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金融发展历程.docx
2页邮政储蓄银行论文:邮政储蓄二十年发展历程 2008 年2006 年 4 月,中国邮政储蓄迎来了恢复开办20周年20 年来,全体邮政干部职工艰苦 奋斗、开拓创新,邮政储蓄持续发展、迅速壮大,从鲜为人知的一支零售金融市场的新生力 量,发展成为中国储蓄存款余额规模第五大的金融机构邮政储蓄的发展历程中国邮政办理储蓄业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9 年解放前经营邮政储汇业务的“邮政 储金汇业局”在当时的金融界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邮政储蓄一度停办1986年 邮政储蓄恢复开办以来,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年〜1989年):为发挥邮政点多面广的优势,向广大群众提供基础金 融服务,积聚社会资金、发展国民经济,根据国务院的指示,邮电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 文规定,于1986年4月1日正式开办邮政储蓄业务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全部缴存人民银 行统一使用,人民银行根据缴存存款的平均余额付给手续费第二阶段(1990年〜1998年):邮政部门和人民银行缴存存款的业务关系转变为转存 款关系,邮政储蓄存款转存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支付转存款利息,邮政储蓄由代办转为自办 邮政储蓄计算机联网工程开始建设,实现了部分重点城市之间邮政储蓄活期的通存通取;办 理了代发工资等中间业务。
第三阶段(1998年〜2003年7月):1998年邮电分营、邮政独立运行后,邮政储汇业 务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建成了全国邮政储蓄计算机异地实时交易系统,活期储蓄异地通存 通取业务深受客户欢迎从特定的历史时期来看,邮政储蓄资金转存人民银行的制度安排,对于支持国家经济建 设,促使邮政部门集中精力抓好业务发展、风险控制和信息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 国家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邮政储蓄转存款政策的调整也势在必行第四阶段(2003年8月至今):以国家对邮政储蓄存款实行新老划段、老转存款仍存 放人民银行,新增资金开始自主运用的政策为标志,邮政储汇业务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邮政 储汇向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全面、协调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邮政储蓄 20年的发展成绩一是网络能力显著增强,建成了全国覆盖面最广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全国邮政储蓄通 存通取联网网点达 3.5 万个作为中国网点最多的储蓄机构,遍布全国、沟通城乡的庞大网 络是邮政储蓄最大的特点与优势,为用户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经过多年强有力的、不间断的信息化建设,形成了以邮政储蓄核心业务系统为基础,灵 活接入各省区域性中间业务平台的金融信息化网络,实现了业务交易、数据存储、后台管理、 稽查监督等的全流程电子化处理。
二是业务品种逐步丰富,形成了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系列从开办之初仅能办理活期、 整存整取等最基本的储种,发展到可以办理活期、定期、定活两便、通知存款等所有储种, 实现了各储种的通存通取,并可灵活使用存折、绿卡、礼仪存单、一本通等多种凭证在农村,邮政储蓄部门积极做好代收农电费,代发农村粮食直补款、农村计划生育奖励 扶助金及各种财政补贴资金等服务“三农”的工作,受到广大农民和当地政府的肯定在城 市地区,邮政储蓄继续巩固了在代发工资、养老金、代收电信资费等业务上的优势,并积极 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三是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截至2006年 3月,全 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8万亿元规模仅次于4 家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达到 9.7%在邮政储蓄开立的账户达3.6 亿户,其中活期账户为2.8亿户储蓄业务年交易量达 22 亿笔2005年全国异地通存通取和转账交易量达4.13 亿笔,交易金额1.66 万亿元四是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创立了社会知名、百姓信赖的服务品牌邮政储蓄在网络、产 品、服务、客户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所提供的基础金融服务 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邮政储汇机构已成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些偏远地区,邮政储汇机构是当地居民最重要的金融服务渠道,被称为“百姓银行”、 “绿色银行”邮政储蓄的未来发展2005 年 8 月国务院出台了对邮政体制改革的方案,邮政储蓄发展的前景已经明朗未来的中国邮政储蓄将依托邮政的国家信誉和百年品牌,发挥资产、负债、 中间业务的联动优势,更加专业、敬业地为广大客户提供全面、周到而又独特、 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