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冶金地质铁矿勘查五十年的历程和经验.pdf
21页冶金地质铁矿勘查五十年的历程和经验1 冶金地质铁矿勘查五十年的历程和经验王永基宋雄冶金地质从 1952年开始,为满足钢铁工业发展的需要,对我国铁矿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质勘查工作经五十年的奋斗,共获铁矿储量259 亿吨,基本满足了钢铁工业建设的需求,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培育了一支训练有素的铁矿地质勘查队伍,掌握了一整套铁矿勘查技术方法,获得了一批铁矿地质科研成果,提高了我国铁矿地质科学水平一、冶金地质铁矿勘查历程五十年来,铁矿勘查一直是冶金地质的主要工作,其发展是随着我国钢产量由几十万吨增长到1.5 亿吨的过程而发展,并出现了两个高峰期铁矿勘查工作经历了由露头找矿到深部隐伏矿的找矿,由经验找矿到理论找矿,由单一方法到综合技术方法的过程在五十年中,冶金地质铁矿勘查经历了以下 6 个发展时期1、1952—1957 年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一五”计划安排和钢铁工业建设的需要,冶金地质首先开展了鞍山、本溪、宣化等地区已生产建设的铁矿山的评价和勘探工作先后勘探了东鞍山、大孤山、弓长岭、庞家堡等重要铁矿床,保证了矿山生产建设的需要同时对河北大庙、符山、石人沟、山东金岭,江苏凤凰山,安徽南山,云南王家滩等铁矿区开展找矿评价工作。
通过普查找矿,发现了鄂西官店,湖南大坪和山西羊坪等铁矿床冶金地质铁矿勘查五十年的历程和经验2 这一时期铁矿勘查处于“就矿找矿” 阶段以露头矿为主要勘查对象矿床类型主要为沉积变质型( “鞍山式”) 、接触交代型 (“大冶式 ” )和海相沉积型 (“宣龙式”和“宁乡式”)铁矿2、1958-1965 年此阶段是我国铁矿勘查的第一个高峰期,是铁矿储量增长最多的时期冶金地质在此阶段发现并勘查了鞍山胡家庙子、本溪北台、北票宝国、吉林大栗子,山西狐姑山,山东张马屯,河北西石门、符山,江苏梅山,安徽姑山,湖北官店、程潮,湖南大坪,云南王家滩、惠民,陕西鱼洞子,新疆天湖等铁矿这一时期的铁矿勘查工作,是在评价和勘探露头矿的基础上,开展了物探磁法找矿,验证了一批高值磁异常,发现了浅部隐伏矿体,扩大了己知铁矿床的储量随着物探磁法测量覆盖面的扩展和找矿深度的加大,以及对铁矿地质规律和磁异常特征的认识和总结,使得铁矿勘查取得了重大突破 1958 年,通过验证磁异常,发现江苏梅山铁矿,开辟了我国陆相火山岩分布区铁矿找矿的新局面1965年,河北中关低缓磁异常的成功验证,为隐伏铁矿的发现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本阶级初步形成地质与物探紧密结合,并充分发挥综合物探作用的铁矿勘查方法,并取得了好的找矿成果。
3、1966—1975 年这一时期包括“三五 ” 和“四五”两个五年计划时期此阶段是我国铁矿储量增长的重要时期60年代中期,随着大量露头铁矿地质勘查的基本结束,以及高值磁异常的查明,我国东部地区转入深部隐伏矿的勘查阶段50 年代以来,随着冶金地质铁矿勘查五十年的历程和经验3 铁矿地质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找矿经验的总结,大量地磁和航磁资料的积累,以及物探资料数据处理和解释水平的提高,为寻找深部隐伏矿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关低缓磁异常的突破,推动了邯邢、鲁中、晋南、鄂东、宁芜和淮北等地深部隐伏矿的找矿,相继发现了莱芜张家洼、金岭王旺庄、当涂白象山、晋南二峰山、鄂东程潮等一批大、中型深部隐伏铁矿,实现了铁矿找矿的第二次突破同时,在鞍山地区的深变质岩、混合岩区找到了深部隐伏的独木山、哑叭岭和八盘岭等铁矿航磁测量及航磁异常检查,对确定区域成矿带,发现新的铁矿床发挥了重要作用 60 年代中期以来,通过航磁异常的分析和查证,圈出了一些重要的铁矿区 (带) ,发现了许多重要铁矿床,如新疆天湖、陕西大西沟等铁矿区在此期间勘查或探明的主要铁矿床有:鞍山黑石砬、西鞍山,邯邢玉石洼,山东北金召北、张家洼,安徽钟山、南山,云南鹅头厂,陕西杨家坝,鄂东刘家贩、程潮,四川太和,山西山羊坪、二峰山,甘肃陈家庙等铁矿床。
