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新word论文】对农民寻求非农活动的社会学阐释【社会文化专业论文】.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8090937
  • 上传时间:2017-09-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3.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对农民寻求非农活动的社会学阐释(一) 在理论上,向来有两种彼此“对立”的视角:整体论和个体论前者在研究农民由乡村向城镇迈进寻求非农职业和城市生活的时候,关注于宏观的结构性、制度性因素的制约作用(甚至被叫做“决定作用”),认为个人不过是社会关系的载体和体现,而具有整体意义的社会关系和结构,才是解释社会变迁的关键因素换句话说,社会宏观结构层面上的种种关系,如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经济上的发达地区(或国家)与欠发达地区(或国家)的关系,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中心与边缘的关系,等等,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要不要、能不能、以及怎样由传统农业向非农特别是城镇的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的源头,也是转移以后这些个人又将如何生存、社会整体又将怎样演变的起因整体论研究视角的理论渊源,可以在自称受到马克思深刻影响的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中找到 后者则把变迁的关键归结为行动者主体,认为不是社会整体,而是微观上的个人,凭借对资源的占有情况和对市场信息的了解程度而在现有的务农收益和外出从事非农的预期收入之间作出的“理性选择” 除了古典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这一视角是与韦伯传统有密切关联的,尤其是社会学中的所谓“现代化”理论,其把社会的变迁归结到行动者个人作为有理性的主体在投入/产出上的计算和在价值观上的改变。

      随着各个行动者个人在观念和行动上的改变,社会整体(如果的确有所谓整体的话)也就改变了,最终将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 本文作者一方面承认,上述看来相互对立的理论各自都在自己所限定的范围内---或者在宏观上或者在微观上---有其理论解释的力度,另一方面又深深感到,这种在整体与个体、宏观与微观两个极端上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又都有其不可克服的内在困难当然,如何克服社会学理论中的这一“经典性难题”,一直是理论家们苦苦追求的目标,也是在经验研究中无法绕开的障碍而且,试图仅仅简单地将上述对立着的两极凑在一起是无济于事的 本文受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启发,试图对中国广大农村村民的寻求非农活动或非农职业作出某种新的理论说明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在试图克服整体论的二元对立而提出来的,它用结构的二重性去说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所谓结构的二重性,吉登斯指的是,社会结构既是由人类的行动建构起来的,同时又正是行动得以建构起来的条件和中介 结构化(Structuration)理论把结构看作是行动主体在其颇富多样性的行动条件下创造出的各种规则和资源,而结构不断卷入其中的社会系统则是由人类主体的种种特定活动构成的,其在时间与空间的条件下被不断地再生产出来。

      主体与结构的建构并不是一种二元论的关于两种全然独立的既定现象的组合,而是一种二重化的过程根据结构二重性的原理,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既是其不断组织的实践的条件,又是这些实践的结果吉登斯认为,人们的有意图的行动包括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第一,对行动的反思性调节,它意味着,行动者总是试图不断地认识自己的种种活动和自己得以在其中活动的社会与物质环境,并期望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这些活动是如何反应的,因此,他们也总是不断地改变和调2节着自己的行动;第二,行动的合理化过程,行动者不间断地保持对自己活动的各种环境条件的理论性领悟,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需要,行动者是能够对自己所从事的绝大多数活动作出某种解释的,既对自己也对他人作出合理化的解释;第三,促使行动得以发生的动因,与对行动的反思性调节或行动的合理化过程不同,行动的动因并不直接与行动的连续性相连,它是潜在于行动的,它是对行动的规划 但是,更重要的是,正是由于反思性、合理化和行动的动因的作用,主体的有意图的行动是会导致未能预期(或不曾期望的)后果的,而未预期的后果又会反过来成为以后的行动的未被意识到的条件图一表明了行动-后果-条件的这种模式: 图一:行动-后果-条件:(资料来源:Giddens,1984:5。

