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两种范式.doc
6页文化研究:两种范式(节译) 斯图亚特·霍尔(S·Hall) 陶东风译关于文化主义的范式 在严肃的、批判性的知识分子工作中,没有"绝对的开始",也很少有不间断的连续相反,我们发现的是不整齐但又具有特征性的发展的不平衡重要的是有意义的断裂--在此,旧的思维路径打断了,新的与旧的因素围绕一系列不同的前提与主题重新组合在一起 文化研究作为一个独特的问题意识(Problematic),出现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但是,它的具有自己特色的问题(questions)却不是在这个时候才被第一次提上桌面情形恰好相反有助于这个领域出现的两本书--霍加特(R.Hoggart)的 《识字能力的用途》(The Uses of Literacy)以及威廉姆斯(R. Williams)的《文化与社会》(Culture and Society)都是属于重新发现的工作(work of recovery)--虽然方式不同霍加特的书涉及"大众社会"(mass society)的论争,而威廉姆斯的书则重构了一个漫长的传统--他称之为 "关于一系列重要的、连续的,对于我们的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生活的回应的记录",并" 通过揭示变迁之本质的方法,来提供一种特殊的地图"。
这两本书对于他们身处其中的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决裂比对它的继承还要重要《识字能力的用途》一书反对当时的文化争论模式--这种争论总是围绕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的区别展开,转而集中解读工人阶级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文化与社会》在同一时期建构了"文化一和一社会"(culture-and-society)的传统,在此书之前的另一本书《漫长的进化》(The Long Revolution)中,威廉姆斯清楚地指出:文化一和一社会的反思模式只能通向一种新颖的分析类型的转向才能完成与发展《漫长的进化》一书的"好的"部分与" 差的" 部分都来自它与传统的思维方法的决裂汤普森(E.P.Thompson) 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一书的情形同样如此在它对于文化、经验、意识等问题的突出方面,在其对于能动性的强调方面,它也表现出了决定性的决裂:与某种类型的技术进化主义(technical evo1utionism)的决裂:与还原的经济主义(reductive economism)的决裂,以及与组织决定论 (organizational determinism)的决裂。
在《漫长的进化》中,可以引出两种不同的把文化加以理论化的方式: 第一种把文化与一整套可以获得的描述(available descriptions)联系起来,社会通过这种描述得到理解,并且表达着自己的共同经验这种界定采用了较早的对于"观念"的强调,但是对之进行了一种彻底的重构(thorough reworking)文化的概念本身被民主化与社会化,它不再由一?quot;最好的说与思"--被认为是人类获得的最高的文明成果,是完美的理想--所组成,即使是在较早的框架中占有特权地位的" 艺术"--文明的最高价值,现在也被重新界定为仅仅是一般社会过程的特定形式之一:意义的赋予与形成,同时也是"共同的"意义("common"meaning) ,即共同的文化的缓慢发展在这个特定的意义上,"文化"是" 普通的/日常生活的"(ordinary)即使是文学作品中提供的那部分最高级、最精致的描述,也只是 "创造着惯例与机构的总体过程的组成部分,通过这个过程,由共同体所尊重的意义才得以分享并变得具有活?quot;因此,不存在把这个过程剥离其他历史过程的方法,相应地,也不存在把各各种描述之间的交流(communication of descriptions)与其他事物分离开来或进行外在比较的方法。
对于文化的第二种理论化的方法是强调文化与社会实践相关的方面,这种强调更加人类学化从这种强调中产生了一种更加简单化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种总体的生活方式 "威廉姆斯把文化概念的这个方面与这个术语的更加描述性的、文化人类学的用途联系起来但是对于我来说,早期的定义是更加核心的定义,"生活方式"可以综合到其中"关键点在于通常被分开的诸种要素与诸种社会实践之间的积极的不可分离的联系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关于文化的理论' 被界定为'对于总体生活方式中诸种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文化'不是一种实践,也不只是对于社会' 习惯与民俗'(mores and folkways)的描述体系-- 就像它在人类学的某些类型中那样,它卷入了所有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相互关系的总和"1 文化是这样一些组织模式、这样一些特定的人类能量的形式:它们存在于我们的所有社会实践中对于文化的分析因此就是"去尝试发现作为这些关系复合体的组织的本质"2 它开始于发现一种特定类型的模式,但是人们不是在单独的艺术、生产、贸易、政治以及家庭的兴起中发现它们,而是"通过研究存在于一个特例中的总体组织(a general organization in a particular example)去发现它们"。
3 人们必须研究这些模式之间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把握所有这些实践与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一个特定时期如何存在并被经验为一个整体,这就是它的"感受结构" 很容易看出,威廉姆斯所要反对的是对于文化的两种解释,一是唯心主义传统中把文化等同于观念,另一种是精英主义传统把文化等同于理想第三种他要修正的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划分,这种观念认为文化没有自己的社会功能而只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也就是说,他的论辩针对庸俗的唯物主义以及经济决定论他提供的是一种激进的相互作用论(radical interactionism),所有的实践都相互作用,回避了决定论的问题 …… 对于威廉姆斯早期的这个立场存在几种激进的修正,每一种都对于文化研究应当是什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E.P.汤普森批评《漫长的进化》说,任何"整体的生活方式" 都不可能不带有斗争的维度以及两种相反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对抗威廉姆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基础与上层建筑》(1973)一文中反思了这种批评,并且通过葛兰西的霸权的概念重新思考了决定与统治的问题这篇文章在阐述三种文化实践形式--统治性的(dominant)、遗留的 (residual)与正在出现的(emergent)--方面,在回到作为"限制"(limits)与"压制"(pressures) 的霸权问题方面是具有启发性的。
