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淡煤炭分布南北半球不同的成因.pdf
5页浅淡煤炭分布南北半球不同的成因搞要:对南北地球不同特征,成煤的条件,主要成煤期进行分析,得出了煤炭分布呈出现了“ 北多南少”的分布规律 关键词:南北半球;成煤的条件;成煤期;北多南少为什么煤炭分布会出现地区性和时间性?为什么会出现“北多南少”的分布规律?这个“北多南少”是指:就世界而言, 煤炭分布是北半球多,南半球少;就中国而言,则是北方多(尤其华北、西北多),南方少(尤其东南沿海少)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南北半球的不同特征, 然后再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了解成煤的必要条件,二是对地球历史上的主要成煤时期进行分析一、南北半球的不同特征1、海陆分布不同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 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 这里陆地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 且在中高纬度,陆地分布几乎连续不断,最为宽广南半球陆地只占其总面积的1/5,在中高纬度, 陆地显著收缩,尤其在南纬56°~65°之间除一些零星岛屿外,几乎全部为海洋此外,北极地区是一片海洋——北冰洋;而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南极大陆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不同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南北半球不同而不同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北、南两侧降低。
在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每年6月22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每年12月22日前后达最小值,在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情况正好相反3 、气温的水平分布及变化不同一年之中,就北半球来说,大陆上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南半球海陆上最高、 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分别与北半球相反北半球同纬度上气温变化比南半球大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且稀疏4 、气压带分布特征不同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而北半球的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 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对照世界大洋和大洲的分布图,就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陆地面积显著增大的缘故5 、气旋和反气旋气流水平运动方向不同气旋和反气旋是大气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也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北半球气旋的气流为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反气旋的气流为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 而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正好与北半球相反6 、洋流的分布不同从世界洋流分布图上,我们不难看出,洋流的分布南北半球截然不同: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 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作逆时针方向流动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为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南极大陆的外围则形成西风漂流二、成煤的必要条件[1]煤是由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变成腐泥或泥炭,然后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 被埋藏在地下深处, 再经温度和压力的作用腐泥转化为腐泥煤,泥炭转化为腐植煤煤炭的形成有几个必要条件: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以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积水沼泽的古地理条件,持续下陷的盆地或低地,以便造成植物残骸和无机沉积物的大量堆集;缓慢沉降的地壳运动条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繁茂的植物条件 成煤的植物可分为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两大类,并不是所有植物都能转化成为煤炭,只有陆生高等植物的大发展,才提供了成煤的前提条件 (低等植物经菌解只能生成腐泥,经煤化作用则形成腐泥煤 而高等植物经菌解则生成泥炭,泥炭经压实脱水等变化又可进一步形成褐煤、烟煤和无烟煤那么,什么时候陆生高等植物才得到大发展的机会呢?我们可以通过地史上的主要成煤期来了解这个问题三、地史上的主要成煤期地质史的早古生代是海洋占优势的时期,这一时期显然还没有陆生植物大发展的条件 早古生代末的加里东运动,使海域缩小, 陆地扩大,这才为陆生植物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
但陆生植物从出现、到发展、到繁荣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例如泥盆纪初期,出现了一些最原始的蕨类植物 (如裸蕨), 可这只是一些生长在低湿地带的纤弱植株,它不可能大量繁衍,当然也不可能成煤到泥盆纪晚期,出现了一些高大的石松类(蕨类植物的一类)植物,如薄皮木、亚鳞木;而进入石炭纪,蕨类植物的石松类、节蕨类、真蕨类才达到了真正的繁荣, 因而造就了地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成煤时期,“石炭纪”也因此得名这个蕨类植物的全盛期,一直延续到了二叠纪末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可以进一步来看看当时世界上大陆的分布石炭纪和二叠纪时,北半球的几个大陆,包括劳俄大陆(北美和欧洲的联合大陆)、西伯利亚大陆、 古中国大陆正处在中纬度地区,当时的气候又温暖潮湿, 这就有条件在山前洼地或滨海和内陆的盆地沼泽中形成大面积的煤田 而当时,南方的冈瓦纳古陆却是冰雪晶莹,出现了震旦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冰川活动,气候严寒, 植物生长仅限于靠近赤道的低纬地区,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煤田再看中国的情况 石炭纪和二叠纪早期, 我国北方以陆地环境为主,而且气候温暖湿润,因而和世界各地一样也有重要的煤炭形成;但二叠纪中期以后,气候逐渐转为干旱,煤田遂难以形成。
而当时我国南方是浅海广布的时期,只有海退间隙在滨海低地形成不多的煤藏,所以南方石炭二叠纪煤田规模小而分散地史上第二个重要的成煤期是中生代侏罗纪(有时也包括三叠纪最晚期)这时, 我国晚古生代“南海北陆”的格局已告结束,煤炭主要与合适的气候以及持续下陷的盆地有关北方的陕甘宁盆地就因具备了这样的条件而形成重要的煤田,其范围还可扩展到现在内蒙古的南部;再加上新疆一些大型盆地的煤田, 使我国北方煤藏特别丰富而当时我国南方的大型盆地如四川盆地,气候偏于干旱, 形成了大面积的红色岩层, 所以南方中生代煤田也显得较为贫乏世界各地三叠纪气候普遍干旱, 煤田很少;侏罗纪气候温湿适宜, 煤层有广泛分布,但南半球各大陆仍多蒸发岩(如盐矿、石膏矿)、红层和沙漠砂岩发育,说明气候偏于干旱,故煤层的发育比北半球各大陆要少得多地质史上的第三纪也是一个世界性聚煤时期,但它的规模和分布已难与上述两个重要的成煤时期相比了在地质历史中, 气候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或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都是有变化的,气候的这种随地区随时间的变化特点,使煤的形成具有地区性和时间性参考文献:〔1〕 张小江 . 煤矿地质〔 M 〕.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 ,73 -75 作者简介:付晋清 女 34 岁山西省中阳县 1997年7月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学士 矿井地质 地质工程师邮编:030052 : 13513615293 或62072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