      ) 未被意识到┈┈┈→行动┈┈┈→未预期的 的┊↑┊行动 行动条件↑┊对行动的反思性调节┊后果 ┊┊行动的合理化过程┊ ┊└行动的动因┊ ┈┈┈┈←┈┈┈┈┈┈┈┈┈┈← 主体作为行动者,不仅总是具有明确的动因,而且也总是能够不断地将自己的行动加以合理化,总是不断地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和调整易言之,在逻辑上,行动者总是可以以不同方式去行动的这就意味着,行动所体现的,是行动者改变既成事态的能力如果说行动者在很大程度上知道自己在日常的人际之间的联系过程中在做什么的话,他们很可能对自己的行动所产生的各种后果知之甚少,其中很有意义的后果是制度在扩展了的时-空条件下的重建,包括规则的改变和资源组合方式的调整这些行动后果对他们而言是未能预期的,甚至是不曾期望的,并且它们又构成了主体再行动的未被意识到的制约条件 在对中国日益增多的农村人口和劳力就地和异地寻求非农活动或非农职业现象进行调查、研究、描述和阐释的时候,本文作者认为,至少在理论上,上述结构化框架比较有力地沟通了结构和主体的鸿沟,因而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首先,既不仅仅是制度性安排的阻碍或推动,也并非简单地只是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而是是主体与结构的二重化过程,构成了当今中国数以千万计的农村户口持有者离开农业离开农村而不断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和生活空间。

      如果没有结构性因素和条件所提供的可能和制约,村民们即使再想外出寻求更大的利润和更多的利益,他们也无法对此施以具有实际意义的步骤,反之,若没有这样的寻求非农活动的冲动,无论什么样的制度性安排,对村民自己而言,也是没有意义的其次,农村人口的外出或转移,绝不是盲目的,相反,他们总是具有明确的动因和目标,一开始他们也许大多是为了从非农活动中挣得现金收入以补务农收入之不足;而不论他们的动因和目的多么明确,他们总是在外出或转移过程中不断的对自己的行动加以合理化的解释,总是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动、调整自己的策略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仅会经过权衡比较而不断说服自己当初选择寻求非农活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而且还会重新审视自己当初的目标,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当初的目标最后,正是因为行动者实际上总是在不断地反思、调整自己行动的"规划",3故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种种后果,并非总是能够被行动者自己预期到,也并非都是符合他们当初的初衷,更不是一定都具有“正面的” 、 “合乎理性的”后果 (二) 本文对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外出或就地寻求非农活动的现象作如下假设性陈述: 第一,人多地少这一基本的格局是中国数亿农民,或更准确地说,他们中数量和比例都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早晚要走出农业走出农村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果我们仍然按照目前的城乡户籍制度划分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那么,无论统计上有多大的漏洞和误差,也无论中低产田的改造尚有多少余地,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业服务的开展还有多少文章可做,现在的农村人口的平均耕地面积也仍然可以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说,大量的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力是富余和剩余的这实际上也许是最明白无误的社会现实和中国国情,但是,问题在于,人多地少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新情况,为什么在过去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并没有今天这样如此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外出和转移? 第二,传统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比较收益低下,使农村劳力逐渐意识到务农不如务工经商服务打杂,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包括其中并非“剩余”的部分,纷纷转向非农活动和非农职业的强大的市场因素人均耕地虽然很狭小,但是如果在这块狭小的耕地上也能够产出至少并不低于务工经商服务打杂的收入,而且这些收入也已经足以使农户家庭维持并延续其还过得去的基本生存条件,那么,虽然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排除总会有少数人冒险,但在逻辑上,农村的大量劳力就没有必要以更高的代价和风险去寻求并从事非农活动接下来的问题是,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生产的边际报酬递减并非始于今日,比较收益低下也可以在分田责任制实施以前就看到,为什么那个时候并无今天之“民工潮”? 第三,原有的就业用工、户籍管理、粮油票证以及医疗、福利、教育等一系列制度,是限制农村人口离开农村离开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和传统副业)的结构性条件。

      而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普及,当这些制度要么基本上取消,如粮食凭票供应制;要么很大程度上改变,如城镇的就业用工制;要么被行动者自己有意无意地冲破或改变形式,如户口制在一定程度上被身份证制度取代,等等这些制度原来都曾以一种相互配合的系列形式,严格地束缚着亿万中国农民,而作为行动规则,它们把资源或对资源的利用机会都分割成供城镇人口的和供农村人口的,从而使得亿万在农村社区里生产、生活的人们即使面临着人多地少的困境,即使意识到务农的比较收入太低,即使想在本地或外地向非农转移,一旦实施起来都是极其缓慢的不过这里仍然还有问题如果是这一套制度框定了行动的规则、分割了资源的配置形式,那么,在这一系列制度、规则颁布和实施之前的时间段里,为什么也没有大规模的人口外出或转移? 第三,城镇和农村社区有没有提供在非农行业和领域里就业的机会,是广大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外出或转移与否、外出或转移多少的重要“外部”环境条件在明清以来的几个世纪时间里,虽然农村的人多地少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段里,也还没有后来那么严格的城乡分割的体制性制度性格局,但是由于内忧外患等诸多原因,城镇本身的工业化发展水平相对迟缓,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么不断地卷入过密化的传统农业特别是是粮食作物的生产,要么也只好在农村社区内或者改种经济作物(如棉花)或者发展家庭手工业、小商业,用这样的方式来弥补从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中的收入不足。

