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伤仲永》语文教学反思.docx
13页2022年《伤仲永》语文教学反思 《伤仲永》语文教学反思1 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系统的过程,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很重要,如何将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落实,环环相扣,并让学生的积极性一以贯之?结合《伤仲永》一课,在自己教授并听了戈老师的课后,在这个方面做一点粗浅的反思 对初一学生来说,文言文艰涩难懂,如何让学生尽快读通读懂字面意思是首要问题因此,为了课堂的顺利进行,预习必不可少第一课时前,我要求学生抄并译第一节,从作业情况来看,存在乱译错译的问题,但这无可厚非,因为学生毕竟自己认真思考过,而且带着问题听课,效果一定不错个别学生依赖参考书,甚至会抄袭参考书,这类情况应该加以引导在十三班我采取串讲方式,课堂鸦雀无声,学生埋头做笔记;十班的学生比较活跃,师生合作完成课文疏通戈老师的做法是:一二两节,让学生就着积累本,读出学生自己的翻译,老师加以矫正;第三节难度较大,老师串讲从课堂来看,学生的参与程度与他们的预习和古文功底直接相关,而且影响接下来对全文的深入理解因此,鼓励学生认真预习是以后古文教学中应积极推动并贯彻的方面之一具体来讲:第一步,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自译全文;第二步,读思结合;第三步,结合参考书或问同学再读再译。
这样师生都有准备的文言文阅读一定会事半功倍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仅现代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古文教学也一样如何打消学生面对古文的畏难情绪,大声朗读?从戈老师班学生的情况来看,由于没有读通读懂,教学设计的“细读”环节,即在精简的文字中读出人物的神情姿态、个性特点很难进行下去,即使老师出示了对“啼”一字的品读最终,还是得让学生朗读、分角色朗读,以进入文本从自己的课堂来看,让学生就着无标点课文朗读一环,激起了出我意料之外的热情当然,事先应有铺垫: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让他们看着无标点课文听录音朗读,最后学生们跃跃欲试,顺利读下来的同学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而且可以解决容易出现的句读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但是十三班的学生积极性稍弱,点名让一个程度一般的学生试读,竟然读不下来,个中原因,该与预习有关 提问是一门艺术,听戈老师的课很有启发就理解题意而言,我问:作者为什么伤仲永?为什么而伤?学生容易说出因为仲永从天才变为普通人而哀叹但是另两层意思折腾了一些时间才问出戈老师的设计是:深读——谁可“伤”?这样的提问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从仲永、仲永其父等多角度思考,答案就顺理成章 最后,是古文阅读疏通字词后,应与现代文一样深入文本,和戈老师的教学设计相比,环环深入做得还不够。
她整体感知后,安排细读、深读、思读步步深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伤仲永》语文教学反思2 按照平时习惯的上法,《伤仲永》一文的教学到了最后的感悟阶段,学生们侃侃而谈,什么天资固然重要,但后天教育更重要,什么天才出于勤奋…….就是平时学习成绩不够好,学习不认真的,似乎都明白了其中“深刻的道理”,甚至有些人还在感叹自己也是仲永的化身,看看全班,个个脸上带笑,我突然感到非常的失败,难道这篇课文教学意义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掌握必要的字词,掌握一下文章的思想,就这样简单吗? 为什么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道理,同学们这么漠视,如同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一个不幸的故事,而我们教学所做的,仅是分析,学生的自我教育呢,我静静的看着全班,面无表情,同学对我反常的表现也十分惊讶,全班静悄悄的,我对着他们说:唐太宗李世民曾经精辟的总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己过”,刚才同学们讲起仲永之失,侃侃而谈,可是你们的表情告诉我,原来仲永的故事就是仲永一个人的故事,和在座的各位没有多大关系,可是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在生活中是不是就是另外一个仲永,你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我们是不是应学古人,以仲永为镜,明确一下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呢,如果我们仅仅是因为手上有了本工具书,就忽视了课文里存在的思想意义,那我们的学习是严重本末倒置。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纸笔,写这样的一个话题:仲永和我之比较就天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进行比较写下你们更深刻的感悟 花了半节课的时间,收到这样的一些感悟:天资不够,更需努力,父母关爱很幸福(有的孩子讲起了父母为了自己能好好学习,放弃了休息,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这与仲永的父母有本质不同,学校教育体系很完备,培养我们的素质很有利,学习环境有优势……在学生发言中,很多同学能结果自己的实际,真诚的解剖反省了自己,他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语言变得真诚我想,此时此刻,《伤仲永》一文才稍稍实现了其“劝学”之意义 语文课需要氛围,与课文相融,与作者共鸣,与自己对话,一切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投入这半节课本不是我原先想要上的,但不这样能行吗? 《伤仲永》语文教学反思3 上完了这节课,走下讲台,心怦怦直跳,双腿发软发抖,我完全还沉浸在那课堂紧张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感觉不尽人意也许是因为的心理素质不够好,以及对学情的预设不够充分,使整堂教学出现了许多的不足之处: 1、对重点生字及朗读的指导不够 原本在备课时我对这方面已经有了预设,但面对陌生的学生及学生的反应不够积极时,我基本没有了预设的帮助。
