代事迹有关劝戒者尚未详录,非也至谓其不载闰月为疏漏,则所言当矣 △《广月令》·三卷、《後集》·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王勋撰,《後集》则其子璞所补勋字曰放,璞字伯怀,黟县人其书采掇传记,欲为《月令通考》诸家广所未备,而好取新奇,转成浅陋如《十二月》云:“大茅君降白鹤,吐火烘客,老子降九十六种魔皆道家无稽之谈,尤为荒诞其标目曰《别有天》,曰《有本如是》,曰《山外山》,曰《众香国逸史》,皆佻纤尖巧,亦不出明季小品习径也 △《古今类传岁时部》·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董士、董炳文同编士字农山,炳文字霞山,乌程人是书前有潘耒序,称其兄弟共撰类书,分天、地、人、物为四部,名曰《古今类传》先以岁时日次一编见示,乃天部中之一种然则未成之书也其例首为岁序总类,次为春、夏、秋、冬四时类每於一时一月又先为总类,後以一月分三十日,各纂辑典故诗文,略注所出,而以通用丽句附诸简末其所出则咸不注焉,搜采颇为繁富然隶事在其意义,不在其字句是书所摭,往往乖其本旨如王羲之“春蚓秋蛇”,本论书法,乃以“春秋”二字,入之岁序类中,是可为得古人之意哉?△《节序同风录》·(无卷数,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 国朝孔尚任撰。
尚任有《人瑞录》,已著录是书仿《荆楚岁时记》为之,以十二月为纲,而以佳辰、令节分列为目,各载其风俗事宜於下,颇为详备然人事今古不同,方隅各异尚任不分其时其地,比而同之,又不著其所出,未免失之淆杂,不足以为典据也 △《时令汇纪》·十六卷、《馀日事文》·四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朱濂编濂爵里未详是编所采皆四时十二月事实诗赋,全用《艺文类聚》之体复以是书但分节候而无日次,故更作《馀日事文》四卷,每月三十日,皆摭拾事实诗赋以补之然所引神仙降诞飞之期,既为荒诞,又多以古人行记如范成大《吴船录》之类所载每日至某处者,取为其日之故实,尤为假借也──右“时令类”十一部,一百二十卷,内一部无卷数,皆附《存目》 ●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类一古之地志,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而已,其书今不可见然《禹贡》、《周礼·职方氏》,其大较矣《元和郡县志》颇涉古迹,盖用《山海经》例《太平寰宇记》增以人物,又偶及艺文,於是为州县志书之滥觞元明以後,体例相沿列传侔乎家牒,艺文溢於总集末大於本,而舆图反若附录其间假借夸饰,以侈风土者,抑又甚焉王士祯称《汉中府志》载木牛流马法,《武功县志》载织锦璇玑图,此文士爱博之谈,非古法也。
然踵事增华,势难遽返今惟去泰去甚,择尤雅者录之凡芜滥之编,皆斥而存目其编类,首宫殿疏,尊宸居也次总志,大一统也次都会郡县,辨方域也次河防,次边防,崇实用也次山川,次古迹,次杂记,次游记,备考核也次外纪,广见闻也若夫《山海经》、《十洲记》之属,体杂小说,则各从其本类,兹不录焉 △《三辅黄图》·六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晁公武《读书志》据所引刘昭《续汉志注》,定为梁、陈间人作程大昌《雍录》则谓晋灼所引《黄图》,多不见於今本,而今本“渐台”、“彪池”、“高庙”、“元始祭社稷仪”,皆明引旧图,知非晋灼之所见又据改“槐里”为“兴平”,事在至德二载,知为唐肃宗以後人作其说较公武为有据此本惟“高庙”一条,不引旧图,“沧池”一条引旧图而大昌未及,其馀三条并同盖即大昌所见之本,偶误“沧池”为“高庙”也其书皆记长安古迹,间及周代灵台、灵囿诸事,然以汉为主,亦间及河间日华宫、梁曜华宫诸事,而以京师为主,故称《三辅黄图》三辅者,颜师古《汉书注》谓长安以东为京兆,以北为左冯翊,渭城以西为右扶风也所纪宫殿苑囿之制,条分缕析,至为详备,考古者恒所取资惟兼采《西京杂记》、《汉武故事》诸伪书,《洞冥记》、《拾遗记》诸杂说,爱博嗜奇,转失精核,不免为白璧徵瑕耳。
△《禁扁》·五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王士点撰士点字继志,东平人是书凡为目百一十有六,篇一十有五,为甲、乙、丙、丁、戊五卷考何晏《景福殿赋》云,爰有禁扁,勒分翼张注引《说文》扁从户册者,署门户也,扁与扁同此书详载历代宫殿门观池馆苑等名,故取义於此卷首有欧阳玄至顺庚午序,虞集至顺癸酉序,皆以详赡推之其中如释“东西箱”,以西清附之,盖本前汉《司马相如传》注谓“西清即西箱也”而其释“东西”序则与“东西箱”别为一类,不知《景福殿赋》:“西箱踟蹰以开宴,东序重深而秘奥注:西箱,西序也东序,东箱也本属互文,而析为两地,则於宫室之制殊未能详考又如释“秦阳宫”,一名林光,一名甘泉考程大昌《雍录》,汉之甘泉在渭北之阳,秦之甘泉在渭南之县谓秦甘泉一名阳,殊误又孟康《郊祀志》注:“汉甘泉一名林光师古谓:“汉於秦林光宫旁别起甘泉宫谓汉甘泉一名林光,亦非则於地理之学亦不免偶疏至於秦祈年宫,《三辅黄图》以为穆公作,此书独本《汉书》及《水经注》之说,以为作於惠公,似非无见又若“曲台宫”之类,兼采《雍录》以补《黄图》之所遗,颇可藉以参考末附《名释》一篇,训诂亦极典核虽时有疏密,要於史学不为无补矣。
──右“地理类”宫殿疏之属,二部、十一卷,皆文渊阁著录 (案:《太平御览》所引有《汉宫殿疏》,刘知几《史通》所引有《晋宫阙名》,皆自为记载,不与地志相杂今别立子目,冠於《地理类》之首△《元和郡县志》·四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唐李吉甫撰吉甫字宏宪,赵州人御史大夫栖筠之子,以荫补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贞元初,为太常博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谥忠懿事迹具《唐书》本传是书据宋洪迈跋,称为元和八年所上,然书中更置“宥州”一条,乃在元和九年,盖其事为吉甫所经画,故书成之後,又自续入之也前有吉甫原序,称起京兆府,尽陇右道,凡四十七镇,成四十卷每镇皆图在篇首,冠於叙事之前并目录两卷,共成四十二卷,故名曰《元和郡县图志》後有淳熙二年程大昌跋,称图至今已亡,独志存焉,故《书录解题》惟称《元和郡县志》四十卷此本又阙第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六卷、三十六卷,其第十八卷则阙其半,二十五卷亦阙二页,又非宋本之旧矣篇目断续,颇难寻检考《水经注》本四十卷,至宋代佚其五卷,故水名阙二十有一南宋刊版,仍均配为四十卷,使相联属今用其例,亦重编为四十卷,以便循览仍注其所阙於卷中,以存旧第其书《唐志》作五十四卷,证以吉甫之原序,盖志之误。
又按《唐六典》及新旧《唐书·地理志》,贞观初,分天下为十道,一关内道,二河南道,三河东道,四河北道,五山南道,六陇右道,七淮南道,八江南道,九剑南道,十岭南道此书移陇右为第十,殆以中叶後陷没吐蕃,故退以为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