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银行学第九章货币供给教材.ppt
43页第九章 货币供给,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教学内容,第一节 基础货币 第二节 派生存款 第三节 货币乘数 第四节 我国货币供给机制,第一节 基础货币,1、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现金货币(即流通中现金),以及对各商业银行负债的总和即中央银行对社会大众的负债总额因为货币中的准备金是多倍存款创造的基础,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所以又称强力货币、高能货币,货币基数、强力货币、初始货币 用公式表示: 基础货币=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准备金存款),一、基础货币,二、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①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或其他证券的业务 例:假定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入1000元的证券,基础货币也会增加相同的数额反之同样成立1.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2种主要方式:,②贴现贷款,贴现贷款增加1000元时,基础货币也同样增加1000元反之,中央银行若收回先前发放的贴现贷款,也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2.政府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1)动用历年财政结余:可能会引起基础货币增加2)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一般不会对基础货币产生直接影响。
3)向央行借款:增发货币,也就是债务的货币化,会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2.中央银行对政府的资产和负债,财政收入增加时 货币由商业银行账户 中央银行账户 基础货币 财政支出增加时, 货币由中央银行账户 商业银行账户 基础货币,,,,,3.中央银行对国外的资产和负债,国外净资产规模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基础货币 当中央银行对国外的资产增加时,基础货币 当中央银行对国外的资产减少时,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的稳定汇率目标也可能与控制基础货币的目标相互冲突4.其他因素,因恶劣气候影响中央银行的支票清算,导致了在途资金暂时增加,将使基础货币暂时增加 但是这些影响都是暂时的,可以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进行抵消,所以对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能力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二、影响基础货币变化的主要因素,,一、基本概念,存款货币:是指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 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Rd 与R t)和超额准备金(E),派生存款: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指由商业银行用转 账方式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 申出来的存款,又叫衍生存款原始存款:指商业银行吸收现金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 银行贷款形成的存款第二节 派生存款,,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求下列数列的和: 160 80 40 20 10 5 2.5 1.25 …,二、存款货币多倍创造,1、前提假设,(2)非现金结算制度,(1)部分准备金制度,法定准备金率: 超额准备金E=0 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漏损 C=0,(3)非交易存款为零,,非交易存款 Dt=0,(4)二元银行体制:由中央银行和多家商业银行组成,2、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假设为了增加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从甲手中购进国库券100元,甲将所得100元现金(或支票)存入A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为20%,存款创造过程为:,A银行 第一步 A银行,,B银行 第二步 B银行,,,C银行 第三步 C银行,,D银行 第二步 D银行,,,存款创造过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对于整个银行系统来说,各银行的活期存款增加额构成一个无穷递缩等比数列。
根据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计算存款增加额: 100+100×(1-20%)+100×(1-20%)2+100×(1-20%)3+…… =100×1/{1-(1-20%)} =100×1/20% =500(元),3.存款创造乘数,公式推导: 令 , 称为简单存款乘数 存款创造机制:银行体系新增一笔原始存款(准备金),经过银行体系一连串存款 贷款 再存款 再贷款,引致新增加的存款总额,是新增存款准备金的若干倍存款创造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法定准备金率——与派生存款的数量成反比 现金漏损率——与派生存款的数量成反比 超额准备金率——与派生存款的数量成反比 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的比例——与派生存 款的数量成反比,现金漏损下的存款乘数,,现金漏损率:是指公众提取现金所形成的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现金漏损率c上升,存款乘数变小; 现金漏损率c下降,存款乘数变大;,1.现金漏损率c,现金漏损率是指流通中现金与活期存款的比率 影响c值的因素有: (1)社会大众可支配收入水平的高低 (2)用现金购买或用支票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的变化 (3)大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4)地下经济规模的大小 (5)社会的支付习惯2.超额准备金率(e)的大小,一般来讲,银行并不会将其全部超额准备金用来发放贷款或购买证券为了保持资金的流动性,银行经常会持有超额准备金 银行所保持的超额准备金总额与活期存款有一个稳定的比率,称为超额准备金率,它的变化与派生存款能力成反比超额准备金下的存款乘数,,假设活期存款中的超额准备金率是e 同样类似于央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情况,超额准备率e上升,存款乘数变小; 超额准备率e下降,存款乘数变大;,3.