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编》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doc
36页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THE TECHNICAL ESSENTIALS FOR CONSTRUCTION OF HEALTHY HOUSING(2004年修订版)2004-03发布 2004-03实施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China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 Settlements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年版)组织单位: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主编单位: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参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传统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民用产品安全健康质量监督检验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物理所、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住宅实验室、北京奥林匹克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金地远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珠海市五洲房地产开发公司、深圳市中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修 编 说 明 2001年,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和发布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1年版),并启动了以住宅小区为载体的健康住宅建设试点工程,以检验和转化健康住宅研究成果。
这两项行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和高度评价2002年又在其实践中,对健康住宅的建设理念、性能指标和支撑技术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修编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2年修订版),使它具有更大的指导性2003年,“非典”疫情的突然出现,促使健康住宅引人瞩目,甚至出现有人把它“炒作”的现象我们认为,应该加快健康住宅研究的步伐,以科学的态度积极推动健康住宅建设工作,把健康住宅引向正确、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近三年的实践以及首批首项试点工程__北京奥林匹克花园(一期)的竣工和通过最终验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在40多位专家参编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并在更大范围内征求意见,终于完成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年版)的修编工作1. 以人为本,对健康提出广义的理解,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等4个层次,从而发展了健康住宅的建设理念,从过去侧重于居住环境的健康性拓宽至社会环境的健康性,既避免了局限性,又为我们的薄弱环节强化了研究方向和途径2. 确立以大众健康住宅为出发点,把修编工作的重点放在我国现有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解决的、广大居住者反映强烈的住宅健康影响因素,明确其性能指标的来源以及采取的措施,因而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3. 强调科学性,以科技数据为基础,建立健康住宅评估体系,健康住宅技术体系和健康住宅建筑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为贯彻健康住宅建设理念,营造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提供了切实的保障4. 鉴于住宅健康影响因素涉及面广,有许多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有一些因素尚未能完全认识,因此明确《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应该是开放型的,必须进行持续的研究,随着认识的提高和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在《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年版)发布之际,对各方面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致以衷心的感谢 技 术 要 点 目 录“健康住宅”行动宣言(代序)………………………………1 总则…………………………………………………………2 居住环境的健康性………………………………………… 2.1住区环境……………………………………………… 2.2住宅空间……………………………………………… 2.3空气环境……………………………………………… 2.4热环境………………………………………………… 2.5声环境………………………………………………… 2.6光环境………………………………………………… 2.7水环境………………………………………………… 2.8绿化环境……………………………………………… 2.9环境卫生………………………………………………3 社会环境的健康性………………………………………3.1住区社会功能………………………………………3.2住区心理环境………………………………………3.3健身体系……………………………………………3.4保健体系……………………………………………3.5公共卫生体系………………………………………3.6文化养育体系………………………………………3.7社会保险体系………………………………………3.8健康行动……………………………………………3.9健康物业管理………………………………………条 文 说 明 目 录1 总则…………………………………………………………2 居住环境的健康性………………………………………… 2.1住区环境……………………………………………… 2.2住宅空间……………………………………………… 2.3空气环境……………………………………………… 2.4热环境………………………………………………… 2.5声环境………………………………………………… 2.6光环境………………………………………………… 2.7水环境………………………………………………… 2.8绿化环境……………………………………………… 2.9环境卫生………………………………………………3 社会环境的健康性………………………………………3.1住区社会功能………………………………………3.2住区心理环境………………………………………3.3健身体系……………………………………………3.4保健体系……………………………………………3.5公共卫生体系………………………………………3.6文化养育体系………………………………………3.7社会保险体系………………………………………3.8健康行动……………………………………………3.9健康物业管理………………………………………健康住宅”行动宣言(代序)人类居住健康问题的挑战引起了全世界居住者和舆论的关注,人们越来越迫切地追求拥有健康的人居环境。
