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16页2025年陕西省高考适应性检测(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檀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一路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
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二十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白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材料二: 中国当代文学70年,散文成就是其中重要篇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生活、书写革命和建设中涌现的新人物新典型,是散文创作的重要主题;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散文纪实性增强,在文体上表现为报告文学的发展成熟以至后来从教文中分立出去,杂文也是这一时期广义散文的重要构成上世纪90年代以后,"散文热"兴起,散文写作者也显著增多,许多出自非职业教文家之手的思想文化随笔也发出自己独特声音。
散文再一次靠近大众,成为与读者阅读生活紧密联系的文体那些篇幅长,结构大,思考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文化大散文"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当下,比"散文时代"这一说法更有普及度的是"全民写作"媒介变革带来表达的变革,网络写作的兴盛是近十余年来的醒目景观零准入门槛、海量文字产出、即时传播阅读,推动"全民写作"时代到来散文的亲和性无疑让它成为全民写作的重要文体选择,新媒体时代教文形态成为不可漠视的存在"全民写作"广泛的参与性和传播度为散文发展创造广博空间,这里面有提升散文创造力的无限可能但与此同时,全民写作良莠不齐,存在碎片化、随意性甚至纽制滥造问题,这就需要理论批评加以选择和引导,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起良性循环通道比究竟有多少人写作散文、散文究竟有多宽的文体疆城更重要的是,写作者是否真正理解散文要素、写作是否具备散文品质如果散文写作缺少与现实的对话,写作者疏于和自己心灵对话,以至在散文中看不到现实的生动丰富,看不到作者的世界观和思想,那么无论文体怎样谨变、技巧如何成熟,也难脱疲软之态。
消费主义语境,散文作家更要肩负起思想使命,教文更要与读者的精神生活发生密切联系;文化取向多元,散文作家更要突破纷纭表象,发现历史、现实、社会与人生要义;技术主义流行,散文作家更要创造独特的文体形式这是我们今天考察散文发展的几个重要维度,也是散文写作需要建立的多种对话关系所在摘编自王尧《写出时代的美与精神高度》等)材料三:现在的散文太有散文腔调了,写出来都范文式的,能不能写得别太像散文了?总结起来,教文的范式有如下几种:杨朔式,先写生活,写人,最后升华;朱自清式,一种是"荷塘月色"式,美词丽句浓得化不开,一种是"背影"式,写爹娘亲情,以情动人;秦牧式,写知识小品;余秋雨式,文化散文……这些散文家的作品都被选入课本选本,影响极大,以致许多人潜意识中将其作为散文的圭臬绳墨,认为散文就是这个样子散文有范式吗?鲁迅早就说过,散文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铁凝也说过,散文里没规矩啥叫散文?在古代非韵文即散文,序、跋、笔记、碑记、书信、日记、游记、演讲等等,都是散文文学没有边界,没有鸿沟,散文里没有规矩,没有人规定散文只能散文家来写只写散文的散文家,是孱弱的,苍白无力的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说:"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
""陌生"和"难度"都是对散文的拯救,仿佛一泓顺畅的水流,放上一块石头,遇到阻遇,激溅出水花,才是更美丽的风景摘编自刘江滨《散文里没有规矩》)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古代非韵文即散文,如序、跋、碑记、书信等,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B.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报告文学和杂文应归类为散文,如夏衍的《包身工》C.上世纪90年代后,一些小说家的散文别有魅力,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D."文化大散文"是以生命、文化、民族等为思考对象的,如贾平凹的《秦腔》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得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生机B.散文是非常贴近读者的文体,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是"全民写作时代",越应锤炼散文品质C.散文的亲和性及零准入门槛,推动了"散文热"的兴起,但全民写作良莠不齐、粗制滥造,需加以引导D.散文不能"太有散文腔调",不能"太像散文",即是说散文写作不应将散文的范式作为"圭臬绳墨"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四"运动之前,散文"替圣贤立言",居于文章中心,小说则处于边缘:"五四"运动之后,二者发生了反转。