比如当学生听完录音后就该展示小黑板让学生划分句子节奏及标出生字词的音,同时把通假字等内容指出来,这样既掌握了字音及朗读节奏,又了解了文言知识然而,这一切都被我当时的紧张混淆了 2、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太少 七年级学生如果能恰到好处的进行表扬、鼓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当学生在小组合作疏通完文意后开始交流,有学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为什么由天资过人变为一个普通人?”对这样的能体现课文主旨的问题教师应及时鼓励,但教师只说等会再讲,这样势必会挫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较少: 诵读原本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我却只是让他们小组读课文,齐读的太少没能很好地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读,以读促思,从读中感悟,从而实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教师的语调平淡、单一,不能做到抑扬顿挫 但是,回头再好好想想,我也并不完全一无是处虽有不足,但自我认为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 1、努力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预习做得较好在上课之初,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后来进行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
具体授课过程中,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立性融入小组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各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说实话,上完这节课我最大的感触是:世界好大,我好小!水太深,我行的地方太浅!也许,这够我一生享用,也让我随时警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为成为学生心中的好语文老师而奋斗! 《伤仲永》语文教学反思4 怀着亦喜亦忧的心情查资料、备课,准备去参加县上的赛课活动喜是因为自己从教以来,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活动,从来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检验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来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磨砺过自己;忧的是怯场,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害怕“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参加完了赛课活动,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这节课上得并不成功这节课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原因是: 1、没有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作家简介占用时间有点长 2、没有突出重点因为作家简介占用时间有点长,揭示文章主旨这个环节的时间就有点不够,教学仓促 但痛定思痛后,我的内心还是有些安慰的,因为我在这节课中还是坚守并传达了这样一个我始终坚守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要有“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的观念虽然,语文教学是慢工,是灵活多样的,但它还是有律可循的我想,在语文教学中,学法指导也尤其重要 《伤仲永》语文教学反思5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 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
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伤仲永》语文教学反思6 教师先引导学生读题,一读准“仲”字,二读好停顿,三读出感情 再读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指名读;教师点示,范读;学生模仿朗读;教师重点训练“日扳”“固”“耶”等词的朗读 提问:王安石为何“伤”仲永? 学生回答:“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教师追问:“如何贤?” 学生进一步从第一段里找依据教师点示:出身平凡,年龄小,不识书具,书诗四句,自为其名,秀才传阅,句句写奇,句句写贤 教师再问:“受于人者不至,怪谁?” 学生或说怪父,或说怪邑人,或说怪秀才 教师启发:“方仲永自己有没有责任?” 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开阔,也从中懂得了道理教师再去引导:“方仲永这么聪明的人不读书尚且成为普通人,那我们有没有仲永这么聪明呀?” 顺势学习最后一段的最后几句,水到渠成 《伤仲永》语文教学反思7 上完了这节课,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既紧张又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较为顺畅。
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