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doc
4页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在小学高年段进行了主题式教学实践与探索,尝试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组织古诗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广泛的诵读与学习,充分感受古诗词优美的意境,体会自然生态的和谐气息,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友善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品质以“生态”为大主题,下设一些分主题来细化编排单元教学内容,拓展古诗词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广泛的学习与诵读中与自然对话,与历史交流,与智慧撞击,充分感知生态的和谐气息丰富学生的积淀1.“四季”主题教学让学生充分享受大自然四季中春听鸟声,夏听蝉鸣,秋听虫啼,冬听雪落的情趣,在诵读中走过烂漫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唤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形成季节的概念,和对自然界的和谐气息的朦胧感知,丰富学生生态积淀2.“景物类别”主题教学引导学生在诗中观看日出、日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倾听小鸟歌唱;溪水流淌等,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自然,欣赏自然,体验自然同时,辅助以“唱一唱”“摆擂台赛”“开辟诗栏”等活动形式,让学生读诗兴趣倍增,兴味盎然,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陶冶学生的性情在原有的古诗教学流程“解析词句──理解诗意──感受诗情”的基础上,总结出古诗课堂教学与生态教育相互结合渗透的教学结构模式:(1)解词句,理解诗歌大意。
2)入诗境,感受和谐意境3)悟诗情,探讨人境关系4)析现状,激发环保热情(5)搞活动,参加环保实践(课后延伸)引导学生通过析词解句获取全诗有关的概略性信息,初步地感知诗意,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操作来做1.唤起形象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想象实现语言符号到脑屏形象的转化如,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可以问:透过这个“绿”字,你看到了什么景象?2.填补渗透再现诗歌形象,要求学生通过想象作必要的补充,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表现的形象3.联想深化即让学生用联想来体会诗中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如,这个“又”字,说明什么?(说明不止“绿”过一次,诗人离家在外飘泊了一年又一年,家乡的美景始终定格在他的记忆之中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考虑到古诗与学生的“距离”,教学时要重视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欣赏图片和音乐,以及声情并茂的朗诵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美丽画面之中,去感受古诗的和谐意境,悉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1.读一读、感受美反复吟诵古诗,让学生在读中加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进入古诗优美的意境如“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壮美;“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柔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清新美;“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的秀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静态美等。
2.听一听,鉴赏美柏拉图说过:“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教学古诗应努力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美的境界中去引领学生突破时空的界限,神游于古诗创造的艺术世界之中促使学生在如痴如醉的艺术享受中,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认识美、欣赏美、热爱美3.看一看,理解美按古诗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如《登鹳雀楼》一诗,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诗句设置为黑色或深咖啡色的隶书字体,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自然就能在古诗的优美意境中遨游、徜徉4.画一画,再现美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线条色彩的艺术因而,可以尝试让学生用图画来表达诗词的意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画,感受力透纸背的神韵,更好地进入诗歌意境,更深刻地领悟古诗词中用词的传神及其内在的精髓在感受古诗的优美意境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诗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歌呢?大自然在这里充当了什么“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
要让学生懂得:诗人创作时,是大自然给予诗人无穷的灵感与智慧,才诞生了不朽的诗作而在诗作中,大自然又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大自然环境,诗人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也会枯竭,消失没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浩瀚气势,就无以抒发作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豪情壮志;没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情感,就难以表达诗人对生活那份执着的热爱;没有“枯藤、老树、古道、西风”则不能抒发天涯游子之情;没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无法表达作者对生存环境的百般忧虑……可以说,是自然孕育了诗人,而诗人赋予自然以生命在学生感受古诗优美的意境,体会自然与诗人、自然与诗的关系之后,教师可以对照生态现状,引导学生进行“诗里诗外”的探寻活动,进一步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画面呈现等手段让学生认识到:现实中,空气的污染使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了无踪影;河水的污染使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难得一见;街道噪音的污染使“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清静离我们越来越远……使学生在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美好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之时,在心中引起情感的激荡,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忧患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环保的热情。
从课堂学习中延伸出一个或若干个主题,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课内的“感悟熏陶”式教育引向课外综合实践的广阔天地在价值方面,凸显古诗的文学性功能;在教学取向方面,强调以学生为主;在具体活动中,则灵活采用欣赏、阅读、绘画、演讲、辩论、习作等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的多元能力1.单一活动形式诸如“生态古诗擂台赛”“漫游古诗园朗诵会”“古诗配画风景苑”“古诗学习小论文”等2.综合实践活动如“古诗词学习”与“生态环境问题探究”相链接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总结出该活动的操作模式为:确定主题,捕捉信息──定向阅读,整理信息──参与实践,主动探究──交流展示,总结反思具体做法是:活动前期设计主题,有指向性地指导阅读,捕捉相关信息如,环保主题定为“水”,就让学生去收集描写有“湖泊”、“河流”和“水”的有关古诗词来读;如,主题定为“爱家乡”,则引导学生搜索历代诗人对家乡山山水水、风景名胜以及人文景观进行过描绘的诗句来诵读等活动中期开展古诗词阅读和环境问题探究的交互实践,通过诗句吟诵激起学生对生态的情感,调动学生去关注环境问题;活动后期以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