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农村定位思考.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09303594
  • 上传时间:2023-07-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7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推动中国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需要新农村重在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是要抓住其主题主线和主旨 ﻫ[核心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主题 主线 主旨根  据现阶段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的20字指引方针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新农村重在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是要抓住其主题、主线和主旨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是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ﻫ新农村建设将生产发展列为首位,发展生产力仍是新农村建设中首要的、迫切的、主线的任务而在生产力体系中,人始终是最活跃、最积极、最核心的要素,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农村发展之因此始终停滞不前,很大限度上是由于体制和构造克制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窒息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其突出体现是在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体制改革中,农民市场主体地位“残食”现象严重 ﻫ(1)作为经营者不具有完全自主经营权市场经济中,经营者具有独立的自主经营权,即经营者有权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

      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权是建立在对生产资料的完全占有和自由支配的基本之上的,而国内广大农民作为农业经营者并不对其生产资料——土地,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在国内现行的土地制度中,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集体所有,农民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2)作为投资者不能获取对等收益对农民而言,土地是最重要财产尽管在现行的土地制度中,农民不具有以土地进行投资的主体资格,但现行土地制度中同步也规定了农民对土地具有绝对的使用权如果剥夺或是占用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就必须对其进行对等的支付,这是市场经济公平原则最基本的规定3)作为劳动者不能获取对等的权益在国内,农民作为劳动者,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业劳动者;二是进城务工人员,即农民工;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现行的二元经济构造中,农民作为劳动者,与都市劳动者相比,不具有平等的竞争地位一方面,作为农业劳动者,始终饱受到“剪刀差”的掠夺;另一方面,从进城务工人员来看,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虽然受劳动法调节,但其劳动权利的实际享有水平明显低于城乡职工,特别是很少被纳入城乡社会保险的覆盖范畴,虽然被纳入城乡社会保险覆盖范畴的少量农民工,其社会保险待遇也低于城乡职工;最后,从农村剩余劳动力来看,虽然具有成为劳动法意义上劳动者的资格,但无资格享有失业保险待遇,其就业权的内容和实现条件与城乡失业人员不处在平等地位,在劳动力市场上受到源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多种歧视。

       (4)作为居民不能平等地享有公共产品市场经济中,纳税人平等地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农民作为纳税人也应当享有这一基本权利然而,由于制度因素,国内农民的这一基本权利长期被克制,作为居民,不能平等地享有社会公共产品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线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效益低、农村发展慢、农民收入少,是“三农”问题的症结,而酿成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本源,很大限度上源自于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和由此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构造 (1)城乡二元构造的客观性城乡二元构造是国内发展进程中的一种阶段,其形成有其客观必然性在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国内始终是以改革、发展、稳定构建目的函数,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接受的限度统筹起来的,只是不同的时期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样改革初期,挣脱贫困,追求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如何发展,是当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摸索实践表白:全面的、同步的、同步的发展不具有可行性因此,对比各国的发展经验,国内选择了都市偏好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都市工业,以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形式大量提取农业剩余发展都市工业2)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性发展是以稳定为前提的,离开稳定的发展是不健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

      勿庸置疑,非均衡的发展战略极大地增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国内羸得了一种较长的发展时期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瓶颈”日益凸显:持续近年内需局限性,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日益扩大;由城乡差别所引起的一系列矛盾和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不稳定性因素如果不当善解决,将会破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3)统筹城乡发展的可行性纵观某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但在工业化达到相称限度后来,工业要反哺农业、都市要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都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建设新农村并不变化国家工业化、城乡化、市场化的基本进程,更不意味着国民经济发展重点发生了转移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现离不动工业化和城乡化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发展的进程中,坚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旨是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ﻫ尽 管改革发展的20近年是国内民生问题持续获得改善的20近年,但国内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中最突出的仍然是民生问题特别是广大农村,大多数的农民并没有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中国社科院收入分派课题组的研究显示,从198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只有三年低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其他13个年份的增长都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总量占城乡居民收入总量的比重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4.1%减少到的29.1%,下降了35%;城乡差距扩大引起的一系列农村发展的现实困境更是令人堪忧,与都市广泛发生的大拆大建相比,约一半的行政村未通自来水,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安全原则的饮用水,60%以上的农户没有卫生厕所,13%以上的行政村没有通公路,2%的村庄没有通电,并且电压不稳,电费又高于城乡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率达到6.6%,占全国中小学校舍危房率的81%,西部地区尚有100多万中小学由于校舍短缺不能入学显然,改革带来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全体国民福利的改善在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步,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呈现出相对递减的趋势,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成果没有被农民普遍分享就是一种较好的佐证最为明显的体现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没有较快富裕起来,有的农民甚至陷入绝对贫困的地步,据记录,截止究竟,全国农村尚有年收入局限性668元的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人 ﻫ贫富悬殊的城乡收入分派机制,会导致处在低位的社会阶层的不公平、触发社会的不稳定。

      目前国内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社会矛盾凸显,但多种社会矛盾的背后都能找到经济本源,体现出社会各阶层对经济发展成果公平分享的诉求如何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特别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这不仅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在国民经济总量增长、构造改善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上升但城乡差距扩大且单纯依托市场力量难以削弱城乡差距的状况下,站在以民为本、维护社会公平、协调城乡发展的高度,政府提出两个趋向的新农村建设战略,是政府执政为民、执政富民的体现;强调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推动工业带动农业、都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思路,在继续给农业、农村“输血”“造血”的同步,更注重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农村全面进步机制的建立,其目的就是要让农民共享经济繁华成果 ﻫ缩小城乡差距,不是缩小城乡经济总量的差距,而是逐渐缩小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过大差距共享不等于平均主义,不等于大锅饭,这里讲的共享是要维护生存发展的底线,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贯彻就业公平,对现社会分派中的正义,以及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农村建设立足农村发展、着眼统筹城乡关系,注重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农村全面进步机制的建立,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农民共享经济成果,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由此可见,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