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论文.doc--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分析设计.docx
18页引引 言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问题,是一个影响城乡的全局性的问题,是一个关于农民就业状况和生存的问题,是一个最宝贵的资源能否得到有效配置的问题,是一个影响社会安定和政局稳定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个急需改进的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增加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影响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而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面对的普遍问题但是,在我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大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涉及到的分析方法是 SWOT 分析法,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首次提出,它是制定公司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情况的常用分析工具(H.Weihrich 题,哪些是可以稍微拖后一点儿的事情,哪些属于战略目标上的障碍,哪些属于战术上的问题,并将这些研究对象列举出来,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1982) 根据这个分析,可以将问题按轻重缓急分类,明确哪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有利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较正确的决策和规划。
为此,笔者对 AB 的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就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如何解决劳动力输出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1 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1.11.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及形成背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及形成背景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即使不增减投入也不至于影响哪个农业产品的总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以增加收入、获得更好的职业和文明生活环境为目的,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为杠杆,随着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迁而向非农部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既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又包括跨行业、跨产业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首要目的和主要动因就是要增加收入,改善生活1.21.2 我国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我国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面积少,工业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特征。
这一国情导致农村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只不过在计划经济时期处于隐性状态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将农民禁锢在农村的粮油副食品定量供给彻底改观,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容纳劳动力出现了绝对量下降的情况,平均每年下降 0.83 个百分点现在,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依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之一据统计,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 1.5 亿以上,2000 年底达到 1.8 亿这种矛盾短期内还会更为突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比如,2001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95933 亿元,比上年增长 7.3%;乡镇企业的贡献不足 2%,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加入 WTO 后,短期内我国农产品不仅会面临国际市场的价格压力,使农民收入难以通过农业大幅度提高,而且进口农产品势必导致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 10 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 600 多万。
如果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从 2000 年下半年开始,各地开始逐步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积极推进涉及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就业、保障、户籍、教育、住房、小城镇建设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使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6 年,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被列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任务,统筹城乡就业取得积极成效1990 年农村外出劳动力突破 5000 万人,2000 年突破 8000 万人,2005 年突破 1 亿人,达到 1.26 亿人,2006 年达到 1.3 亿人城镇就业人员比例也迅速上升,从 1978 年的 23.7%增加到 2007 年的 38%2AB2AB 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现状及经济发展状况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现状及经济发展状况 B 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丘陵地带,西部为矿区上世纪 80 年代起,随着西部矿区的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塌陷地不断增加,西部人均可耕土地面积大幅减少,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初显。
同时,党的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政策的提出,极大地调动了东部山区农民的积极性,大量劳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逐渐形成了如何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突出问题2.1B2.1B 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状况近年来,B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动力输出工作,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明确任务、强化考核,当地劳务输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根据《2007 年 B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 年 B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实现 376.91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25.18 亿元,增长 3.5%;第二产业增加值 237.94 亿元,增长 18.3%;第三产业增加值 113.79 亿元,增长 18.4%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 6.68:63.13 :30.19 ,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产值下降 0.31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提高 0.15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提高 0.16 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33713 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4071 元,增长 14.9%;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7194 元,增长12.1%。
农民人均纯收入 5836 元,比上年增加 695 元,增长 13.52%;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 2976 元,增长 9.39%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 32398 元,增长20.8%,其中 B 属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 22243 元,增长 31.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31.03 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1.37 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32 平方米劳动就业形势稳定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 14.04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 1.79 万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 1.13 万人累计组织职业介绍洽谈会 52 次,办理求职登记 0.88 万人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5812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2.85%2.2B2.2B 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现状B 是一个总面积 1613 平方公里,有着 113.03 万人口的县级市,其中农村人口总数为 88.4 万人,农村劳动力总数为 48 万人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人数分别为 25.02 万人、10.77 万人、12.21 万人,各占 52.13% 、22.44% 、25.44%从文化程度来看,比以往提高,且有一半以上劳动力具有一定技术,其中,初中文化 25 万人,占 52.08% ;小学文化 13 万人,占 27.08% ;高中文化 6.7 万人,占13.96% ;其他 3.24 万人,占 6.75%。
截止到 2007 年底,B 转移农村劳动力14.04 万人,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 29.25%,劳动力输出就性别结构而言,男性劳动力为 12.64 万人,女性劳动力为 1.4 万人,分别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 90%和 10%就转移地域特征上看,异地转移份额较大,为 8.05 万人,占 57.33% ;其中镇外县内和市外省内人数较多,分别为 2.5 万人和 2 万人,各占异地转移的 30.95%和24.9%就从事行业上看,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 3.64 万人,占 25.92% ,主要从事蔬菜、林果、养殖生产等;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数基本持平,为 5.31 万人5.09 万人,分别占 37.8l% 和 36.27% ,主要是民用建筑业、服务业和维修业就劳动力外出时间长短看,常年在外(10 个月以上)人数 5.6 万人,占 39.9% ;季节性在外(3 至 10 个月)8.44 万人,占 60.1%从调查掌握的数据分析,B 转移的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在外务工主要是男性,就业观念转变,异地转移人员大大增加,主要从事建筑业、服务业和发展个体私营维修及部分民营维修劳动在本地周围活动的劳动力主要从事发展蔬菜、林果、养殖等。
3B3B 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的积极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的积极意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对于 B 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3.13.1 有效改善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效改善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大量劳动力输出,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如:平阳寺镇,十年前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学到了技术,带回了资金,回家乡办起了工厂,安置了当地劳力进厂务工老百姓也从中受益,从原来零散的平房搬进了整齐的楼房家家户户安上了,通上了闭路电视,吃上了自来水,普及了摩托车,不少的家庭甚至有了私家车东部山区田黄镇的近万名外出务工人员每年为全镇增加 7000 万的现金收入3.23.2 加快了当地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了当地农村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务工,不少人获得留在城市定居的机会;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很多村民致富后到本地或临近的城镇或城市购置房产,开店经商,并逐渐融人城市生活,成为城镇居民,从而大大推进了当地农村的城镇化进程5 年前,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省外去向主要集中在天津郊区,现在,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遍布山东周边地区,包括北京、河北、河南等地西部矿区许多农村已全部盖起了楼房,将城区矿区融为一体。
东部山区广大农民认真落实党的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利用外出务工人员带回的资金,全面实施了村庄改造;村村通上了柏油马路,家家户户住进了新楼房,通上了自来水、闭路电视;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和图书阅览室,普及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大大丰富了农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3.33.3 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在外闯荡,见识增加,广大村民都深深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而收入增加又为教育投入提供了保障这样,尊师重教在当地蔚然成风,有没有子女在外面读书成为了评价家长有没有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很多村民在送子女读书的问题上不遗余力,近几年甚至出现了农民拿出数万元送子女进入二级学院就读的现象,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将为当地农村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43.4 有利于当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当地农村社会的稳定同“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相似,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同样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据了解,以前笔者所在的城镇地区时常发生一些偷盗、打架等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而参与者绝大部分是农村闲散人员这些人整日无所事事、空虚无聊、精力过剩,又由于没有工作而对社会存在敌对和不满心理,从而违法乱纪、危害社会。
而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输出,有力地解决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加快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稳定3.53.5 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