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造物色彩取向研究.docx
18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造物色彩取向研究 王竞旎【Summary】 自人类造物伊始,色彩就是与艺术相生相伴的色彩是非遗中民间造物的重要组层因素,不仅受众于视觉,还受到传统文化、地域环境和礼制的制约,既尊崇于传统“五色观”的精神内涵,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本文将从色彩意向、色彩选择条件、色彩语言规律三方构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造物的色彩取向体系结合民艺学的相关研究系统完善民间设色理论, 透视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相关问题,也为当代设计提供了完备的民间设色理念Key】 非遗;民间造物;色彩体系;传统五色观;象征符号;性别色彩[]J52 []A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为十大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1]33该文所研究的“民间造物”隶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艺中相关种类民艺”一词最早源于日本,是“民众艺术”的略缩,日本“民艺”运动倡导者柳宗悦将其定位为以实用为主、为生活所制的器物中国对于“民艺”的定位,在内涵上较日本更為宽泛张道一先生作为中国率先提倡民艺学、提出建立中国民艺学的学者,把民艺二分类为民间实用工艺和民间以精神活动为主的艺术作品。
民间工艺”“民间美术”“传统技艺”等,均用“民艺”统称[2]60这几者的关系并不都是并列,其间有交叉关系,也有从属关系此文所提及的民间造物主要为其中的染织秀、塑作、剪刻、雕刻、民间玩具、绘画、编织、扎糊这八种范畴造物活动是人类创造、实践和积极改造世界的过程,本身是具体可感的,但造物精神是隐形抽象的,是广大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创造,是生产者的艺术总体来看,民间造物是人类认识各种事物的集成,具有原发性;在流传过程中具有群体性与承袭性;在造物风格上具有民俗性和地域性等,是实用艺术与审美情趣并存的产物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备受关注,笔者也热衷于向传统民间文化学习,希望个人艺术创作融入真正的民间造物观本文在设计社会学视野下,将传统设色观念与民间造物色彩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从色彩意向、色彩选择条件、色彩语言规律三方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造物色彩取向体系作为本源艺术,目前学界对于民间造物色彩取向研究不够全面,缺少系统的民间色彩体系,随着工业化发展,民间手工艺品在质和量上都无法与之抗衡而渐趋萧条,传承问题也遭遇危机,作为年轻一代的研究者更需要打起精神,深刻地挖掘与思考,致力于弘扬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走向世界。
一、中国非遗中民间造物的“五行五色”色彩意向古时色彩与事物空间相联系,这透露人们渴望认知世界各个领域甚至掌控世界的愿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五行”体系色不过五,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3]1844“五”最早源起哲学中描述宇宙,世界万物均由五行构成,对应五色中的“青、赤、黄、白、黑”五”并不仅仅是可视色彩寓意,而是万物本源的意义,民间将“五行说”与“五色观”相联系,就如认同“阴阳黑白”一样,是具有超出视觉概念的,是情感符号、自然伦理和哲学观并存的抽象概念色彩的选择也不指单方面的色彩性能,是建立在民族习俗、宗教礼制基础上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形成了森严的色彩等级制度,色彩被分为正色和间色两部分,每一色都有丰富的语意特征,不仅蕴含着人们的智慧,也具有稳定完备的系统特征民间造物设色是在传统五色的观念内涵下,根据需要去突出某一色的主旋律,以达到表达审美和生存上的追求一)“五行五色”内涵分析1.青:草木生机之源在“五行观”中,青对应四季的春,五行属木在国人眼中,青代表生机与活力,这与其语义和物理特性有关为了生动、传神,民间造物者会在刺绣中加以青色的枝叶或纹样,也会在年画人物的领口或袖口施少许青色。
