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社会工作的关系视角.pdf

7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45928107
  • 上传时间:2018-06-2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87.0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社会工作的关系视角杨超何雪松内容提要尽管社会工作一直以来都有重视关系的传统, 但尚未发展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关系理论本文在批评分析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关系传统的基础之上, 立足中国的关系研究, 阐释以关系主义为出发点的社会工作的关系视角 关系主体 ” 、 “关系链 ” 、 “关系网络 ” 、 “关系世界” 是构成这一关系视角的概念连续谱, 是社会工作实践框架的理论基础关 键 词关系视角社会工作关系链关系网络关系是社会工作的核心内容, 贯穿社会工作 专业实践的始终中国是一个格外重视关系的社 会, 关系在中国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作用尤为突出,社会学和心理学也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即便如 此, 社会工作界尚未发展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关系理论将社会工作之中的 “关系” 理论化, 进而 实现理论体系化, 这既是实践的需要, 亦是贡献内生理论、 推进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将对社 会工作关系视角的理论脉络、 哲学基础和理论框 架做初步的探讨, 并结合实务案例进行阐述社会工作关系视角的理论脉络从社会工作的关系传统出发, 立足于中国语 境的关系研究, 可以发现, 我们需要走向一个整合的关系视角 ( 一) 社会工作的关系传统传统上, 社会工作的诸种理论都强调了关系 的重要性。

      客体关系理论以关系研究著称, 克莱因认为弗洛伊德的客体是表示关系的, 天生指向 客体的; 费尔贝恩进一步指出自我有建立关系的 内驱力; 马勒总结了关系的发展规律四个阶段( 何雪松, 2007) 沙利文的精神病学是人际关系的科学, 强调人类的社会性本质和人类适应人际 关系的潜力( 沙利文, 2010: 1 - 5) 伯恩开创的交互分析理论强调人际沟通交流( Berne, 1975) 由此可以看出, 英美的社会工作关系传统总是绕 不开根深蒂固的弗洛伊德思想后续的系统理论、 生态理论、 叙事理论、 优势视角等都以不同的 方式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 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建构过去十年来, 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初步的关系 理论2004 年 Folgheraiter 出版了“Relational So- cial Work:Toward Networking and Societal Prac- tices” , 这代表西方社会工作学者对建构社会工作的关系视角的重要尝试他认为, 西方社会工作 的某些实践模式割裂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 这样 的做法并不可取: 它不但强化了正式福利体系的责任和服务使用者的福利依赖, 也降低了个人借 助非正式资源寻求改变的可能性( Folgheraiter, 2004) 。

      Freedberg( 2008)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提出了社会工作的关系理论, 但这个理论框架是初步 的在第二版中, Freedberg( 2015) 引入关系 - 文431化的视角, 但没有摆脱精神分析的框架, 过于微观取向Smith、 Doel 和 Cooper( 2015) 从一个更为宽广的视角来考察了关系, 但还没有真正实现从个体到关系的转变Rosenberger( 2014) 编辑的论文集讨论了针对不同文化群体的关系社会工作实践但总体而言, 以上的理论建构都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理论传统, 没有充分重视社会理论这一丰富资源 ( 二) 社会理论的本土关系研究费孝通的“差序格局” 概念, 梁漱溟( 2005: 84) “伦理本位、 关系本位” 的理论判断, 是早期面向中国关系理论的经典性研究, 并影响了后续学者研究曾任美国人类学会主席的华裔许烺光提出 “情境中心” 概念, 他认为美国人是自我依赖的个人中心生活方式, 中国是相互依赖的情境中心的生活方式( 许烺光, 1989) 他所提出的心理社会均衡( PSH) 理论, 认为人是心理社会的平衡体 PSH 的核心概念是 “基本人际状态” , 展现了许氏理论的最独特的视角就是将人理解为一个“场”而非独立的个体。