4、1976—1980 年这是我国铁矿找矿工作的第二高峰期,即富铁矿找矿期富铁矿找矿会战”是根据国家计委的要求,由地质部、冶金部、中国科学院及有关单位,组织生产、科研和院校的地质力量开展铁矿找矿、科研攻关工作其主攻方向是风化壳型、火山岩型及海南“石碌式”富铁矿首先确定皖北、西昌、许昌、宁芜、冀西、冀东、鞍本、哈密、五台岚县、海南、鄂东和冶金地质铁矿勘查五十年的历程和经验4 邯邢等 12 片作为重点会战区, 以后又将澜沧惠民、 山东淄河、新疆西天山、滇西和集 (宁)—二(连)沿线地区列为新的找矿区后期又进一步将菱铁矿矿床作为一个主攻方向,布臵了大规模的铁矿找矿和科研工作富铁矿“会战”自1976年开始, 1978年达到高潮,到1979—1980 年结束富铁矿找矿没达到原定目标,其基本原因在于没有充分分析我国具体地质条件,把主攻方向放在风化壳型铁矿上但富铁矿找矿会战时期投入的大量工作,加速了各重点区的铁矿地质勘查工作进程,完成了一批铁矿区的勘探工作,发现和评价了新的铁矿产地,掌握了我国铁矿资源和远景状况这一时期在鞍本、冀东、邯邢、宁芜、白云鄂博等地区铁矿储量增长较大冶金地质发现、扩大和探明的主要铁矿床有:鞍本地区的西鞍山、贾家堡子,黑龙江双鸭山南段,宣化近北庄,冀东水厂,山西玉石洼、尖山、狐姑山、塔尔山、尖兵山,山东金岭候家庄,莱芜西尚庄,鄂东大广山、黄梅,安徽马鞍山,四川太和,广东大顶、大宝山,云南鹅头厂、滇滩,内蒙白云鄂博西矿等矿床。
富铁矿找矿突出了重点区(带)的找矿和研究, 在 12 片重点区集中了大批的科研力量进行专题攻关,除常规地质找矿、研究方法外,还开展了同位素、遥感、数学地质、矿物包裹体、成岩(矿)实验技术及综合物探手段,对重点区 (带)进行了区域成矿条件、矿田构造、矿体富集规律、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的系统研究成矿特征的研究开拓一批新类型铁矿的找矿;控矿构造的查明促进了新矿体的发现和储量大幅度增加如冀东宫店子、密云沙厂向斜状厚大矿体的发现和研究,推动了沉积变质岩或“哑地层”区控矿构造的分析,使一系列矿区,如水厂、歪头山、白云鄂博西矿等矿床冶金地质铁矿勘查五十年的历程和经验5 的铁矿储量成倍增长5、1981—1990 年这一时期铁矿地质勘查工作有所减弱随着富铁矿找矿会战的结束,铁矿地质勘查的经费减少,从事铁矿勘查的人员也有所下降在此阶段的前期,即“六五”期间,主要是富铁矿找矿时期余下工作的继续,到后期即“七五”期间,铁矿地质勘查工作只在少部分地区开展工作此时,国家大规模投入铁矿地质勘查工作己基本结束,铁矿勘查工作基本停顿在这一阶段冶金地质铁矿勘查的矿床有:东鞍山、西鞍山、歪头山、砬子山、张家山、祁家沟、西大背,冀东马兰庄,水厂达峪沟、西峡口、赵庄子,宣化近北庄,山东金岭北金召,山西尖山东、半山里、狐姑山,鄂东程潮西、李万隆,绍兴漓渚西,闽西潘田、德化阳山东,广东大顶,四川太和南、风山营,云南鹅头厂、滇滩、上厂,甘肃桦树沟,陕西杨家坝等矿床。
6、1991—2003 年这一时期是我国地质工作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在此阶段,我国东部地区铁矿地质勘查工作国家投入大量减少,但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投入铁矿勘查的项目增多了;另外,由于铁矿地质勘查停顿了近十年,而铁矿山开采量却随着钢产量的提高而逐年增加,矿山储量锐减,一些老矿山闭坑,造成铁矿石满足不了钢铁生产的需求,我国进口铁矿石逐年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地方中小型铁矿山及民营铁矿采掘业迅速发展,铁矿勘查工作的方向侧重中、小型铁矿,勘查经费来源由以往只由国家投入,变成为多渠道投入这一变化,促进了地勘队伍的改革冶金地质铁矿勘查五十年的历程和经验6 90年代中期,为解决铁矿资源不足,国家在矿产资源补偿费中安排了一定的铁矿勘查工作,以满足钢铁工业建设的需要此外,为促进铁矿山的开发和勘查,国家在税收政策上作了重大调整,减少铁矿石的税收,这一政策促进了矿山的发展,也推动铁矿地质勘查工作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促进了西部钢铁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西部铁矿地质勘查工作的开展新疆钢铁公司和甘肃酒泉钢铁公司,为了自身的发展,由企业出资,开展了多个铁矿补勘工作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把我国西部作为重点工作地区,从 1999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对西部铁矿调查进行了安排,并下达了《西部铁铜资源调查评价》实施项目,此项工作由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承担,并编制了总体设计。
