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技发展的人文思考.pdf
7页对科技发展的人文思考龚育之【专题名称】科技管理【专题 号】 N1【复印期号】 2001 年 04 期【原文出处】科学 ( 沪)2001 年 01 期第 1014 页【英文标题】 Gong Yuzhi,Professor: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Peking University;Chairman of Association for Dialectics of Nature of China.【作者简介】龚育之,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关键 词】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科技发展据说,对科技发展作人文思考,是一种“新思维”、“高思维”(注:围绕最近出版的奈斯比特的 高科技高思维科学与人性意义的追求一书的宣传中,就作如是说 我不理解,原书名中的High Touch为什么译成“高思维”我在这里是在通常意义上来使用这个词在我看来,这种思维的老祖宗,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对科技发展的人文思考马克思主义总是从人的观点来考察科学和工业发展(马克思、 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把自然科学看作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把工业看作是“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总是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框架内来考察人和自然的关系;总是从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上、从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上来考察资本主义进程中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就其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来说,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代表着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人文精神,代表着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改造人类社会的革命理论和革命运动,从一个方面说,正是最充分地估计科学技术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在劳动解放和社会解放、在人的解放、 在所有人和每个人自由发展中的作用的社会主义所以, 马克思主义决不是对科技发展不作人文思考的、与人文精神相冲突、相背离的什么“科学主义”新世纪对科技发展作人文思考的重大意义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新世纪可以预期的科学技术更加迅猛地发展,提供了百年前、 几十年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极深地影响了人类生活和人类命运的各个方面,使人们对科技发展的人文思考更加关注,使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重大意义人类面对诸多困境,这其实是20 世纪已经提出的老问题;面对新世纪的来临,又以新的形式或者新的尖锐性提了出来战争武器问题科学技术制造的新式武器,使人类面对着可能被这种武器毁灭的危险科学家能不思考? 2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令科学界和广大人们深深忧虑当然,核冬天的预言可能言过其实,不过是核秋天。
但是,核秋天也够受,何况新世纪毁灭性武器的发展,威力会越来越大, 人类被自己所制造的武器毁灭的威胁是存在的所以,要维护和平与发展,要为限制和禁止毁灭性武器而斗争这是要使科技为人类造福而不是给人类招灾的斗争要针对的是战争势力和侵略势力,而不是科学和“科学主义”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资源枯竭问题,食物匮乏问题,人口爆炸问题在 20 世纪早已发出警告,新世纪将更形紧急,人在自然界在生存条件的许多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许多方面,有走向更形恶化的危险可续发展,成为时代的强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成为新世纪对科技发展的人文思考的一大主题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来看,人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发展,工业越来越发展,人对自然的主动地位越来越发展,这是人类进步的过程在蒙昧时代, 人在自然的压迫下能动性很小,最初的狩猎和采集对自然影响甚微农业和土地开发,逐渐较多地影响和改变着自然工业发展起来以后,人在自然面前,主人的地位,主导的能力,越来越强然而,当人凭借科技和工业力量在急剧地改变着自然的时候,上述一系列问题日益显现和尖锐起来人类对科技和工业发展不能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 是人对自然的认识的新的前进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对待科技发展和工业文明的负效应。
正是许多科学家在这方面先知先觉,向人们发出了警告和呼吁呼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向前看;一种是向后看向后看,就是对科技和工业发展作消极评价, 持否定态度, 似乎科技和工业发展以前的人类状态,才是值得怀念的美好状态向前看, 则是清醒地研究我们面对的问题,相信这些问题总是能够在科技和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得到解决现在一些人颂扬天人合一,批评人定胜天,想从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中为21 世纪找药方 在我看来, 天人合一和人定胜天都要肯定,人定胜天的思想和实践,是天人关系的一个进步, 是人类的自觉和自信当然, 人定胜天不是可以任意破坏自然,而是要在适应人类发展的需要、 改造自然的同时,科学地保护自然,求得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要在更高的科学和工业的水平上取得人和自然的更加协调的发展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不是回到过去, 而是推进到更高阶段的将来;不是否定科学和工业发展,而是否定工业的盲目发展;不是回到人和自然关系的蒙昧状态,而是要开辟人和自然关系的更加自觉的新状态,依托于科学和工业的、更加健康、更加符合科学态度和精神的新发展状态还要看到, 过去学者们提出的一些悲观的预言,并不都为实践所证明所以, 研究这类危机,也存在一个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问题(注:中国科学报曾连载美国罗纳德贝利在未来学家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对环境问题七大预测质疑。
作者认为,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是值得重视的, 但迄今尚无科学根据表明存在某种威胁全人类的全球危机他用事实证明下列七大预测是错误的第一个错误预测是,1968 年人口预测学家保尔埃利希在人口炸弹 一书中预测“本世纪七十年代全世界将经历一场饥荒,将有几亿人饿死,即使现在采取一些紧急措施也无济于事”预测的时间早已过去,事情并未发生 第二个错误预测是不可再生资源将用尽,罗马俱乐部1972 年预测: 1981 年黄金将用尽, 1985 年水银将用尽, 1987 年锡将用尽, 1990 年锌将用尽, 1992 年石油将用尽,1993 年铜、铅、天然气将用尽 预测的时间都已经过去,事实也并不如此在这期间所有金属和矿产资源的平均价格降低了 40% 第三个错误预测是污染将越来越严重实际情况表明,经济增长达到一定水平以后, 随着它的进一步增长会导致更少的污染而不是更多的污染第四个错误预测是将出现新的冰期, 第五个错误预测是南极臭氧洞将危及整个地球,第六个错误预测是美国上空将出现臭氧洞, 第七个错误预测是全球变暖文章的论据是否充分可靠,我不敢说, 估计会有争论,但有些则已经被事实证明,无可争议 我的意思并不是要说这些悲观预测没有价值。
