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富士胶卷转型.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tang****xu4
  • 文档编号:185130074
  • 上传时间:2021-07-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89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富士胶卷转型从胶片时代转向数码时代 从液晶屏配件到医疗器械在日本的企业中,大概很少有像富士胶片控股株式会社那样, 在短短几年中数次转型, 先是进行大规模的结构型业务重组,以生产胶卷见长的“绿”富士完成“数码化生存”的华丽转身,抢占了数码相 机市场的先机;接着在家电热潮中瞅准液晶显示屏的发展前景,占有了 80%勺平板液晶显示屏视角扩大膜材料世界市场;在金融危机的风暴中, 依靠自身多年积累的精细化学的技术优势, 在医疗显影仪器产品上抢夺市场富士胶片,一家低调却不乏开拓精神的日本跨国企业不断在危机中“惊险一跳” ,化险为夷,并总能在其中找到发展契机的经历令人回味 世纪末的首次转型:“绿”胶卷寻求“数码化生存” 2005年10月,富士胶片在中国的投资企业一一苏州富士胶片映像公司举行公司创建 10周年仪式,专程前来参加活动的富士胶片控股株式会社社长、 全球总裁兼CEC店森重隆当即宣布,富士的数码相机生产重心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今后富士计划年产 650万台数码相机中,将有三分之二产自中国; 富士苏州将取代日本仙台工厂, 成为富士数码相机全球第一大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新投资人民币4亿元的富士胶片印版工厂也在苏州奠基,成为在印版行业居世界首位的富士在全球的第四家工厂。

      这些公司全和传统胶卷无关,而且分处于不同行业,但它们又都有一个共同点一一数码化此时, 人们已能清晰地感觉到,富士,已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绿盒胶卷,而是数码产品的先行者 与柯达的中国市场之战成就了数码化改革 早年,富士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 在中国胶卷市场上,富士是胶卷和照片的代名词 一度“绿”富士和"柯达"还在中国市场打得难解难分, 富士在中国市场上最高曾达到 60%的市场份额但在1998年,柯达与中国政府达成了 “全行业合资计划” ,即行业所称的“ 98协议”,根据这个计划,中国承诺在今后的3年内,不允许其他外资进入中国的感光材料行业 当时的中国感光材料行业, 主要的7家企业均负债累累,整个行业负债和亏损接近百亿元,柯达与中国政府协议规定, “乐凯之外,厦门福达、汕头公元、无锡阿尔梅与柯达合资, 上海、天津、沈阳三家企业在合资公司 3年基建期内不与其他任何外商合资,柯达为此向中方制服资产转让和经济补偿费 3.75亿美元这份前所未有的“排他性协议”之后,市场便发生了根本的逆转,富士胶片不得不逐渐退出中国市场到 2001年,柯达在中国的胶卷市场占有率几乎超过富士的 11倍,中国成为柯达全球第 2大市场。

      中国的一句古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可以很恰当地说明当年富士失去中国市场的处境 “98协议”逼退了富士,柯达得以在中国独霸天下,但此时已是数码时代来临的前夜, 遭受挫折的富士胶片审时度势,及时掉转了船头,将缺码压在了发展数码产品上, 开始进行第一次转身:从传统的银盐胶片向数码化发展熟虑断行”的新任社长成了改革的总设计师在这次转型中不能不提到富士胶片改革的总设计师、 古森重隆社长与很多日本人一样,古森一辈子只服务于一家公司1963年,24岁的古森从东京大学毕业后进入当年还叫“富士摄影胶卷”的富士 公司,从此开始了他在富士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 2000年3月,古森升任富士胶片控股常务董事,仅仅3个月后,他又被推上富士胶片控股全球总裁的位置, 并于2003年6月被任命为公司首席执行官 (CEC,成了富士胶片控股的第 7任社长熟虑断行”是熟悉古森社长办事风格的人对他的评价 他上任之时,正是富士胶片经营最为困难时候那时候,富士自 1934年创业起一直是公司主力产品的摄影胶卷的市场需求,随着数码相机的日 益普及急剧萎缩,当时占营业利润大约 60%勺摄影关联业务,时过 5年终于陷入亏损的泥淖那个时候正好是市场上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胶卷市场在急剧萎缩,而数码产品逐渐上升。