      其次, 许氏理论是一个心理社会整合的理论, 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视角这对于整合心理学、 社会学理论, 构建中国性的关系理论有积极意义台湾学者杨国枢指出了国人的社会取向论点社会取向的特征包括四个: 家族取向、关系取向、 权威取向、 他人取向家族取向显示了家族的优先性关系取向的几个特征包括: 关系形式化, 中国人是在关系网络中界定自己; 关系互依化, 强调回报, 尤其人情与面子资源; 关系和谐性; 关系宿命观; 关系决定论, 家族之人采用责任原则, 熟人采用人情原则, 生人采用利害原则( 杨国枢, 1993: 99 - 110) 权威取向包括权威敏感、权威崇拜、 权威依赖特点他人取向主要特征在顾虑人意、 顺从他人、 关注规范、 重视名誉这在操作层面反映了国人的行动准则, 提供了关系理论的实践指南黄光国一方面提出了“儒家关系主义” , 也启示我们从关系主义重新思考社会工作的关系理论另一方面, 黄光国还分析了具体的关系实践每个人都构建一个关系网, 而每个关系网络又有重叠, 共同构成了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正是这种网络, 塑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人行为方式混合性关系是最能体现中国人“人情” “面子” 的关系, 中国人以礼尚往来方式维系这种混合性关系,以人情法则而非公平法则来给予特殊帮助( 黄光国、 胡 先 缙, 2005: 166 ) 。

      与 之 类 似, 翟 学 伟 ( 2011) 指出,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 关系网都是共同存在的东西, 差别在于关系网的构成与个体在关系网中流动, 而中国人则喜欢运用人情来构建和运作关系网中国人关系的基本模式是人缘、人情和人伦的三位一体( 翟学伟, 2013: 102) 关系运作的三个命题是情理并重, 关系秩序的建立和空间上同一性的一再强化( 翟学伟, 2013: 306 - 307) 边燕杰( 2001, 2004) 总结了三种中国关系主义理论模型, 一是家族亲情伦理的社会延伸; 二是特殊主义的工具性关系; 三是非对称性的社会交换关系基于对中国社会的关系主义现象的观察, 边燕杰( 2010) 认为, 对这个现象的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也许是探索和推动中国社会学理念、 中国社会学学科方向、 社会学的中国学术流派的一个可能的突破口这一判断同样适用于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 ( 三) 走向整合的社会工作关系视角纵观以上理论, 从传统的个体视角转向关系视角, 是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一个脉络关系社会工作是一个新的理论突破口中国是一个关系性文化的国家, 研究和发展关系的理论, 中国有着丰富的知识与经验资源, 关系理论也因此可能是展现中国贡献, 输出世界知识的重要路径。

      研究关系视角的社会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我们看到, 总体上, 学界的关系社会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以社会工作为立足点, 我们认为, 需要走向一个整合性的关系视角, 汲取社会工作与本土语境下的关系研究资源, 并充分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 社会工作是面向弱势群体为主的学科, 社会工作的关系视角应以弱势群体的关系研究为重点其次, 从理解性的关系理论走向干预性的关系理论社会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解释性关系理论,有必要转换成可操作化、 应用于实践的理论框架其三, 连通偏重微观的社会工作关系传统和偏重宏观的社会理论关系研究, 并加入特定文化维度如此, 推进理论的整合, 从而发展内在一致的关系视角理论其四, 在以上基础上, 构建出包括哲学5312017.4基础、 概念框架和实践框架的社会工作的关系视 角架构这一架构是系统的, 从而形成一个可能 的理论框架社会工作关系视角的哲学基础20 世纪兴起的关系主义为多门学科所引入,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在此, 我们重点讨论关系 主义的内涵, 并引出 “人即关系性存在” 作为社会 工作关系视角的理论起点 ( 一) 关系主义西方社会理论中对关系主义最热心推广和彻 底贯彻的是布迪厄的理论。

