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传播应对气候变化的提速器.docx
6页气候传播,应对气候变化的“提速器” 文、图/王彬彬 吕美任何问题的传播都同时伴随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因为关注,就会有兴趣了解更多,从而催生传播的需求;从传播者的角度分析,只有通过传播,才能使问题得到广泛的、正确的认知,从而推动问题早日解决毫无疑问,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气候传播势在必行所谓气候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现象,是将气候变化信息及其相关科学知识为社会与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公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寻求气候变化问题解决为目标的社会传播活动简言之,气候传播是一种有关气候变化信息与知识的社会传播活动,它以寻求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为行动目标20世纪70年代,全球变暖的概念开始在媒体上频繁出现从2000年开始,关于气候传播的研讨会和专门研究开始增多在加拿大政府气候变化行动基金的支持下,2000年6月,加拿大环境署委托加拿大沃特卢大学举行气候传播专门会议,与会代表认为,气候变化的影响的不确定性、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不明确性、需观察气候模型的稳定性等,导致气候传播的难度增加会议提出了对气候传播目标的三个期待,即提升意识、加深理解、激发行动。
之后的十年,随着认识的加深,气候变化不再是单一的环境议题,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气候传播的研究也上升到国家层面2004年,英国政府委托相关部门开展国家气候传播策略问卷调查,2005年,英国政府拨款1 200万英镑开展气候传播国家行动,推动公众重视气候变化随后,气候传播成为前沿的跨学科议题,英国、德国、瑞典、美国、加拿大等国先后成立专门基金支持气候传播研究欧盟空间计划( ESPACE)出具的气候传播策略报告提出了气候传播的实用标准,即打破气候变化神话、用新的思路去思考、有效联系政治与传播、受众定位原则、类型分析及有效管理;哥伦比亚大学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详细阐述了包括充分了解受众需求、充分引起受众关注、将晦涩的科学数据转换成具体可感的例子、充分开发社会个体之间的联系、鼓励团体参与及降低行动难度等气候传播原则通过简单回顾可以发现,此前的气候传播战略研究都集中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零直到201 0年4月,国际扶贫和发展组织乐施会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创建的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成立,才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有了第一个致力于气候传播的专门机构,正式启动这方面研究。
值得思考的是,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尤其是在公众响应和舆论营造上,发达国家长期占据相对强势的位置国际层面,发展中国家无法在国际谈判中抓住有利时机掌握话语权,错失发声机会;国内层面,公众缺乏对气候变化紧迫性的正确认知,国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阻碍重视气候传播战略研究,充分认识多元传播的存在价值和在国际国内的双重作用,认真分析受众的认知状况,才能调动更多力量应对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不是政府一家的事,需要多元的参与者和传播者在国际谈判层面,政府、媒体和NGO的角色各自独立,又密切联系政府占主导的地位,媒体和NGO起推动作用一般情况下,有影响力的NGO会第一时间把谈判分析提供给媒体,这些分析的功能之一是保证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得到尊重,保证谈判的公正性媒体通过报道这类分析可以形成舆论压力影响谈判走势谈判期间,由600多家NGO组成的非政府组织联盟“全球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AN)”也会将其对谈判的进展分析刊登在刊物《ECO》上,每天早上在会场免费发放,成为参会者,特别是到场媒体的“每日必读”认识到多元传播者的价值,谈判期间,发展中国家政府就可尝试主动与媒体和NGO结成盟友,共同给发达国家施压国内层面,政府、媒体和NGO有各自的定位,三者的合作可以使公众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气候变化这个复杂的议题。
以中国为例,政府采取强有力的节能减排措施使越来越多的公众意识到要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路径但是,公众对于另一方面的紧迫工作,即气候变化适应的认知还有待提升国际扶贫与发展机构乐施会从2003年起在全国数十个项目点融入气候变化适应的视角开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一线经验乐施会关注气候变化对人,尤其是对生活在生态脆弱区的贫穷人的影响,2009年,联合绿色和平和中国农科院发布了中国第一本气候变化适应的实地调研报告《气候变化与贫困——中国案例》2010年,在坚持—线工作的同时,乐施会邀请演员海清担任“乐施大使”,走访一线,体验生活,在不同平台结合具体案例讲解什么是气候变化适应,为什么要适应及如何适应,深入浅出地让生涩的议题接上地气海清的发言通过媒体报道出来,帮助更多公众认识到气候变化不只导致了遥远极地的冰川融化,生活在农村地区的靠天吃饭的乡亲们已经受到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影响,我们需要帮助他们被动适应有了这样的意识普及作基础,政府推出相关政策时会更容易被接受应对气候变化,普通公众中埋藏着巨大的行动力,公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是气候变化问题解决的关键,需要通过有效传播,把公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气候传播中的角色和作用层面来分析,普通公众首先是应对气候变化宣传的受众,当一部分受众了解相关议题后,就可能转为传播者,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公众,公众的意见和反馈又会影响政府、媒体、NGO的相关工作,而当所有人都愿意为应对气候变化而行动时,问题的解决就指日可待。
既然公众的作用如此特殊,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认知状况只有掌握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度、态度、政策支持度等信息,才能了解现有的政策或策略是否有效,寻找到使公众成为主动传播者的[]现实空间否则,政府推出的政策就可能推广不力,媒体推出的报道老百姓可能不喜欢看,而NGO精心设计的运动( campaign)则可能沦为自娱自乐在美国,耶鲁大学气候传播项目从十年前开始在美国本土开展“气候变化公众认知度”的跟踪调查2009年,发布“美国人对全球变暖的六种态度”报告,总结了美国公众对全球变暖有关问题的不同认知态度,开辟了气候变化认知分众研究的先河,打破了气候传播过程中对受众认知了解笼统模糊的局面该项目每年进行两次全国性调查,发布系列报告,不但受到媒体广泛关注,也使美国国内各级政策制定者、商界、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团体的工作更有针对性在中国,第一次全国范围的气候变化公众意识调研是由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在201 2年实施的结果显示,93%的受访者认为气候正在发生变化,78%的受访者对气候变化问题表示担忧这项工作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报告序言中表示: “本次调研工作很有意义,调研对各方及时掌握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国家发改委最新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2年度报告》中,这次的调研被重点提及多哈谈判期间,该调研的数据又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执行秘书在发言中引用作为中国第一份气候变化公众认知度第三方调研报告,在发布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迅速产生广泛国内和国际影响,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日渐凸显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可看到了解公众的认知状况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特殊价值和大势所趋——在国外,一些相关政策发布前,比如“碳税”政策,都要征询公众意见;在中国,这方面的工作亟需加强接下来,在调研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和分众研究,开展动态跟踪研究,加强对政府政策的反馈研究,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工作总之,气候传播战略研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挥着“提速器”的作用,清楚了解多元气候传播者的定位和作用,可以使政府的工作事半功倍;通过公众认知度调查积累数据和信息,可以使决策的制定更加科学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更多人的理解与参与,下一步如何做?尽快将国家层面的气候传播战略研究提上日程,是必选项作者单位: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