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的教育思想.ppt
17页第三课 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 战国末年赵国人,儒学大师曾周游 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并在齐 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成为资望最 高的“老师“,齐襄王时,三次任学宫 “祭酒“,影响很大荀子对当时诸子各家的观点都予 以批评,包括儒家的各派同时他又 批判地吸取了各家学说,特别是法家 思想,因此被誉为先秦集大成的思想 家他的学生中,李斯、韩非都是著 名的法家代表,而浮邱伯、张苍均是 当世名儒荀子学派与思孟学派是先 秦儒家两个影响最大的学派现存《荀子》一书,共32篇,大 部分为荀子本人所作,也有他的弟子 后学撰写的内容一、人性论——性恶论提出了著名的“性恶论”,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 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 先天道德品质,否定了先天道德论(道德先验论) 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是指人为,即人的 主观努力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使“性”向“伪”转化 ,“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之化”,认为人的道德是“积伪” 的结果由此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说:“我欲贱而贵, 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学习是人的 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 的产物,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二、教学思想在教学思想上,与孟子“内省”的思路相反,他更 强调“外积”,更侧重于“学” (一)注重“积““渐“荀子认为,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 累而成的说:“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 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还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 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这说明 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 发展的影响,即“渐“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 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二)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这段话表达了学习阶段与教学过程的思想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即通过耳、目、鼻、口、形等感官 对外物的接触,形成不同的感觉,使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成为可能,故云 :“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 但是,闻、见只能分别反映事物的 一个方面,无法把握事物的整体与规律知的阶段实际上是思维的过程荀子说:“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 儒矣 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规律,就能自如地应 付各种新事物。
这实际上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然而, 仅有理性认识,仍然不是终结,还存在更高水平的“知道”,即“行”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他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 ,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在他看来,由学、思而得的知识还 带有假设的成份,是否切实可靠,唯有通过“行“才能得到验证,只有这 样,“知“才能称得上“明“这是教与学不可违背的“法则“ (三) 解蔽救偏,兼陈中衡荀子看到人们的容易因片面性而妨碍认 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解蔽救偏、兼 陈中衡的原则所谓“蔽”,就是片面性,只 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只被事物的一个方面 所支配,从而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缺乏全面 了解 解蔽“之法,这便是“兼陈中衡“,也 就是说,把所有事物都展示出来,摆列在一 起,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事物的某一方面, 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 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 及其关系四)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荀子教学特别重视对学习态度的培养,所谓“虚”,即 “ 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 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阻碍对新 知识的认识和接受所谓“壹”,即即专一,就是不一心二 用所谓“静“,即“不以梦剧乱知“,就是不能用没有根据 的胡思乱想或者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思维活动。
总之,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 能取得成效荀子特别反对志不专注,用心浮躁而要想做到“专”, 就要持之以恒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 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 镂学习就如同雕刻一样,只要坚持不舍,金石也可以 镂空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进学修德的有效途径所以,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 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三、论教师(师道观)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 首先认为 教师的作用关系到国之兴衰 ,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指出:“礼,所以正身也;师,所 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更进 一步提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 之本也将天、地、君、亲、师并列,极大提高了教师的地位 当然何人可为师,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 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 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即当教师有四个条件, 一般的传习学问 ,不在其列一是有尊严,使人敬畏;二是年纪五六十岁,有崇 高的威信;三是讲授解说准确适当,不违背师道;四是能体会精 微之理且能加以阐发。
按照这样的教师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 然要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所以荀子主张学生必须 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做到“师云而云”,不能有任何 违背师说的言论即使毕业后,自己也当了教师, 也不能把老师的教导抛在脑后,否则就是背叛:“言 不称师谓之畔,教不称师谓之倍 师道尊严由此 得以确立 荀子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 与教育“内省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积说“,促进 了教育理论的发展他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 、学习过程、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阐发都颇具新意 ,予人启发,其中不少主张对历代封建教育与政 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二课、《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一篇教育专 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全文1229字主要论述 教育的实施,涉及教育作 用、政策、制度、方法等 各个领域,首次从理论上 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的 总结 《学记》是中国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 学专著,具有极高的价值 一) 关于教育的作用首先关于教育的社会政治作用,提出:“君子如 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通过教育可以提高社会 道德水准,树立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良好的社会风 尚,这是广义的教育其次关于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以“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为喻,提出“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从 而更好地治理国家,这是后来狭义的教育,也就是 开展学校教育和选士的指导思想 (二) 关于教学制度以追求古代理想社会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从 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 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 ,对后世兴办学校影响很大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 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 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 而不反,谓之大成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 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 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 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 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三)关于教师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 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说:“师严然后 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君主对自己的教 师也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即“当其为师,则弗臣 也以示尊师之礼。
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 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 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反复强调“ 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 喻,然后能为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 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等教师应具备的条 件四) 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 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 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 的精华所在1. 教学相长《学记》云:“虽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 藏息相辅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 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 ,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3.豫时孙摩“禁于未发之谓豫”, “当其可之谓时” ,“不陵节而施之 谓孙” ,“相观而善之谓摩” 4.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 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 ,可谓善喻矣。
5.长善救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 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 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总之,《学记》的教育思想相当丰富,论述相当深刻, 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借 鉴意义《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 教育学的雏型“ 。












