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兵马俑看秦人的审美文化--石工1411张庆辰.docx
6页从兵马俑看秦人的审美文化石工1411 1402011126 张庆辰审美意识是人的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的意识的升华它由审美 感、审美需要、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元素构成审美意 识随社会制度、社会环境、民族习惯的不同而各呈纷彩它主要包括天然形态、人脑表象形态、人工创造形态秦兵马俑 表现出的人工创造形态,是秦人、实际上是秦代统治者的审美思想的 反映在封建社会,人的意识很大程度受着帝土意志的统治而帝王 们需要实现的是自己的意志因此,每个朝代的审美意识,正是帝王 的喜好人们常以“大多精美”来评价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这自然不错, 大与多应该有它的共同点,是多创造大这种求大求多的思想,应该 说同人的审美观念或审美意识,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或者说是受审美 意识决定的秦俑的大,包括个体大、规模大、群体大、数量多,是 秦人的思想意识的反映,“秦国之俗,贪狼强大,寡义而趋利”秦人 的价值观主要体现为重功利,“尚首功”商鞅变法以后,对军功的奖 赏作了明确的规定,完全以数量来反映能得首一者,赏爵一级,益 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商君之法日:斩一首者爵一级,欲 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
官爵 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斩首愈多,官爵愈高这些数字刺激着每 一个秦人因此,好大求多便成为秦人的风尚,反映着秦人的审美意识历 年来的考古发现,也证实着秦人的这一思想如陕西凤翔的秦园陵园 32座大墓,其中秦公1号大墓,总面积为5334平方米,是冃前已知 的我国先秦时期最大的墓葬还有秦人对土地的追求从一建国,秦 人就开始了向东扩张,至孝公时,国土已相当可观,但孝公却“思念 先君之意,常痛于心”,仍不能停止对领土的扩张秦始皇更是“奋 六世之余烈”,使国土达到空前的辽阔秦始皇一生好大喜功,自以 为从古到今没有人能及过他,从而蔑先王,美当今,他对大和多的热 烈崇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以“大多精美”闻名的兵马俑,只是秦始皇陵陪葬品的极小部分 兵马俑三个坑总面积两万平方米,可岀土陶俑陶马八千件,显示了一 种恢宏的气概这大和多产生的逼人气势,使观者有一种难以名状的 压迫感,也许,这也正是秦人审美理想的表现秦人对大多的追求,一方面是其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受到当时 文化氛围的影响在中国,“大”字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有不少 关于大的论述孟子把美分美、大、至、神四个阶段,认为充实之谓 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庄子认为,道是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的,所谓“夫道,覆载万物者也, 洋洋乎大哉”在《秋水》中他歌颂北海的浩翰无穷;在《逍遥游》中 他赞叹昆鹏“其翼若垂天之云”,在《人间世》中称道栋社树“其大 数千牛,絮之百围”等,并借舜的口认为尧的治绩,“美则美矣,而 未大也”老子《道德经》有: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可见,春秋以至战国,人们在审美观上对量的追求和大的金慕,是一 种风尚而量的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这种审美的要求,自 然地投合了秦人,尤其是好大喜功的秦始皇帝的审美思想陵墓周围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四百余座陪葬坑,从供赏 玩的珍禽异兽坑,到供吃住的寝殿,一应俱全,再现了始皇曾经生活 的场面表现了至高无上的千古一帝对生前生活的真实追求秦俑所表现的,也是实实在在的从布阵、兵器的装配、陶俑塑 造,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充分反映了这种功利主义美学 思想秦人对头发是非常重视的,表现在陶俑上,就是精心塑造,一丝 不苟据不完全统计,秦俑发型的圆髻、扁髻,每种发髻又有各种不 同的盘结方法,不同的形状头发一丝一缕,清晰可见秦俑发髻花 样繁多,可能现在的理发师也会望尘莫及了秦人对胡须也非常珍惜。