但是它依然坚持文学艺术等文化不能与其他的社会实践形式分离他反对结构主义对于实践的特殊性与自主性的强调,以及在分析时把社会划分为互相不联系的特例他强调的是作为实践的总体性的建构活动 …… 汤普森的研究的有机领域是作为关系的阶级、大众斗争、意识的历史形式、具有自己历史特殊性的阶级文化等这一研究与威廉姆斯的更加总体化与反思性的研究模式是不同的他更加关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来自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 之间的阶级区别在威廉姆斯坚持把所有的实践形式都纳入不可分离的实践总体的地方,汤普森则调用(deploy)一种在" 文化"与"非文化"之间的更加古老的区别, "任何关于文化的理论都必须包含在文化与其他非文化的事物之间的辩证互动的概念中"但是其" 文化"的概念与威廉姆斯的概念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必须假定生活经验的物质素材位于一极,而所有无限复杂的人的规训(human disciplines)和系统--明确表述的与不明确表述的、通过正规的方式在机构中形成与扩散的、将上述的物质素材进行转化与变形的东西--为另一极?quot;4 出于对于在所有具体的实践上打上印记的"实践" 共同性的尊重," 我所坚持的正是以下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人类借以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过程" 。
他的历史著作或许可以用他的话概括为:"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剥削的形式之上,这种剥削既是经济的,也是道德与文化的"5 虽然存在许多重要的差异,上述勾勒的就是文化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思考路径--有人或许会说是支配性的范式--的概要这种范式通过不同的方式,把文化理论化为与所有的社会实践紧密相关;同时反过来也把这些实践理论化为人类活动的一种共同的形式:感性的人类实践、人类借以创造历史的活动它与基础/上层建筑的思考方式是对立的-- 尤其是在把基础简单地界定为经济的决定作用方面它更加倾向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它们相互之间不能分离它把文化界定为产生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与阶级的、以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与关系为基础的意义与价值,他们通过文化而"掌握" 或回应生存条件;同时也把文化界定为活着的传统与实践,通过它们,各种各样的理解才得以表达,这些理解也具体地体现在这些传统与实践中 威廉姆斯把定义(definitions)与生活方式(ways of life)这两者统一起来,统一于文化的概念本身;而汤普森则以"经验"概念为中心,把意识(consciousness)与条件(condition)这两个要素结合起来围绕这些关键概念,这两种立场都存在难对付的滑动。
威廉姆斯把"经验的界定 "全部吸纳到"生活方式" ,又把它们吸纳到不可再分的"物质的总体实践",以便消除文化与非文化之间的任何区分;汤普森有时在意识的更加通常的意义上使用"经验" 一词,就像是人们把握、转化或" 弯曲" 条件的集体方式,有时又把经验用作"生活实践的领域"(the domain of the"lived"),条件与文化之间的中间术语(mid-term between condition and culture),有时又当作与特定的意识模式对立的客观条件本身但是,不管是什么术语,他们的立场都是倾向于依据关系结构?quot;实践"与被"经验"的方式(how they are"1ived"and"experienced")来读解这种关系结构这是给予文化意识与经验在分析中以核心地位的结果这一范式中的经验拔高(experiential pull)以及对于创造性与历史能动性的强调,建构了其立场中的人文主义的两个关键因素(即文化与经验) 每个都赋予"经验" 在文化研究中的权威性的地位在经验中所有的实践相互交叉,而在文化中不同的实践相互作用这一文化总体意识或对总体历史过程的意识使得所有将诸种事例与因素加以区分的努力趋于无效。
…… 关于结构主义的范式 文化研究中的这个文化主义的趋势被结构主义所打断各种结构主义虽然比各种文化主义还要变化多端,但是它们的共同点使得它们成为与文化主义不同的另一个范式有人评论:文化主义的范式不参照"意识形态"的概念( 虽然出现过,但却不是核心概念) ,而结构主义的范式则在很大程度上围绕着意识形态的概念而得以建立,而且与马克思主义关系更加紧密这一评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来说或许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整个结构主义来说则至多只有一半的正确性但是现在的错觉是好像结构主义范式起源于阿尔都塞--在阿尔都塞那里, "意识形态" 概念起着创造性的(seminal) 但又是调节的 (modulated)作用,而列维一斯特劳斯的作用则被排除但是从严格的历史意义上说,斯特劳斯与早期的符号学才是结构主义范式的最初源头,而且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也极大地受惠于斯特劳斯斯特劳斯借用了索绪尔的语言学范式,承诺要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为关于文化的人文科学提供一种能够科学化和严谨化的范式即使在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中,也是通过语言学的范式而重构了马克思主义比如在《阅读资本论》(Rading Capital)中,他认为生产方式最好被读 ?quot;像语言一样建构"的东西。
这种非一历史(a-historical)的与共时的强调与文化主义强调历史是不同的斯特劳斯的自成一类的社会"(the social,sui generis)概念来自杜克海姆而不是马克思 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共同的地方是突破基础/上层建筑的模式,赋予上层建筑以建构性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