      人类的语言适合表达 事物和状态而非关系和过程, 容易突出实体而忽 略关系, 导致了学者们常在二元论中进行抉择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以及转换成方法论上的个 人主义和方法论上的结构主义的对立, 是危害社 会学的毒瘤般的主张( 布迪厄、 华康德, 2004: 16) 实际上, 现实从未是一元论或者二元对立的, 现实是存在于关系之中的布迪厄因此主张 拒绝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整体主义、 情境主义 关系的首位性是布迪厄的思想特色他以此发展 了两个重要的关系性元概念: 场域和惯习场域 是拥有某种引力的关系构型, 是各种位置之间的 一系列的客观的历史关系所构成的; 惯习是积淀 在个人体内的一系列历史的关系所构成的身心图 式( 布迪厄、 华康德, 2004: 17) 关系主义与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亲和性在 黄光国( 2009) 看来, 以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来解 读中国显得怪异, 应当以“关系主义” 连结个体主 义和集体主义, 以“关系主义” 为预设, 构建含摄 文化的本土心理学知识体系研究中国需要从西 方的二元对立转向关联的思维, 帕森斯所谓的特 殊主义和普遍主义不过是连续统的极端假设( 翟 学伟, 2011: 66 - 68) 。

      这种视角不仅是研究传统 问题的方法, 对今天的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研究 依旧适用从更大的范围讲, 从关系角度思考问 题是亚洲文化的特点, 但是作为方法论的关系论 应当成为一般知识, 为主流知识贡献智慧( 何友 晖、 彭泗清, 1998: 35) 从关系出发, 而非个体的 角度的思想方法就是方法论的关系论分析的单 位应该是一般关系中的个人和特定关系的人们, 而不是个人或情境, 社会互动的基本特点就是相互性( 何友晖、 彭泗清, 1998: 35) 从逻辑方式上 讲, 就是要从传统的理性走向关系理性, 现实的人 是与自我发生关系并同时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关系 中的个体( 贺来, 2015: 30) , 个体乃是“为他人的 主体性” ( 二) 社会工作的理论出发点: 人即关系性存在 关系主义与传统观点争论的焦点在于个体与 关系的优先性关系主义视角下, 我们研究和看 待个体需要放在关系中, 关系是第一位的换言 之, 人即关系性存在关系性存在所要表明的含义 在于, 在社会中存在的行动者必然是关系性的, 唯 有关系性的行动者才能存在于社会 关系性存 在” 说明了关系的彻底性, 也是理解案主生活世界 的出发点、 构建社会工作关系视角的理论起点。

      关系主义下, 社会工作中案主个人的问题并 不存在, 而是案主与社会关系网络的问题关系 主义坚信在共在的平等关系中人才能得以生存、 成长、 实现人生意义和幸福( 高尚涛, 2010: 132) 这意味着, 案主的生理、 心理和社会问题是共在关 系或者我—你关系失衡的问题由此, 社会工作 的干预将面向关系结构中的排斥他人、 自我孤立 以及追求过多独占利益的行为与姿态, 并且积极 创造最优的共在关系结构社会工作关系视角的探索性理论框架“ 关系” 是社会工作关系视角的中心概念, 关系理论框架的建构首先需要对关系概念展开分析 ( 一) 关系概念的操作化与体系化潘光旦先生曾提出“社会学的点线面体” , 这 可以成为构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体系的基本线索 ( 何雪松, 2015: 43) 受此启发, 本文从点、 线、 面和体四个层次来重新认识“关系” , 提出一个关系 概念的连续谱, 从而将 “关系” 操作化和体系化图 1关系概念连续谱 我们认为, 可以将关系操作化为关系主体、 关系链、 关系网络、 关系世界四个层次, 分别是关系631社会工作的关系视角的点、 线、 面、 体四个层次关系主体, 是参与关系的个体。

      主体是关系 性的, 只有在关系中才能存在主体性; 主体也具有 建立关系的倾向, 主体的本质也因此是社会性的、 关系性的这与前文所述的关系主义是一致的 关系链概念的提出受益于柯林斯( 1998) 的仪式 互动链理论关系链呈现线性关系结构, 尚未形 成网状它是关系主体之间沟通、 互动的结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