青色为五色中最神秘的色系,充满了不确定性古文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说法色彩的象征虽与语义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心情感如青色与黑色的微妙关系,国人常称头发为青丝,这同样寓意青色为富有生命力的色彩民俗神话中也常出现青色,如我们常说的青鸟、青蛇等少数民族造物多用青色、蓝色靛蓝在西南的蜡染中充分地发挥着魅力土族人民崇尚青色,人们常着青色的衣服,少女出嫁时生产后会携一件青色的长衫,青色在土族是庄重、纯洁的象征这也意味着民族地域和信仰的差异带来色彩寓意上的异同(图1)2.赤:生命篝火之源赤色始终是人们崇尚和广泛使用的颜色缘起对太阳和火焰的敬畏,赤色也是血液颜色,寓意灵魂和生命之源 古时有用血液祭祀的习俗,如今仍在沿用,血液可沟通神灵,从而给予赤色神圣象征民间在很多传统观念上仍保留了祖先的认知理念,认为顺应这种色彩内涵,才是吉祥又美观的因此,民间造物色彩也呈现出其特殊的面貌,但寓意性表达仍是创作的主体依据百姓们认为红色寓意吉祥喜庆、嫁娶生子另一方面,民间有很多耳熟能详的传说和习俗,野兽都惧怕红色,这更加印证了百姓对红色驱邪避害的心理认知春节是人们最多使用红色的节日,贴春联,挂年画,接福迎祥,喜形于色,寓意着日子红火、风调雨顺(图2)。
藏传佛教同样信奉红色,藏民在迎接藏历新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火红的酥油花彩板(图3)与此同时,红色还象征着 “红色精神”“革命精神”,是中国的代表色 这些都可以看出红色在民间造物被广泛应用,传统设色观念作为一种抽象图例作用于民间造物色彩创作,民间设色不完全是视觉化的审美表达,也是主观的、理性的3.黄:华夏文明之源传统观念认为黄色是“五色”中心,黄色应承“土”而生万物,是华夏文明的代表色正色之皇”暗喻祥瑞黄色在传统观念中被放到一个非常高贵的地位,如天子着黄袍、皇宫主色为黄色、诏书为黄色等由于古时森严的色彩等级制度,黄色被认为是帝王专用颜色,一般百姓不可使用,沿用先人的传统观念,所以在民间服饰中很少看到大面积的黄色出现但在其他造物设色中,黄色则处于不可或缺的位置五行说”中色彩被认为是构成世界的成分,相互关联相生,这是一种观念性和象征性的比附,是情感符号的认知模式百姓常说“红靠黄,亮晃晃,红间黄,喜煞娘”,所以,民间艺术品经常以红黄搭配的样式出现,常见的有虎头帽、虎头鞋(图4)儿童用品多数用到五毒,集“五毒”之功于一身,以保孩童免受灾难疾病侵害黄色也被誉为脱俗之色,庙宇、袈裟多为黄色民间剪纸则很少用到黄色,这是由于某种禁忌,通常在祭祀中才会用到黄色的剪纸、纸钱和金黄的纸元宝,有联通阴阳之意,反映了民间造物对特定民俗所呈现色彩样貌的特殊性。
4.白:光明朴质之源白色,与黑对立它被赋予了光明和希望的语义传统民俗中白色通常与生死相联,与黑色共同形成中国的阴阳辩证观,影响着民间的各种事物视觉上白色和丝绸、纸张等相关著名国画艺术家潘天寿先生说:“虚实之关联,即以空白显实有也这种理论在民间造物中同样受用年画、皮影、剪纸都讲究留白,民间有“无白不显色”的理论(图5)其实在任何艺术创作中,白色都不是空缺的意思留白为虚,也从另一方面展现了一种虚实相生、阴阳转换的艺术形态,就如哲学中的二元对立五色”被赋予不同意义,具有现实象征,也就远离了原始自然中的色彩表象,从这些我们都不难看出五行五色观念对民间色彩根深蒂固的影响5.黑:宇宙无垠之源五行中黑对应北方,由一种叫“玄武”的龟蛇神兽守护,道家所讲玄牝之门为天地本源,因此黑色也有无穷无尽、生生不息之意味人类最早对黑的认知体现为用它来形容宇宙的颜色,代表了人的未知领域,黑是中国古代的众色之重,也是早期帝王崇尚的颜色中国人对于黑色的偏爱也缘于我们拥有黑色的头发和瞳孔黑色也容易让人联想到地府和死亡百姓有“黄道日”和“黑道日”的说法,“黄道”为吉日,“黑道”则为凶日这也印证民间设色的双重性,一种为色彩直译,另一种则是色彩隐喻出的象征意义。