      在这样一个市场环境当中,富士胶片要在各个领域中作各种考虑和准备,进行改革 ”为此古森社长提出了 “第2次创业”的口号,投入超过2000亿日元的资金,对公司产品结构进行重大改革, 积极向数码转型(就技术上来说,早在1988年,富士胶片就试制成功数码相机产品,开发出了 CCg术),一方面对公司整体经营进行彻底改革,并开拓新兴市场,另一方面集中经营资源促进成长型事业的发展, 强化并购和联盟其中包括调整国内外工厂的生产设备, 与摄影感光材料业务相关的 1.5万名员工,通过重新配置等方式缩减到1万人那时我们重新调整了中期计划, 首先,随着传统的模拟技术向数码技术转变, 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环境;第二,加强合并经营,促进集团内的富士胶片、富士能和富士施乐等公司形 成合力;第三,在新事业的开发体制上进行调整和加强,形成整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氛围;第四, 激发出员工最大的潜能来积极能动地发展事业 ”古森回顾社长说积极转型的结果使富士胶卷在激烈的变革中站稳了脚跟, 2005财年的销售收入比柯达高近 100亿 美元,在〈〈财富》500强中排名227位但市场的瞬息万变并没能使第一次改革刚刚取得成果,经营 开始有所起色的富士胶片就此可以顺风顺水地前行。

      5年前的第二次转型:欲将液晶屏配件作为核心支柱随着世界进入数码时代,数码相机的市场也日趋饱和,再要持续快速增长并非易事 2005年度和2006年度,富士胶片控股开始进行了第 2次转型,即经营重点向家电业的朝阳产品液晶显示屏材料转移核心支柱向非终端消费类产品转移2006年初,富士胶片控股正式宣布,富士胶片控股的这次战略结构重组计划将横跨 2005、2006两个财务年度,并将在此期间集中投入 14.3亿美元,用以调整感光材料生产规模、削减人员等当年野村证券金融经济研究所的一位高级分析师认为, 富士胶片此次改组,是下决心进一步缩小传统的胶卷业务领域,将核心支柱领域向液晶材料等非终端消费类产品转移其实早在2000年液晶彩电和等离子彩电竞争十分激烈,争夺平板彩电市场霸权的时候,富士胶片 已经看准了液晶彩电的发展前景, 储备力量开发与自有技术密切相关的液晶配件, 只不过当年没想到几年后会考虑将这个事业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 第2次改革启动后,富士胶片控股投入了大量的经营资源用于液晶显示屏(LED配件材料的开发生产, 前后共投入了 3000亿日元提高生产能力2006年10月, 在日本九州建成了第 3个生产基地,大幅度增加以视角扩大膜为代表的高附加值显示屏材料的产量, 成为掌握着该产品80部界市场份额的重要企业。

      与此同时,停止了部分感光材料生产线, 大幅减少研发投入, 整合冲印车间网点等而对于数码相机业务,则继续强化高感度为核心的产品开发, 将数码相机的生产重心向中国转移, 并削减经费和强化库存管理这次产品结构重组,业界普遍认为是富士胶片控股由影像企业向信息技术企业全面转型的标 志2006年10月,富士摄影胶片正式改名为“富士胶片” ,标志着公司的第 2次转型完成到2007年度,富士胶片控股已形成平板液晶显示屏材料、医疗和生命科学产品、印刷、文件处理、光学元器件 5大增长领域,同时,传统的感光材料产品在销售额中的比例由 6"降至3%数码相机业务发展一波三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富士胶片的数码相机业务发展并不怎么顺利,可谓一波三折上面提到,“98协议”其实是给富士胶片发展数码产品提供了一个契机 1998年,富士胶片以FinePix为子品牌,向市场推出了首款数码相机产品, 在当时还处于黎明期的日本数码相机市场上, 富士胶片的产品占据了头把交椅据日本市场调查企业 BCN的调查,1999年富士胶片在日本的数码相机市场份额为28.4%,即使到了 2001年,也与第2位的奥林帕斯拉开了近 5个百分点的差距但是,当技术力量 和品牌优势都十分强大的老牌企业, 如佳能、尼康,以及电机业界巨擘松下等也正-全球品牌网-式涉足这个领域时,富士胶片便一下子失去了大片地盘。