提出问题,发出警告,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可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传播,就体现了这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也是如此 动员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和社会公众力量, 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可续发展应该是能够实现的实现这一发展目标,靠什么思想指导?还是要靠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不能靠怀疑科学和反对“科学主义”信息技术的挑战,基因工程的挑战当今时代被称为信息时代,21 世纪被预测为生物学世纪这些挑战,较之前面所讲的那些挑战, 更深入地触及人们日常的生活,以至人类的自身,显现出高技术条件下社会生活中许多新的人际关系问题、伦理道德问题、 人生价值和人性意义问题,等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地球变小了,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频繁、更紧密了, 是不是也出现了可忧虑的人与人之间的更疏远、 更隔绝?信息传播的密度和速度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知识增长更快了,暴力、色情宣传的影响面和影响力是不是也大大增加了?羊是克隆出来了,人怎么样?克隆出一个人来, 是你儿, 还是你弟?基因修复已经可以治病了,能不能用基因设计出标准美人、品牌儿童?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对这类科技发展作人文思考,无疑成为21 世纪各种社会思潮的热门话题。
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随着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创造性学说, 必须面对当代世界这许多尖锐问题,面对当代各类社会思潮围绕这些问题的诸多论点,在充分了解和吸取其中一切有益的思想和材料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观察、思考、 分析和判断 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需要,也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为科学地观察和分析这些问题提供理论的基础和框架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和反对科学主义这里还想专门谈一谈“科学主义”问题近年来在中国, 批评和反对“科学主义”或者“唯科学主义” (这是对Scientism的不同译法) ,在一些人那里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似乎已经没有异议的“公论”对此,我以为还可以、还需要提出异议,加以讨论我这里所讨论的,不是从纯粹学术的意义上,从这种或那种哲学学说的流派特征上,来谈科学主义或人文主义的问题我想要讨论的, 是从社会政治思潮的领域提出的问题,主要是中国近代和现代的社会政治思潮中的所谓“科学主义”问题我以为, 在近代和现代的中国,提倡科学, 提倡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发展和人生问题,提倡发展科学技术,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根本上说, 都属于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思潮,不管这些思潮及其代表人物在对科学的理解和诠释上有没有过一些不够成熟和不够全面的地方。
我不赞成拿出一顶“科学主义”的帽子,对这些主张科学、提倡科学的思潮加以贬低和指责何谓“科学主义”?最常说到的定义有两个:一个是“科学万能论”,一个是“认为科学方法能够也应该运用于所有研究领域(如哲学、社会、人文)的原则”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和民主 (又称科学和人权),欢迎赛先生和德先生 能够说, 这是把科学当作新的神来信仰、主张科学万能的“科学主义”吗?既然单独一个赛先生不够,还要一个德先生,说明五四健将们并不认为科学万能,至少还得要一个民主的社会制度 民主、人权是不是人文目标呢?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什么“科学主义”,而是引进科学思想和更新人文观念(道德观念、 政治观念、 婚姻观念、 家庭观念、 文学观念、艺术观念)的新文化运动随后在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场“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论战的中心问题,是科学与人生观有没有关系,科学对人生观有没有意义挑起论战的玄学派,批评“科学万能”,认为科学对于人生问题无能,要把科学排除在人生问题的探讨之外起而应战的科学派,则针锋相对, 认为科学方法也可以用于研究人生,并且探讨了如何建立科学的人生观科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丁文江和胡适胡适还试图列出一系列基本观点来描绘他所主张的科学的人生观。
艾思奇在1950 年代批判胡适运动初起的时候说过,胡适这篇对科学的人生观的描述,是确能表明胡适有过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光彩的一篇文章当时这场论战, 以科学派的胜利而暂告结束 不管胡适和丁文江的科学观,有着多少可以和应该批评的地方(注:他们的科学观,特别是丁文江的科学观,本来带有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性质,到哲学层次上却同实用主义和马赫主义搞到一起了批判胡适运动的那个时候,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们大都对实用主义和马赫主义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所以那时丁文江, 胡适在这场论战中的维护科学的光彩,也被抹掉了 上面所引的艾思奇那个分析,甚至被有些人认为是对胡适批判“不够彻底”的一个失误 现在人们当然不再采取这种简单的态度来对待实用主义和马赫主义、对待胡适和丁文江了我以为,这是中国思想界的一次进步,而没有理由把它评价为该谴责的“科学主义”统治的滥觞在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参战的还有一方, 就是唯物史观派, 以陈独秀和瞿秋白为代表他们支持科学派,又力图站到新的科学高度,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来阐明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这是中国思想界的又一个进步特别是瞿秋白参战的几篇文章,显示了刚刚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来的理论青年,面对中国思想界的争论,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不管在后人看来,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若干观点的论述,还有哪些显得有点稚嫩和简单的地方, 从根本上说, 他在重要的思想论战中介绍了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