定期存款比率t,影响t的主要因素: (1)银行的存款利率 一般来说,如果定期存款的利率上升,则会导致活期存款向定期存款转化,从而使t值增大,反之t值减小; (2)通货膨胀预期 t值的大小同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有较密切的关系,预期通货膨胀率高时,t降低4.法定准备率rd和rt的大小,法定准备率rd和rt的大小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 法定存款准备率上升, 货币乘数变小; 法定存款准备率下降, 货币乘数变大假设定期存款的准备金率是 , 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例为 , 则定期存款准备金 :,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的比例,,增加了定期存款的准备金,定期存款准备金率rt上升,存款乘数变小; 定期存款准备金率rt下降,存款乘数变大;,第三节 货币乘数,一、货币乘数含义和公式 中央银行投放或收回一单位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机制,使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这个倍数用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来表示如果以M表示货币供应量,以B表示基础货币,以m表示货币乘数,则 M=B·m,二、货币乘数,1、货币乘数: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额增加或减少的倍数基础货币 R C D C 货币供给(M1),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量的关系,2、狭义货币乘数m1,狭义货币M1=流通中现金+活期存款 =C +Dd = m1×B,其中B是基础货币 狭义货币乘数:,3、广义货币乘数m2,广义货币M2=流通中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 =C + Dd + Dt = m2×B 广义货币乘数(乔顿模型):,三、货币供给量的决定,第三节 中国的货币供给,1、含义:由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等持有的,由银行体系所供给的债务总量货币供给量按资产流动性强弱可划分为五种口径中国货币层次的划分,M0 =流通中现金 M1= M0 +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 =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 =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CDs,第四节 我国货币供给机制,根据2001年7月最新修订的统计口径,中国目前的货币供应量层次为: 第一层次M。
流通中现金; 第二层次即狭义货币M1:M0+可开支票进行支付的单位活期存款; 第三层次即广义货币M2:M1+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一、我国不同管理机制下的货币供给,1.“统存统贷”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1955年——1979年) 2.“存贷差额控制”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1980年——1984年) 3.“实贷实存”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1985年——90年代中期) 4.“比例管理”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1990年代中期——今),二、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从货币供给函数 来看,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应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其一是基础货币,主要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其二是货币乘数,主要分析影响货币乘数的法定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金变化、活期存款向定期存款转化的状况等各项影响因素三、金融创新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金融创新以后,各种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空前加大,模糊了原有货币定义中的界限,金融创新使货币定义及其计量难度增大,界定M1、M2、M3等层次的货币的内涵变得十分困难 一是货币的界定范围将被扩大。
二是货币创造主体出现多元化,给货币数量的计算带来了困难,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力 三是金融创新部分地改变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增加名义货币供给:指适应物价增减幅度在名义上增减的货币供给 实际货币供给:指剔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在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 适度货币供给:指银行系统通过货币投放与信贷投放而实际注入社会的货币量与社会合理的货币需求相一致二、货币供给量的调控方式,直接调控方式:采用信贷分配计划、现金发行计划等直接调控手段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或收缩,使信贷资金集中分配 间接调控方式:一种是从货币供给的方面进行调控,即基础货币调控;一种是从社会需求的方面进行调控,即利率调控三、我国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1、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内生变量:又叫非政策性变量,它是指在经济机制内部由纯粹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又叫政策变量,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由经济循环外部因素,即非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 货币供给量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内生变量2、我国货币供给特殊的内生性,“企业—专业银行—中央银行”倒逼机制 “财政—专业银行—中央银行”倒逼机制 “外汇储备—中央银行”倒逼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