      我们可以找出富士胶片当年数码相机市场份额下降多种因素, 但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它过于执著于自有技术,而忽视市场需求的变化该公司 2002年9月推出的存储卡“ xD Picture Card”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时,市场上各行其是、规格多样的存储卡已在逐步统一于 SD卡,但富士胶片仍坚持将其与奥林帕斯合作开发的"xD Picture Card ”作为本公司数码相机产品的记录媒体来使用虽然" xD Picture Card”有比其他种类的存储卡尺寸小的优点,但它有不能用于数码相机以外的记录媒体上的缺 陷,另外由于普及率的问题,价格也比 SD卡要高得多2007年,富士胶片解决了“ xD Picture Card”和SD卡的兼容问题,但此时已丧失了时机再来看其数码相机产品,一开始也是被其独自技术所束缚富士胶片 1999年起在数码相机上采用了结构特殊的“超级 CCD传感器,将CCD(光电耦合器件)做成蜂窝状结构,以扩大聚光面积,使得 高感度、低噪音摄影成为可能超级CCD条窝从理论上说,可以获得比通常的 CC而1.6倍的实效像素, 比如200万像素能得到超过 300万像素的解像度 但是对这一技术的细节, 外行人很难明白,以至于富士胶片自己的职工也以自嘲的口吻说: “顾客只有在耐心听了 10分钟的说明后才会购买咱家的照相机……”富士胶片成功转型的秘诀来源:中国经营网 时间:2011-07-15 10:富士胶片在中国转型卖起了化妆品。

      这乍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 的两项业务,却是富士胶片另辟蹊径的转型成果 “转型”大师拉姆・查兰曾言:“现在,到了我们彻底改变企业思维的时候了,要么转型,要么破产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转型对于企业来说是堂必修课当数码技术令胶卷行 业成为历史的时候,胶卷企业们也纷纷被迫进行着市场转型,找寻新的发展方向 昔日的胶卷行业的巨头一一富士胶片在中国转型卖起了化妆品 富士胶片在日本本部仍以医疗影像为主业,但在中国市场却只卖化妆品这乍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项业务,却是富士胶片另辟 蹊径的转型成果那么,富士转型卖化妆品靠的是什么 ?首先是是从真实的客户体验出发立足于新的领域 在富士的这场战略转型中,从产品研发到营销模式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以往胶片上的化学涂层,可以通过数值来反映物理属性但是化妆品,就需 要人最直观的感官感受 在研发过程中,研发人员用上百种样品在自己身上尝试, 通过测量皮肤的水分量和蒸发量来检测产品效果并且还通过邀请消费者免费试用的方法, 通过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自身的产品,加快新产品的最终成型这一过程其次,靠的是基于优势领域里的核心技术作为企业跨界的助力从 2006年开始,富士胶片将自己原有的4个研究所,尖端核心技术、有机合成化学、先进打印材料和生命科学研究所整合为“富士胶 片先进研究所”,将此跨行业的技术平台作为创新基地。

      化妆品即是这一平台的产物在对影像的研究 过程中,公司积累了对胶原蛋白的研究成果、 抗氧化技术、可以将成分稳定输送到指定部位的独创纳米等技术,并将其应用到护肤品的开发领域最后靠的是准确的定位:强化技术,不淡化背景这化妆品什么牌子? ”“富士胶片公司生产的富士我懂,不就是生产胶卷的吗,怎么变成化妆品了 ?”“就是你说的富士,他们也在研究化妆品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照片放久了就会发黄对吧,但是富士的不会, 因为用了抗氧化技术,现在这种技术就用在了化妆品上,在日本很流行”,,透过女店主跟顾客之间的这番对话, 你就会发现富士在推广其化妆品时遵循的几个原则:第一,不淡化富士胶片背景 ;第二,用技术逻辑来解释。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