通过分祈研究,认为我国西部地区铁矿勘查程度低,地质成矿条件好,有较大的找矿潜力而且西部铁矿较富(富铁矿储量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 11%),是开展富铁矿勘查最有希望的地区通过 2000—2002 年的实践, 己在新疆富蕴县蒙库铁矿补勘中取得大的进展,铁矿储量有大的增长,使蒙库铁矿储量从中型上升为大型;在西昆仑北段找到了近亿吨的切列克其菱铁矿;通过分析,并与吉尔吉斯斯坦哲特姆超大型铁矿对比,认为西天山是富铁矿找矿的有利地带;在冈底斯和唐古拉地带有找富铁矿的巨大潜力这些认识和发现,为今后在我国西部地区进一步开展铁矿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二、铁矿勘查工作经验五十年来,冶金地质在铁矿地质勘查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领导下,全体冶金地质工作者冶金地质铁矿勘查五十年的历程和经验7 辛勤奋斗的结果,是在铁矿勘查工作中执着的探索,不断研究和总结铁矿地质规律和物探综合技术,并在铁矿地质勘查工作中进行实践而取得的其主要经验如下:1、向斜控矿,储量巨大增长前寒武纪沉积变质岩系中铁硅质建造型铁矿床在我国分布广泛,矿床规模大,是我国铁矿中最为重要的类型这类铁矿床在变质岩系中呈多层状产出,被认为是产于单斜构造中的层状矿体。
虽通过多个时期不同程度的勘查工作,均未取得大的进展七十年代初开展了前寒武纪铁硅质建造型铁矿的矿田和区域构造研究首钢地质勘探公司对冀东地区迁安宫店子铁矿进行构造研究分析,突破了铁矿产于单斜构造的认识,查明铁矿赋存于复杂的向斜 (或向形 )构造中,在向斜轴部铁矿体增厚这一认识的总结和应用,促进了此类型铁矿床的勘查工作,发现了一大批隐伏矿体,大幅度的增加了储量初步估计,向斜控矿的认识,使铁矿储量增长了近百亿吨1) 迁安水厂铁矿勘查水厂铁矿是一个储量达9亿吨的大型铁矿床其储量的增长是研究了向斜控矿规律而实现的1963年前由冶金华北分局503 队、石景山钢铁厂地质队和河北地质队唐山综合地质大队进行勘探,提交铁矿储量3 亿吨1973年首钢勘探队刘煦在“全国前寒武纪沉积变质铁矿地质科技协作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河北省迁安铁矿地质特征”的论文,首次明确指出: “前震旦系的主要构造形式是以一系列复杂的线状紧密褶皱为主,而不冶金地质铁矿勘查五十年的历程和经验8 是过去所认为的简单单斜构造” 首先建立了水厂南山、北山向斜构造模型及矿区、矿床褶皱构造模式1975年 10月由首钢地质队按矿床向斜构造模式提出了勘探设计,委托冶金地质会战指挥部一队施工;于1978年提交《首钢迁安水厂铁矿二期地质勘探总结报告》。
通过勘探工作,证实了向斜构造模型,获铁矿储量 6.73亿吨1982年,又提出“统一大向斜”认识,并在水厂南段姑子山对此认识及磁异常进行验证,证实水厂铁矿存在上、中、下三层矿,新增铁矿储量1.6 亿吨 1978年继续向北探索,证实“统一大向斜”槽部存在厚大矿体,新增铁矿储量 1.02 亿吨至此,水厂铁矿经历了由单斜控矿到向斜控矿的认识过程,进行了8次勘探,最终探明铁矿储量9.02 亿吨2) 斜磁化模型的建立随着沉积变质岩系中向斜构造控矿模型的建立,物探工作也开展了相应的研究过去在物探工作中,把沉积变质型铁矿简单的归结为磁性板状体,呈单斜状产出 1976 年开始研究向斜产状铁矿磁异常特征,建立了斜磁化理论模型,提出正演计算程序,打开了沉积变质型铁矿向斜控矿的磁异常推断解释新局面尔后,冶金地质系统在山西吕梁山地区的尖山、狐姑山及晋北五台地区的赵村、白峪里等矿区开展工作,通过研究向斜构造的平面和剖面磁异常形迹,总结了异常特征后经钻探验证,找到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