据史料记载,秦汉时,一般成年男子都 留有胡须,只有犯了耐罪才剃须《礼记•礼运》正义载“古者犯罪 以凳其须,谓之耐罪”秦俑胡须式样大体有:络腮胡、有三滴水式的 小胡子、长须、椅角大八字须、双角自然下垂八字胡、矢状小八字胡、 板状小八字胡,而每式样的胡须,又有数种不同的变化不同的胡须 配以不同的面庞,使人物性格显得非常鲜明秦俑面部的塑造丰富多彩,神态各异,个性非常突出中国古代 画论将人的脸型分为八种相之大概,不外八格”,即:国字形、用 字形、风字形、田字形、申字形、目字形、由字形、甲字形,这是中 国人面型的共性借以说明秦俑,也只是个大概秦俑的面型就象大 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一样千姿百态并不是八格所能包括的秦俑的五官更是精心雕刻,特别是眼睛人说眼睛是人类灵魂表 现的唯一的窗口秦代工匠正是通过对秦俑眼睛的一些细微变化的刻 划,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或机敏或文静、或勇猛或憨厚的人 物形象,使我们好象面对着一支活生生的军队一般的艺术教科书中,将审美信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们在塑造一个艺术作品或一组艺术群体的时候,总是有模特艺术 反映生活,反映社会但是,反映生活或反映社会的那一个方面,则 取决于艺术家的审美态度和思想感情。
秦俑这一庞大的艺术群雕,所 反映的是秦国的军队这一选择,不是出于制作秦俑的艺术家的选择, 而是处在他们之上的至高无上的秦朝统治者的选择这一选择,更出 于这位统治者的急功近利,好大求多公元前770年,秦国始建立, 秦人追求功利的价值观已形成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由余出使 秦国,看到秦国豪华的宫殿,不禁叹息:“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 人为之,则劳民矣”这是对秦国君主奢侈的批评,还是对秦国富有 的羡慕,其中的微妙很难说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秦国的建筑是令 人惊叹的前文已提到,秦始皇比其先祖先公,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广筑 宫室,为生时享用,大修陵墓,企图作为生的延续李斯在三十七年 (公元前210年)汇报修陵工程时,便说是“C深C极,击之不入,烧 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之状”始皇还不满足,要求“旁行三百丈, 乃止”这更充分反映了这位帝王的审美态度,所以,求大、求多、 求真的秦兵马俑,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着帝王的意志应运而生, 便不是不可理解了但是,始皇帝的审美意识,并不是众多工匠的审美意识始皇帝 对秦俑这个宏大的工程,只能是宏观耍求而微观的制作,则是广大 的艺术工匠艺术形象本身便包括审美特征和情感特征。
某一件陶俑 制作者的审美态度和情感,便决定了这件陶俑的艺术形象感人心 者,莫先乎情”⑧关于陶俑的作者,按袁仲一先生对目前已出土的 一千多件陶俑身上的陶文统计,约80多位那么,秦俑三坑总计出 土陶俑近8000件,其作者之数应有儿百人艺术就是感情”这几 百人的感情所创造出来的陶俑形象,不仅有高下之差,更重要的在于 情感之差这便是表现在秦俑面部的表情,有的面带微笑,有的面含 肃杀,有的满面怨苦,有的呆滞,有的机警这种形象的选择,是由 制作者的审美态度利情感决定的所以,可以说,在秦俑艺术的创造 过程中,有两种审美态度支配着这组庞大的艺术群像一种是秦始皇 及其代表人(主持工程的人,如李斯等),是宏观创造的决定者;一种是 广大艺术工匠,是微观创造的决定者这样,就形成了宏观与微观, 全体与个体的差异这应是秦代统治者与人民审美差异的反映 秦代人的审美与现代人的审关,表现在秦俑上又有不同现代人面对 秦俑,是一个艺术欣赏过程这个欣赏过程是随着欣赏者的文化修养、 性格、年龄、个人经历等的不同而不同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 热闹因为“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而即使是有艺术修养的人,因为种种区别,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而 这种不同,对于一个内容愈丰富,艺术水平愈高的艺术品,愈能使欣 赏者产生众多的多歧的认识目前,学术界对秦俑艺术尤其是秦俑主 题的多义认识,大概也是由此而派生的吧有学者说:“优秀作品的 客观效果,大于作者及评论者的主观意念对秦俑这样一座数量多, 个体大,含蕴广的古代文化遗存,认识不一,也自在情理之中了” 而这种审美结论,除了这一原因之外,同秦俑创造过程中的那种差异, 也不无关系参考文献:[1] 张敏,张宁.秦人的审美意识与秦兵马俑[J]・文博,1994,06:77-80・[2] 宗椿理.走向集权的物质文化之路[D]・南京艺术学院,2014.⑶朱存明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秦代岀土文献反映的日 常审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3-15B01.⑷江苏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朱存明.岀土秦代文献中所见日 常生活中的审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5-06A06・[5]周韵曦.浅谈秦兵马俑的审美特点[J]・中国文化研 究,2008,01:197-200.⑹赵士稹.中华文明与秦兵马俑的核心价值[J].新西部(下半 月),2009,05:123-124.[刀张涛.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及其研究卩]・丝绸之路,1999,05:33-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