另一方面,黑色在一定的造物语境中也隐喻着母性的崇拜非遗的活化石淮阳泥塑“泥泥狗”以黑为底,上着五色线条(图6)泥泥狗是用来拜祭伏羲和女娲, 以求子孙昌盛的产物,造型带有一定的生殖崇拜古时生活环境恶劣,繁衍后代便成了头等大事,先民认为太阳为日以白代表,月为阴以黑代表,阴也代表女性, 所以在泥泥狗的造物色彩中大面积使用黑色,这也是民间造物隐喻出阴阳辩证观的直接体现二)民间设色口诀表征率真与鲜艳是民间造物的色彩特征,民间色彩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用色大胆直露、不受拘束设色心理认同与设色口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受到民族地域、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多样化多维度的发展样貌年画设色讲究“红靠黄,亮晃晃”“粉青绿,人品细”从这些言简意赅的设色口诀中不难看出民间用色单纯明快的特点红红绿绿,图个吉利”作为最常见的民间艺诀出现红绿的搭配方式不只在醒目的视觉刺激,更有积极的心理暗示,被闡释为吉利、消灾的现实意义,在表现强烈的视觉效果的同时也注重色彩解构的和谐光有大红大绿不算好,黄能托色少不了”“黄身紫花,绿眉红嘴,显得鲜明”,这都是造物者浅显但又朴实的总结色彩搭配注重对补色的感知,运用补色和色相对比倾向,是设色口诀展露出的主要特点,不同色相带给人程度不一的色彩感知。
由于受材料和价格等因素制约,民间造物色彩简练,“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造物者必须在省料省时的同时高度提炼精髓,巧妙地运用共存的色彩区间,这种“在巧不在多”的造物思维也正符合现代主义极简的设计思维设色口诀以器物为基准,幻化成流露思维观念的载体,凝聚成理性的审美标准和尺度,与造物本体相互制约,使民间造物艺术充满了符号化的趣味性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中的民间造物色彩选择条件(一)制作材料颜色选择条件分析《考工记》写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其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5]68材料与造物不可分割,直接反映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广大民间造物者追随自然之道,讲究取于民、用于民、就地取材、朴质巧思的因材施艺;在创造的基础上,追求长久和耐用,虽材料不甚精良优美,却适应了劳动人民造物的实际情况,满足了最根本需要,顺应材料的天然属性,发挥出了自然材料肌理的极致美感,生发出富有劳动美的民间造物艺术重视回归自然、追求反璞归真的设计原则,可为机械生产注入温度当下流行的“绿色”“人性化”设计原则都与传统民间的造物思想具有一致性1.就地取材与造物惜物造物的材质直接关系物品本身,广大民间造物者用双手创造感受,给物品注入温度。
材料均是随处可见,容易获得的,就地取材,量材为用,主张料省多产,提倡节俭戒奢,也就有了“用物惜物”的优良传统大思想家荀子就是在目睹了蓝印花布经兰草染后由黄变绿、继而变蓝又变青的过程后,发出了“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的赞叹工艺上体现“惜物”观念,讲究结实耐用,不易褪色,原料是自产自织土布,刮料是最常见的豆粉制作过程中,百姓认为纯豆粉作为刮料过于铺张浪费,又加入了石灰粉予以调和,不仅让成本变低,天气炎热时又防止豆粉腐败变质,这样既保护了材料本质,又满足了工艺需要如,南通温暖湿润,适合靛蓝生长,取靛蓝成为当地蓝印花布的主要染料,染料的废渣发酵后直接肥田,从本质上做到了取之草木、还与自然(图7)就地取材的染织原料、自产自织的先进工艺,使南通蓝印花布迅速发展青海玉树地区的唐卡在矿物颜料里加入牛皮胶,不仅起到固色的作用,还防止颜料因长时间使用变干、变色,形成可持续造物系统杨家埠年画中黄色取之槐黄,洋苏木提炼出苏木精制成红色,靛蓝支撑蓝色和青色,而墨黑,就是农村灶下的黑烟子(图8)2.物以致用与实用为本民间造物以满足人们切实需要为第一目的,讲究器物上的经久耐用和材料上的便捷易得农业用品、衣食住行用品仍是种类最为丰富的部分。
以民间服饰为例,不论其民族宗教、自然环境,都是以生活为主视角来进行造物的,色彩对比度高,内容也很直观,日常想到了什么,看到什么,都用到作品中去苗族的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