今天的住宅建设要确保居住者广泛意义上的健康,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社会的和人文的,近期的和长期的多层次的健康地球环境哺育了人类,环境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我们应尽力制止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居住环境的破坏现代科技的发展,一方面让我们享受了当代文明,同时又使我们容易忽视大自然赐于人类的阳光、空气和水过分依赖于现代科技的生活方式,又容易削弱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亲密关系回归自然,亲和自然的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当今人类共同的心声与人居环境和居住生活行为有着或多或少、千丝万缕联系的各种疾病困扰着我们,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我们有责任呼吁人们制止建造工程所引起的装修病、空调病、肥胖病、呼吸病等疾病频频发生城市,作为人类居住生活空间的功能已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已不再是人与自然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乐园居住条件恶化、环境污染、人际关系冷漠等“城市病” 到处蔓延遏制“城市病”,改善城市功能,使城市朝着人居健康目标发展,是我们今天的历史责任 健康住宅与人居健康工程将围绕人居环境与人类健康的相关问题,综合地制定相应对策和解决方法,以实现人类居住与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致力于健康住宅与人居健康工程的开发商、厂商、建筑师、工程师和科研人员,将以居住与健康的新价值观为目标,积极促进健康住宅建设事业的发展,共同建设健康、安全、舒适的环保型人居环境。
1 总则1.0.1(建设理念)健康住宅是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等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促进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住宅质量,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1.0.2(编制目标)为贯彻健康住宅的建设理念,建立科学的健康住宅评估体系,先进适用的健康住宅技术体系和利于推广的健康住宅建筑体系,特制定本《技术要点》1.0.3(立足点)本《技术要点》立足于大众住宅,以维护健康为起点,向有益和增进健康发展,逐步提高和完善健康住宅的建设标准,以利推广和普及1.0.4(建设试点)以住宅小区为载体,开展健康住宅建设试点工作,旨在检验和转化健康住宅研究成果,推广成熟的成套技术,并结合工程的区域性特点和重大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为形成健康住宅建筑体系提供基本经验1.0.5(适用范围)本《技术要点》供专业人员使用,适用于新建健康住区与住宅的开发建设、规划设计、生产施工、物业管理、监理检测等有关单位它包含人居健康工程科学化建设的主要内涵,是建设健康住宅的主要技术依据对已建住宅的健康现状评估和诊断以及改造技术措施,将另行编制技术文件2 居住环境的健康性2.1住区环境2.1.1(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应选择在适宜健康居住的地区,具有适合建设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条件,远离污染源,有效控制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电磁辐射、土壤氡浓度超标等的影响。
2.1.2(交通)合理组织住区内部动静交通,设置足够的停车位,防止机动车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建设连续贯通的步行通道和无障碍设施,利于步行健身,以及老年人和残疾人行走2.1.3(交往空间)住区环境设计应为邻里交往创造不同层次的交往空间2.1.4(视觉环境)住区建设应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住区色彩协调,标志牌位置恰当,统一清晰2.2住宅空间2.2.1(套型设计)套型设计应以居住生活行为规律为准则,满足居住者生活、生理、心理等需求,实现舒适、健康的居住目标套型面积取决于功能,套型功能的增量,除适宜的面积外,尚应包括功能空间的细化和设备的配置质量,与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和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居室净高不应低于2.5m住宅功能空间合理低限净面积指标见表2.2.1表2.2.1 住宅功能空间低限净面积指标项目低限净面积指标(㎡)起居室餐厅主卧室次卧室(双人)厨房(单排型)卫生间16.20(3.6m4.5m)7.20(3.0m2.4m)13.86(3.3m4.2m)11.70(3.0m3.9m)5.55(1.5m3.7m)4.50(1.8m2.5m)2.2.2(私密性)合理安排各种功能空间,避免各居住空间的相互干扰,以及邻里住户间的对视现象,保证私密性。
2.2.3(交往空间)住宅内部的交往空间,包括单元入口、大堂、楼梯、电梯、前厅、过道、平台、走廊等居住者过往和停留的空间,属半公共半私有空间,具有楼内人们活动的公共性和社会性2.2.4(灵活性)结构、设备及其管网布置应为住宅的可改造性创造必要的条件宜采用大开间结构、竖向干管集中外移、横向支管不穿楼板等技术2.2.5(日常安全)针对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儿童生活活动的安全需要,套内自然层应避免台阶和错层,设置扶手、护栏、防滑地面和报警装置等设施2.3空气环境2.3.1(住区空气)住区空气质量标准应符合表2.3.1的规定,积极采用住区风环境优化技术,确保住区通风良好表2.3.1 住区空气质量标准参数单位标准值备注二氧化硫㎎/m3≤0.05日平均值一氧化碳㎎/m3≤4.00日平均值二氧化氮㎎/m3≤0.08日平均值臭氧㎎/m3≤0.121h平均值总悬浮颗粒物㎎/m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