B."文化大散文"的写作,要求作者需有深厚文化背景或学养,并且将个人情怀、思想素质和表达方式融入散文作品C.材料三对杨朔、朱自清、秦牧、余秋雨等散文家的散文特点作了概括分析和批评,指出其存在误导散文写作的范式D.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陌生"和"难度"都是对散文的拯救,即散文选材要新鲜,要设置一点障碍,这样散文才生动4.材料三里说"散文里没有规矩",其实散文一直在突破规矩,梳理三则材料,概括中国现当代散文对规矩的重要突破4分)5、结合三则材料,谈一谈"全民写作时代"应如何锤炼散文品质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同志们海华那年秋的同学会,数十年的老同学到得七七八八了,召集人老麦突然问,"同志们"来了吗?"同志们"?我不禁纳闷了,便问老麦,谁呀?老麦抿嘴一笑,上次同学会你没来,同学们送老童一个雅号,称他为"同志们"啦老童?老童本名叫志文,在校时学习成绩不错,为人处事中规中矩走出校门后,他在县水利局上班,十多年后当了局长,口碑还好,两年前退休了为啥同学们叫他"同志们"?是因为童志文与"同志们"谐音吗?老麦笑道,我与老童在县城工作,同住一个小区同栋楼,又在同一层。
巧的是,我老伴与老童的老伴也是同事老童老伴常跟我老伴叨咕,说老童熬了好长时间,才适应了退休生活,可是,总爱把"同志们"挂在嘴边在家里和家人说话,也常说"同志们"他老伴说了他好几回,他总是呵呵一笑说,称家人为同志,说明咱们一家子情深意浓呀有一回,老童老伴的几位闺蜜来家里玩,老伴提醒他,到时别说"同志们"了他鸡啄米似的点头可在闲聊时,又是"同志们"不离口,弄得几位闺蜜一愣一愣的,后又嬉笑不止他打哈哈道,习惯了,总觉着说同志们亲切些他老伴当面数落他,总是口不离"同志们",别人不说你老打"官腔"才怪呢!事后,一传十,十传百,镇里好些人都把老童爱说"同志们"作为谈资上次同学会,老童在饭桌上几杯酒下肚,一口一个"同志们",弄得一帮老同学笑声不断老童淡定地说,同学加同志,岂不更有意味?年纪最大的老皮揶揄道,对对对,你不如就叫"同志们"吧后来,一帮老同学果真叫童志文为"同志们"了这次同学会半个月后,老童在老家滨海镇为儿子办宴会,请了老麦和我等几位老同学那天中午,步入婚宴大厅,老麦跟我半开玩笑地说,没准等会儿老童致词时还会说"同志们"我笑了笑说,不会吧没想到,宴会开始由老童致词时,老童望了一眼大厅里数十位既熟悉又热情的宾客,想起儿子终于事业有成,且大龄完婚,心情一激动,一张口,又是"同志们"……身边的老麦跟我悄声说,你听听……我禁不住双手捧腹,满大厅笑声四起……老童猛一怔,匆忙改口道:各位亲朋好友….婚宴结束,老童和老伴儿回乡下住几天。
老童下午回到村里,路过村委会,听见麻将声声,不禁想到前些年新建一条高速公路经过村里,征用大片土地,每户村民分得上百万元补偿款,此后,村干部和不少村民沉迷于打麻将,便进去看个究竟果然,大厅里四五张麻将台正喊里咔啦厮杀得正欢老童轻喊一声"同志们"好久以来听惯了"老板""哥们"的称呼,董村长和几位村干部猛一听久违的"同志们",都嘿嘿直乐,跟老童打起了哈哈:"老局长回来啦"董村长站起身:"来吧,跟同志们乐和一下?"老童笑了笑,你们玩吧董村长和村干部们又都忍俊不禁六月天说变就变没想到,当晚,又是打雷又是下雨,而且连下了两天第三天早上,雨终于停了在职时兼任过县三防指挥部副总指挥的老童,打算出门老伴问,去哪儿?老童说,下了两天大雨,很可能山洪暴发,村里那条大河河堤几年前县上拨专款维修过,不知情况怎样了老伴劝道,都退了,别瞎操心了习惯了,回来了,顺便去看一下老童说完,便向几里地外的大河走去上堤一看,不好!果真山洪暴发,大河水位已临警戒线,河水仍在暴涨,险情在前,刻不客缓事不宜迟!老童迅速打通董村长,找到村委会,见董村长和几位村干部又在开台,便说了河堤险情董村长说,老局长,大河河堤维修后已经受了好几年洪水考验,没事儿。
老童心一揪:"同志们,绝不可大意呀!我刚才上堤查看过,大河河堤有些地方已出现渗漏,如不及时处理,一旦出现缺口,随时可能决堤这事我见得多了,你们都是党员,必须立马动员村民带齐工具上堤,快呀!同志们!"董村长等几位村干部仿佛突然被唤醒似的,麻将牌一推,迅速起身……转眼间,董村长和几位村干部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带着木板、沙包等工具,紧跟着老童箭一般的向河边奔去当抢险队伍赶到河堤上时,河堤已出现了两处小缺口老童大喊一声:"同志们!上!"说完,带头扛起一个沙包扑向一个缺口村干部和村民们有的抬木板,有的扛沙包,快速地分头向两个缺口冲了上去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鏖战,河堤上的险情终于排除,大河安全了几天后,老童和老伴返回县城时,董村长送出村口他紧紧握住老童的双手,一脸真诚地说,常回来看看"同志们"!(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同志们"是老童的雅号,其来历一是童志文的谐音,二是他退休后在多个场合说话,总是习惯性地爱称"同志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