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竹材料在室内设计的应用.doc
4页浅析竹材料在室内设计的应用 在当今社会,竹子家具已经越来越少被人使用,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竹材料在室内设计应用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养竹子、使用竹子的国度我国的竹文化也源远流长,竹子是中国人精神的象征在今天,由于城市生活的节奏加快,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人们越来越向往大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竹子又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人们在室内设计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竹材料,竹材料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装修材料中的新宠 【关键词】竹文化绿色环保室内设计 室内装饰行业在我国已经越来越发展成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室内装潢方面,已经从刚开始的要求美观转变为要求健康环保,随着这个概念的深化,中国最传统、最绿色环保的竹子开始作为装饰材料走进人们的生活 1中国的竹子和竹文化 我国很早就开始利用竹子,所以对竹子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爱在中国文化中,处处可见竹子的身影,中国书画工具笔墨纸砚中,纸和笔都用到了竹子古时候的人家,不论贫富,家里都或多或少有几样竹制家具大到床榻,小到雨伞和扇子,都有竹子的身影由于竹子的修长体型,有四季常青的特色,它也是文人雅士的最爱。
像有些画家就是画竹而成名家,如文与可和郑板桥诗人咏它,如苏轼眼里的竹子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不可一日无竹也”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郑板桥眼里的竹子岁寒三友有竹子,四君子中也有竹子 在当今社会,竹子家具已经越来越少被人使用它的作用开始转向竹纤维的提取,当作环保材料成为装饰的一部分因为它生长快,吸收二氧化碳是普通树木的四倍,因此成为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 2竹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2.1竹材料的优势 在今天的城市居住环境中,到处充斥着钢筋水泥,一点找不到大自然的气味外面也被车流所覆盖,难见到一抹绿色因此有很多人将盆栽竹子当作风景放在室内,让竹子的清香弥漫在空间现在,一些专家试着用竹材料来装修室内,发现竹材料有许多优势:其一,低技术因为竹子作为装饰材料,只需要将竹子剖成条状,覆盖在墙体,天花板和地面上它比较容易和其他材料混合其二,具有灵活性因为竹材料取材广泛,且价格低廉,可以隔几年就更新一次,随着风格的变化而变化。
其三,经济因为竹子生长周期短,价格低于木质材料但竹子的质量和木质相比却毫不逊色,经久耐用其四,安全由于竹子质量轻,弹性好,具有抗震的作用在哥斯达黎加有许多竹材料建筑的房子,在地震中周边的混凝土建筑震塌了,而竹舍却完好无损其五,舒适由于竹子表面光滑透气性好,在热带地区具有散热功能,给人舒适感古代还有一种避暑工具叫做竹夫人,就是利用竹子的这种特性 2.2竹材料在室内设计的运用 在室内装潢中竹材料可以用在竹地板、竹墙面、竹家具和竹工艺品这几个方面 现在家庭使用的地板除了瓷面砖就是木地板,这两种都有弊端瓷面砖容易打滑,尤其不适合老年人使用有些瓷面砖加了防滑功能,但清洗之后很长时间都不会干燥而木地板由于太过贵重,加上上面有油漆,需要小心呵护,要付出大量时间精力而竹地板采用竹片拼接出来的天然图案,其硬度大于木质地板,并且吸水性能高,其粗纤维也不易打滑不像木地板承受过重就会破损,比木质更耐用同时还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竹子的天然清香味还可以消除疲劳这种竹片拼接出来的竹板还可以当做房门使用,具有吸潮性好、不易变形的特点 竹制墙面是将竹片拼接起来贴在墙面,替代墙纸和腻子粉,利用竹子的天然节纹当花纹,使室内具有乡村风味的装饰。
这种装饰由于其材料价格低廉,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换它没有甲醛的困扰,比墙纸更具备透气性 竹家具和木家具相比具有吸水性能高、质感光滑、轻巧的特点在竹乡生活的人夏天将饭菜放在竹制碗柜里,可以起到保鲜的作用经过脱水处理的竹家具,经久耐用,因为光滑还容易擦拭竹制的茶几椅子沙发都有镂空感,在家里既可以实用又有工艺品观赏价值,并且轻巧容易搬动竹席、竹床都是纯天然制品,对人无副作用竹砧板不仅轻巧,洗起来也方便竹制工艺品包括竹雕、竹笔筒、竹子百叶窗帘、还有竹制茶杯,这些工艺品不仅是供观赏也有实用性 3竹材料的发展前景 由于竹子的环保、生产周期短等原因,它还具有材质细密、不容易开裂变形、具有抗压、抗拉抗弯的特点,在未来的几年,它将替代胶合板、纤维板、装饰板,成为室内装修的主要材料随着对竹子的不断研发,它的作用还会被挖掘出来 除了竹子的装饰作用之外,竹编工艺也会越来越先进,竹制工艺品会因为它的绿色环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李慧,张玉坤.生态建筑材料竹子浅析[J].建筑科学,20XX(08). [2]黄祖波,李春宝,吴岩,葛贝德.竹材在土木建筑中的应用[J].森林工程,20XX(02). [3]杨晓丹,王沂蒙.竹材再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XX(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