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总复习提纲.docx
11页2022年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总复习提纲 物理在高一的学习中内容许多,你知道有哪些学问点须要复习吗?下面学习啦我整理了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总复习提纲,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物理必修一总复习提纲(匀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直线运动,假如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物体做直线运动,且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分类: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两类.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 3.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速度公式: 匀减速直线运动 a取大小 位移公式:x=v0t+ at2 x=v0t- at2 位移公式:S= t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v 2-v 02=2ax v 2-v 02=-2ax 平均速度计算式: 4.几个推论: ⑴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 ⑵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速度 ⑶两相邻的相等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等于恒量。
即Δx= =aT2 该公式可用于测定加速度,也可作为推断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条件 *⑷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从运动起先时刻计时,且设t为时间单位) ①ts末、2ts末、3ts末、nts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 1:v 2:v3:vn=1׃2׃3׃׃n ②ts内、2ts内、3ts内、nts内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2׃22׃32׃n2 ③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3:5::(2n-1) ④经过连续相同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tⅠ∶tⅡ∶tⅢ∶∶tN=1:( ):( ):׃( ) 5.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来解题步骤: (1)依据题意,确定探讨对象. (2)明确物体作什么运动,并且画出草图. (3)分析运动过程的特点,并选用反映其特点的公式. (4)建立一维坐标系,确定正方向,列出方程求解. (5)进行验算和探讨. 6.怎样处理追及和相遇类问题? 两物体在同始终线上运动,往往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开碰撞等问题,此类问题的本质的条件就是看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的同一位置。
求解的基本思路是:①分别对两物体探讨;②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③ 找出两物体运动的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④建立方程,求解结果,必要时进行探讨 (1)追及问题:追和被追的两物体的速度相等(同向运动)是能否追上及两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常见的有下列两种状况: 第一类速度大者减速(如匀减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小者(如匀速运动):①当两者速度相等时,若追者位移仍小于被追者位移,则恒久追不上,此时两者间有最小距离②若两者位移相等,且两者速度相等时,则恰能追上,也是两者避开碰撞的临界条件③若两者位移相等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间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其次类速度小者加速(如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大者(如匀速运动):①当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②若两者位移相等时,则追上. (2)相遇问题:①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上即相遇②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起先时两物体的距离时即相遇 (3)处理这类问题,也可以只用位移的关系列出x-t二次函数方程,利用判别式求x极值,或由有一组解、两组解、无解,确定是否相遇、相撞、相遇次数。
高一物理必修一总复习提纲(相互作用) 一、力的基本学问: 1.力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产生形变;(2)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3.力是矢量,要精确表述一个力,必需同时指出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三种最常见的力: 1.重力 (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重力的大小:①由G=mg 计算 ②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处于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重力的大小.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对下). (4)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①质量分布匀称的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态有关.形态规则的匀称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如匀称直棒的重心,在棒的中心.②质量分布不匀称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态、质量分布有关.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2.弹力: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态或体积发生变更,叫做形变.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复原原状,就会对跟它接触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3)弹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①干脆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4)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常见支持物的弹力方向: 平板的弹力垂直于板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曲面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支承点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绳索的弹力沿着绳子指向收缩的方向. (5)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①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跟它的伸长成正比,即F=kx,k叫劲度系数,单位是N/m. 弹性限度:假如物体的形变过大,超过肯定的限度,物体的形态将不能复原,这个限度叫着弹性限度. ②对于微小形变产生的弹力大小,一般依据物体所处的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求解. 3.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 (2)产生的条件:⑴两物体相互接触挤压; (2)物体间接触面不光滑; (3)两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 (3)大小:跟压力FN成正比,F=μFN. (4)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5)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4.静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相对静止的物体,由于有相对运动趋势,而在物体接触处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产生的条件: ①两物体相互接触挤压; ②物体间接触面不光滑; ③两物体相对静止但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3)方向:总是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3) 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接触面之间的弹力方向垂直. (4)大小:等于使物体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F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即OF≤Fmax, (5)最大静摩擦力Fmax: ①Fmax略大于滑动摩擦力f,为便利起见,解题时如无特别说明,可认为Fmax=F. ②Fmax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物体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跟正压力成正比,但静摩擦力的数值与正压力大小不成正比. 5.如何推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静摩擦力的方向沿着两物体接触面的切线,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而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又难以推断,这就使静摩擦力方向的推断成为一个难点.推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常用下列方法: (1)用假设法推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我们可以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推断物体将向哪滑动,从而确定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进而推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如右栏例1. (2)依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推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首先弄清物体运动状态(是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状态),分析出除摩擦力外的其它力,看是否能维持这个运动状态,若不能维持,说明肯定受摩擦力,依据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即可推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 高一物理必修一总复习提纲(运动描述) 一、质点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说明:(1)质点是一个志向化模型,事实上并不存在. (2) 物体可以简化成质点的状况:①物体各部分的运动状况都相同时(如平动).②物体的大小和形态对所探讨问题的影响可以忽视不计的状况下(如探讨地球的公转). 二、参考系和坐标系 1.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 说明:(1)同一个物体,假如以不同的物体为参考系,视察结果可能不同. (2)参考系的选取是随意的,原则是以使探讨物体的运动状况简洁为原则;一般状况下如无说明,则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2.坐标系:为定量探讨质点的位置及改变,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如质点沿直线运动,以该直线为x轴;探讨平面上的运动可建立直角坐标系. 三、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个确定的点表示.如3s末;和4s初. 2.时间:是两个时刻间的一段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线段表示. 四、位置、位移和路程 1.位置:质点所在空间对应的点.建立坐标系后用坐标来描述. 2.位移:描述质点位置变更的物理量,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大小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线段的长度. 3.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五、速度与速率 1. 速度: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v= ),是矢量,方向与Δx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与瞬时速率:瞬时速度指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其大小叫瞬时速率,前者是矢量,后者是标量. 3.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度(v= ),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而物体在某段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率,是标量. 说明:速度都是矢量,速率都是标量;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及方向,而速率只能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瞬时速率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肯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只有在单方向直线运动中,平均速率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即位移大小等于路程时才相等. 六、加速度 1.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更快慢及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速度的变更量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