      这种现象,在江南和华北都比较明显,出现了所谓商品化与糊口农业并存的局面问题是,如果有如此严重的人4多地少压力,那么多的剩余劳动力,为什么主要地都选择了过密化或内卷化,而没有想过自己去开辟或创造非农行业里的就业机会? 第四,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内忧外患、城镇化工业化进展迟缓等原因外,在明清以来较长的时间内,大量农村人口面对人多地少的局面,之所以从总体上说走了一条所谓过密化的道路,而没有主动创造各种非农就业机会,特别是开辟工业发展的道路,一个主要原因,是在文化层面上,他们还没有条件对不同的谋生方式进行比较,还更多地笼罩在传统的生存原则之中所以,虽然同样是人多地少,也没有就业用工、户口粮油等制度的严格限制,非农活动没有成为大量农村人口谋生的主流形式,是因为农民们在人多地少的压力下不是遵循所谓的“经济理性”原则,而是为了全家的生存糊口在人多地少、灾害频繁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农户在生产活动中考虑的主要之点,实际上是如何确保在维持全家的生存的前提下,挣得最低收入避害第一,趋利第二,而且,很多时候根本就不敢想什么“最大利润”,即是说,只要还“有口饭吃”,传统农民是很不容易考虑再投更多的成本冒更大的风险去开辟新的生活空间和就业机会的。

      “乡” 、 “土”既是传统农民基本的生存保障,也是其割舍不开的心理情结 第五,80 年代的农村改革也正好是整个社会逐步走向开放,由于这个时候的年轻农民大都具有小学教育以上的文化水平,也由于现代文明及其种种表现形式随着传媒技术产品的正日益普及,电视机也逐渐地进入到农村社区甚至农户家庭,青年农民的视觉和思维空间都已经不同于他们的前辈,他们的价值取舍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是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寻求新的生存方式的重要文化背景对新生代农村人口来说,他们不仅仍然面对着人多地少、务农比较利益低下的困境,而且对他们来说,“乡” 、 “土”已不再具有原来那样的文化意义,他们已经有了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横向的比较,再加上城镇发展所提供的大量(哪怕是临时的繁重体力)工作机会,在日益松动的体制约束面前,离开农业,走出农村,就是不难理解的了 第六,农村人口的就地转移或外出务工,不论有多么充分的经济、社会、文化依据,也不论他们自己有多么明确的目标、动因,这样一个规模巨大并且还将持续相当时间的社会现象所产生的种种后果,大多是这些外出或转移者自己未能预期的,甚至是他们不曾期望的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就农村本身的发展来看,不仅就象他们自己在设定目标时所预期的那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猜您喜欢
      【最新word论文】对于妇女、婚姻和变化的思考【社会文化专业论文】.doc 辽宁卓政律师事务所建筑工程部.docx 【最新word论文】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审计专业论文】.doc 关于内地青春偶像剧的女性主义解读2.doc 【最新word论文】国际法对人道主义干涉的否定与再考虑【国际法专业论文】.doc 【最新word论文】微量元素硒对水稻影响的研究进展【审计专业论文】.doc 【最新word论文】浅议WBS在房地产企业管理流程建设中的应用【企业研究专业论文】.doc PEP课堂教学设计模板.doc 资源与运营管理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doc 关于内容管理系统(CMS)的一点使用心得.docx 辽宁号与各国航母比较.doc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新人教版.doc 【最新word论文】浅议中国保险企业将如何面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大考【企业研究专业论文】.doc 【最新word论文】扑尔敏治疗感冒后咳嗽218例疗效分析【临床医学专业论文】.doc 【最新word论文】浅议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 【企业研究专业论文】.doc MATLAB数字信号处理.ppt 2017年售后服务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doc 【最新word论文】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概念的理论梳理【社会文化专业论文】.doc 【最新word论文】托吡卡胺眼液对学龄儿童假性近视的疗效观察【临床医学专业论文】.doc 【最新word论文】浅议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分析及对策研究【企业研究专业论文】.doc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